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018-01-16郑秀丽
郑秀丽
【摘要】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健全人的思想和人格,所以說“文学即人学”,特别是对于思想和人格正处于变化时期的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呢?
【关键词】 情感感染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塑造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2-165-01
0
以情入文,在情感感染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净化心灵,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塑造健康人格。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弘扬正气,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法,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本人认为必须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素质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况且“文以载道”,语文教学本身就负有教学文与教学做人的双重使命。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青年面临的最大课题是怎样做人的问题,所以青少年加强人格培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一下几点:
一、以情入文,在情感感染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作品的感染性和相通性,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在做关于“母爱”的作文训练时,先播放一段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为学生营造温馨的氛围,同时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讲母亲平时给我们付出的而我们没有注意的爱的细节,触动学生的灵魂,当我发现学生已慢慢进入我所创设的情景,甚至有些女同学在悄悄抹眼泪的时候,我便顺势布置本次作文“同学们,你们理解了母亲对我们的爱,那就拿出手中的笔,把这种感受以及你对母亲的爱写出来吧。”通过我的引导,很多同学一时热血沸腾,纷纷拿出笔来,有几名同学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章。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单从文字描述中,八年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父亲的背影为何让作者如此感动、如此难忘。利用多媒体,再现父亲拖着臃肿、肥胖的身体穿过铁道、艰难的攀登,再加上月台的画面、临别时的叮咛、孤寂的背影进入人群的一组动画,配上和谐的音乐,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净化心灵,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
审美对象中给人以美感的或者说与人的美感相对应的东西是多层次的。艺术品以“形式”来打动人,而语文教学则“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而语文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就是很好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知识、形象、情感等,让学生辨别真、善、美,净化心灵,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是追求美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性美、自然美的追求。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杨绛的《老王》,作者夫妇及女儿对老王的关爱,对不幸者的同情和爱心,关心爱护他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都会触动学生心底那根温柔的弦,相信他们以后遇到弱者也会伸出一双关爱的手;《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地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弘扬正气,陶冶情操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民族气节流彩溢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这些文章无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通过语文教学这一载体,让学生的心灵超越时空,感受其精神和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用他们的人格力量来影响自己,激励自己。
总之,语文教学致力于品格的雕塑和习惯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实践教育功能,不是避重就轻的务虚,而是功在眼前利在久远的固本,比单纯的能力训练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