可持续景观营建策略初探
2018-01-16许砚梅桑恺璇
许砚梅 桑恺璇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比例处于失衡状态。景观设计不再需要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而是在于协调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当下“可持续”这个政治与经济的专属名词,已经渗透到了景观设计的学术领域。可持续景观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营建模式,国内仍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基于此,本文以“可持续景观营建策略”为方向,通过对国内景观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遵循原则与方法。关键词:人居环境;自然生态;可持续景观;营建模式
1国内现状
1.1“千城一面” 20世纪末时佐佐木先生曾总结道:“当前,景观设计学正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是通向肤浅装饰的雕虫小技”。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这种肤浅的城市装饰运动则愈演愈烈。
城市美化运动兴起于拿破仑三世时期,用于巴黎重建以及维也纳的环境景观带的设计。而1893年,伴随着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举办,芝加哥城市景观环境得以明显改善之后,美国市民开始将这种行动称之为“城市美化运动”,其定义沿用至今。中国的社会体制虽与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随着城市美化运动的不断蔓延,城市虽得到了快速的美化,但是潜在的弊病与症结却是与国外情况大同小异。也正是这种“速食”景观的批量出现,导致如今中国的大量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窘态。
1.2“生态”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与土地的扩张,城市与自然生境开始处于不和谐的状态,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与城市美化运动带来的种种弊端,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生态”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有时事实却并非如此。主要体现在以下2种弊端:首先是高昂的投资,低成果的回报,甚至会造成更多的能源浪费。其次,当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与人力资源时,设计人员以及投资商便开始偷换“生态景观”的概念。就如我们生活的城市,总会有一些所谓的“生态社区”、“生态广场”、“生态公园”等,开发商通过“生态景观”的噱头,将虚无的概念转化为资本,出售给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努力构建着谋取利润的消费文化。
对于生态景观的营造,与其说生态设计,其实我更赞同生态修复的这种说法,就如麦克哈德主张的“没有设计的设计”以及“自然是最好的园艺设计师”,当然这里的“没有设计”并不是说忽略人的存在,弱化人类的地位,而是说在最小干预自然的情况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3盲目追求“标志性” 20世纪70年代城市化的发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审美与追求也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变化。各地开始兴建展览馆、水幕电影、高层建筑等等。为了提高城市的辨识度,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开始兴建“标志性”建筑、“标志性”景观等。
所以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技术的进步作为一把双刃剑,为城市景观带来剧变的同时,有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作为景观设计师,出发点都是美好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设计经过历史的洗礼,必然会有弊端出现。且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美化运动和生态景观等这些曾经新潮的设计趋势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或多或少变得美好了一些。只不过现阶段我们需要本着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愿望,不断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正视可持续发展这个重大的课题。
2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原则
通过对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各方面要素进行分析考量,在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提高其自身修复力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4种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可持续景观的营建,首要考虑的是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光线、降水、风向等的不同,来合理考虑营建策略。不能一个模式照抄照搬到不同的区域,这样不仅达不到可持续的效果,反而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大自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自我调整以实现系统动态平衡的功能,所以我们应充分地调整构筑物与自然场地之间的相适关系,营建出一种恰如其分浑然天成的效果。应将各种不同因素整合考虑,不可孤立地对待整个场地中的任意因素。就如“蝴蝶效应”一般,各生态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化繁为简原则 所谓的“化繁为简”,其核心内容就是尽可能避免或降低资源消耗与浪费、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物的排放,且需要减少构筑物的规模。因为大自然的循环过程中本不存在废弃物。这也正如《从摇篮到摇篮》一书中描写的樱桃树一样,在周围土壤中吸收养分,使得自己花果丰硕,但并不耗竭它周围的环境资源,相反,用它撒落在地上的花果滋养周围的事物。所以,理想的可持续战略是能实现资源输出与废弃物再利用链接,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从而不浪费任何资源,一切均可回收利用。
2.3文化性原则 城市景观作为历史变迁的一种物质载体,经历漫长的更替,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在经历各个时期之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格局。景观设计较之建筑设计范畴更宽泛,较之规划设计意义更综合,较之工程技术更人性化,更能直观地反应出人类的文化底蕴、生活习俗、审美精神和价值观念,所以在可持续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遵循文化性的原则延续城市文脉。
2.4多方共赢原则 景观设计的范围包含了场地规划设计、场地开发利用以及城市设计等诸多要素。除此之外,景观设计师的工作范畴还可涉及到城市中心绿地、自然風景区重建以及废旧工业园区改造室外环境的营建与修复。城市美化运动的出现虽带来了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在短时间内改善了城市环境。所以这也折射出可持续景观的营建必然依赖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多方共赢原则可以吸引不同领域的人群对景观营建的关注与参与。此处的“共赢”一方面是寻求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则是满足各利益方的效益,从而实现经济上的共赢。无论如何,寻求多方共赢,必然成为可持续景观营建的驱动因素。
