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修复改造的应用研究

2018-01-16张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景观生态修复激活

张杨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意识到生态景观为城市带来的双赢影响,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愈发重视。在保留城市河道的基础上,对河道进行重塑,并加入了生态湿地、生态护坡等修复改造工程措施,结合周边需求,设置亲水广场、儿童游乐区、绿色健康跑道、自行车赛道等互动场所,加强景观与人的互动,丰富了河道自然形态的同时提高了滨河魅力。滨水空间是市民的公共财富,应该开放河道绿化系统,结合人文区域,充分发挥出每个区域的特性,展现出其个性的滨水景观空间,挖掘滨水空间的资源优势,通过合理的景观植物规划,沿河道的生态修复,展现出城市滨水区在城市中的作用,激活滨水周边的环境,使滨水区域更加容易融入城市中,改善城市环境。

关键词:生态景观;生态修复;个性;激活

滨水是城市的发展核心,河道一直以来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从古至今的文明发源地都是在河流流域所孕育,水能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灾害。近年来,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下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典型问题,人为环境造成的河道污染,河道硬质景观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发展,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然而然,河道两岸的生态景观建设成为了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生态河道景观是市民与自然交流的重要场所。现今城市河道的功能已不仅仅满足城市的排泄、排涝、蓄水、航运等,而且应具备生态景观、滨水游览、市民与周边环境互动等功能。

目前国内的滨水景观施工依然是传统的规划手段技术,大部分城市河岸边的护坡设计仍然采用安全性的混凝土固土坡,在营造滨河景观过程中没有融入生态理念,没有意识到生态系统对河流建设的影响、生态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没有考虑到自然景观的生态性、景观人文主义等,并且缺乏地域特色,河道的整体性和滨水区域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景观形式单一且不符合当今提倡的绿色环保的理念,对城市自然景观造成资源浪费。

一、滨河景观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归于健康的生活应该是与自然最亲近的,我们应重新将自己的生活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人类根植于地球,与自然平衡才是正确的。滨河景观注重亲水性,以尽量不破坏原河流生态为标准,做到使体验者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与景观美学,以自然、文化、空间为主,其中滨水生态驳岸就是亲水的重要点,打破传统的混凝土驳岸,可以吸引众多游客在此游憩。一个好的滨水空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之间的联系。

(二)与实地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河道景观与城市的格局关系紧密,因此要强调河道与城市的延续性,附近的居民与环境要产生互动性,要相互协调,不能孤立河道,贯通城市与河道的之间的视觉联系,以及交通便捷的可达性。在功能上注重滨水空间的共享性,让公众都能够享受滨水空间,享受滨水空间为公众带来的便利性,促进周边地块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吸引人们在这里生活、运动、工作等。

(三)地域性景观的原则

滨河景观是城市建设中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代表,是城市特色的集中表现点,人们可以通过河道开始感受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地域特色滨河景观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其具体表现在:当地城市的区域特征,当地城市的民族风情文化,体现城市文化名片。根据贾鲁河中牟段河岸的设计要求,对当地环境进行融合,充分展现当地的特色文化与人文风情,不仅展现了中牟城市的魅力,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水景特色、历史文化风貌、怡人的自然生态景观,为中牟县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市形象。

(四)经济美观价值

传统的滨水护坡往往造价高,施工麻烦,后期工程修复大,与之对比的生态工程技术方法来说,后者费用低,检测维护费用少,而且工程修复小,后期还起到净化水质、改善环境的效果,不仅环保,而且有利于生态发展,丰富滨水沿岸的景观多样性,改善环境。生态工程在护坡上要考虑防洪要求,针对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工程处理方法,因地制宜,实现和谐生态景观效果。

二、滨河景观生态修复的驳岸处理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重点部分,驳岸与河道延边形成连续的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滨河景观效果和人性化设计。

(一)人工式驳岸

人工式驳岸适合河流冲刷严重地段,钢筋混凝土坡道防止河流长期的侵蚀,有效防止洪水,这是国内常见的河道沿岸处理方式。不足之处是不利于河岸边生态,雨水一次排放直接流入河流,无法流经地表。

(二)自然式驳岸

促进人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自然式驳岸通常主要以植物为元素,以植物搭配护岸具有一定抗冲刷的性能,并且这些材料和植物能够给微生物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材料与生物之间也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自然式驳岸搭配具有净水功能的挺水植物,净化河道水质,改善河道环境。自然式的护岸设计此方法不适合河流冲刷力强的河道边缘。

(三)滨河景观生态修复的植物配置

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植物在滨河景观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一方面为生态物种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另一方面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留原生态,根据景观特点,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植被群落关系,合理搭配本土植物,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划分区域,以植物的层次结构进行组合,利用植物群落建立一个城市河道与陆地景观过渡带。另外,根据河岸边的实际情况,列出以下几种生态修复植物配置:

以净化水质,改善河道环境为主的植物配置。选择良好的挺水植物在湿地以及浅滩处,维持河岸生态的稳定性。清理河道淤泥,对污染物进行过滤净化,产生对微生物有利于生长的营养物质。净水植物实行“主要植物+次要植物”相结合,主要植物以荷花、香蒲、蘆苇、茭白、菖蒲为主,次要植物以千屈菜、雨久花、水葱为主。在搭配过程注意要有植物层次要求,适合在流动性不强的水环境中。

以保护河岸,加固河岸土质为主的植物配置。河道护岸边的植物形式较多,常见的两种有护岸造林,休闲景观植物观赏带,因此根据贾鲁河中牟段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植物种植方式,在对硬质护岸进行设计的同时考虑垂直绿化,打造不同景观层次,突出景观效果。柳树、刺槐、水杉、白杨树等是常见的固土固堤树种,搭配常青藤、龙须草、簸箕柳、香根草等形成层次分明的沿河景观自然带,以吸引鸟类觅食栖息为主的植物配置。动物对气候、生态环境的要求很敏感,作为野生鸟类的栖息地也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环境好与坏,不仅如此,任何动物的生存发展都少不了食物生态链、栖息场所和繁殖条件,在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能够渐渐看到生物慢慢归寻河道。贾鲁河河道周边有很多野生鸟类,为吸引野生鸟类在河周边筑巢觅食,在沿河浅滩规划地种植了鸟类喜爱的栖息植物,以及可供鸟类觅食的植物,为鸟类提供住所和栖息地,促进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滨水景观自然带为城市的绿化带来美化的同时,还为其他绿地构成景观元素带来扩散与渗透的作用,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在建设城市整体大环境的时候不能使河道景观孤立存在,河道景观是构成城市绿地的整体。滨水空间是市民的公共财富,应该开放河道绿化系统,通过便捷的交通路线把滨水和市区连接起来,充分挖掘滨水空间的综合景观效应,把城市生活融入河道。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黄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粟晓丽.浅淡滨水植物设计与配置[J].大观周刊,201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景观生态修复激活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骊山森林公同人文景观规划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