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因素
2018-01-16王礼洪
王礼洪
摘 要: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情绪,从而选择逃避的一种心态。它的形成不是某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分析了造成学生厌学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旨在为制定对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3-098-1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中学生厌学的心理令我们班主任老师头痛不已,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病症”的呢?笔者认为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社会因素
1.读书无用。目前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知识贬值”成为某些学生的口头禅。笔者近来对成绩分别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不但是成绩差的学生有厌学的情绪,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也无所谓,甚至是讨厌。他们很坦率地说:“读书没用,辛苦十几年下来,一年挣的工资还不如我回家养一季度的虾呢。”“勤奋读书被其他同学笑。”这些学生对读书感到很茫然。所以有些中学生不是以村里能考上大学的人做榜样,而是以外出打工挣到钱的人做榜样。
2.诱惑太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游戏机已融进我们的生活,电视节目也日趋丰富,网络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东西也越来越多地对我们的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很难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完成一道习题。走出校园,学生身边的诱惑太多。
3.考试压力。考试制度也给了他们太大的压力,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反感、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了他们厌学的心理。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强制型的家长对子女用压的办法,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
2.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认为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3.父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家庭是孩子主要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都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如果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然而有的家长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这样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三、学校因素
1.教学方法不当。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呆板,重知识的传授,讲起课来枯燥无味,无形中给具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增添了厌学的催化剂,加速了学生形成逃学、弃学的步伐。
2.片面强调分数。当前的考试制度导致部分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一根無形的指挥棒依然举在教师、家长们手中,无情地驱赶着孩子们终日为“分”拼命,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学生自然感到惶恐,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3.缺乏耐心和爱心。今天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这也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之一。
四、学生自身因素
1.兴趣转移动机缺失的影响。兴趣、动机对中学生是否对学习感兴趣有很大的影响。兴趣转移、动机缺失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感兴趣的,容易形成厌学心理。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因兴趣转移而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
2.缺乏学习自信心的影响。现代的中学生成人感很强,极要自尊,极要“面子”。有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3.错误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中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引下,中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无用的想法,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就会产生其它的想法。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总之,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特别是帮助中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岩.对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思考.中学教学参考,2012(18).
[2]赵娜.浅谈中学生的厌学心理现象与成因.素质教育,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