3可持续景观营建方法
3.1合理保留原有素 20世纪末时佐佐木先生曾总结道。可持续景观的营建需要在其过程中保留与利用场地中有价值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其美学价值,更为其增添了历史文化价值。正如工业在中国乃至外国的各个大小城市均存在。20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结构的变化,城市中的工业用地大批被废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以及土地污染。这类区域不仅在视觉上没有美观价值,在资源利用上也由于土地污染、水体污染、植被退化而不得不被弃用之。伴随着可持续景观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污染过后的工业用地保留与否的问题。然而更多的优秀案例证实了适当的保留与合理的利用,赋予了这些工业用地一个新的生命。例如:杜伊斯堡北景观公园中,一组废弃的钢板被矩阵状摆放于厂区的开阔空间,形成极简主义风格的活动广场;奥地利的采石场遗址公园,采用废弃钢板用作景观步行桥的外立面材料;纽约高线公园中,采用废旧木材制作的景观木躺椅;上海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中,将拆除厂房的红砖用作该区域的地面铺装等等。
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信仰与历史变迁,修复设计的场地不能突兀地出现在适用人群的周边。适当地保留和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变其美观价值,而且可以更好地书写并延续这片土地记忆与文化价值,增加适用人群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2营建自然本源循环系统 大自然的循环系统本是不产生任何垃圾或废气。但是现如今社会盼陕速发展,大量的土地污染与资源浪费,直接影响了大自然的循环与再生。继而要可持续景观的营建,必然要在平衡土地生态系统的同时,也需恢复土地的自生能力,使自然生态与使用人群处于一个可循环的生态平衡中。例如:中国迁安三里河承載着迁安的悠远历史与百姓们的许多记忆。原本一条清澈见底、暑月清凉、严冬不冰的母亲河,却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废水以及生活垃圾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滦河水位严重下降,三里河干枯,河道成为排污沟,固体垃圾堰塞河道,昔日的母亲河成为城市肌体上化脓的疮疤,更是广大居民心中的剧痛。政府号召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三里河生态走廊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拆除了原来阻碍生境自我恢复的堤坝,建立了供通勤和休闲使用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与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有机结合,其通过融合当地传统特色的艺术设计形式更复兴了民众的社会认同,就此,一个曾经被忽视遗忘的景观被赋予了其第二次生命。
仿效大自然安全与再生生态系统,变废为宝,印证“从摇篮到摇篮”的思维模式,使原材料与周边环境处于一个合理循环系统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以及科学的管理,是可以将资源浪费降为最低乃至零污染,使设计区域形成一个有效的圆环循环系统,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再生与循环。
3.3合理的植物搭配 一个优质的景观设计,合理的植物搭配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应当对场地进行现状分析。如:对场内现有的植物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包括植物种类、分布及长势情况,估测植物的体量;以及对区域的水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包括设计场地的水源位置及容量、流动方向及面积、水质情况以及洪水水位等;对场内地形进行调研分析,在设计时需要详细地了解地块的坡度、坡向、有无明显陡坡、山谷山脊分布等。其次,需要进行概念详细规划。从宏观层面把控植物景观的整体发展方向,有力地指导下一步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根据场地现场状况的不同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法以及基调,提炼出该场所最具特色的植物设计。然后根据空间划分密林、疏林以及树林草地,以便更好把控整个项目的植物景观基调。最后,进行特色规划。在了解场地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分析,在适当的位置创建合适的植物景观,构建植物景观的特色划分,确定基调。植物的一、二级特征之间应该有区别,而且要有一个有序的整体。
3.4注重景观文化设计 此处所提到的景观文化设计并非说是要将传统文化全盘置于此处,也并不是为了景观文化自身得以可持续发展,而是要使设计场地可以很好地融入这个所属的城市。因为毕竟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地点多为人群聚集地的城市,所以在满足上述生态、恢复土地自生能力等要素的同时仍须考虑到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风靡一时的“城市美化运动”为何如今却被指出弊端重重,那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当人们丰衣足食,社会和谐安康之后,就会更注重情感空间的归属问题。就我国来讲,纵观南北,从气候冷暖到地形结构,从建筑风格到园林布景,从生活习惯到饮食习惯都存在差异。那么,我们不能如“城市美化运动”一样千城一面,而是要寻根问底地去探索设计场地的人文文化特征。设计后的新景观在能够提供基本功能之外,还需很好地融入这个城市,同时也要给使用人群带来心理上的亲切、稳定感。
3.5合理的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看似是社会学上的问题,与可持续景观的营建会无关联。但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景观硬件很有可能导致直接或间接的资源浪费,与可持续的本源思想背道而驰。一个优秀合理的设计方案必然是营建可持续景观的前提要素,但是除此之外,将一个优秀的景观落地成型则需要施工人员、机械人员、体力劳动者、管理人员以及机械、工具的使用都是影响景观品质的决定因素。因为景观是一个宽泛的词汇,仅从景观设计方面考虑就包含了植物学、水文学、生态学、美学等范畴,大到整个生物循环系统,小到野花野草,无不需要深思熟虑的考量。进而设计过后的施工等环节更是需要与整个系统环环相扣,多加沟通,才可以展现出整个可持续景观的完整性及高品质。世界上许多经典的景观空间,都承载着许多人员努力的结果,可以说,可持续景观的营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优秀经典的可持续景观是离不开合理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的。
4总结
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的开拓,景观营建已然不能仅从美学、生态学及为解决物质空间问题的角度出发,更需要从文化与生存价值上转变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模式,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关系。可持续景观的营建是景观设计理念的又一次大的进步,是景观设计的趋势,目前体系还未达到成熟阶段,仍需景观设计师及各个学术领域的人员进行探索与总结。笔者也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素质的不断提高,终将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收稿: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