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之浅析

2018-01-16姚伊忱

大学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高校教师

姚伊忱

[摘 要]以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缘由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内涵式建设的界定为切入点,重点剖析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的外化要素和内化因素,梳理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的理论基础,在独立学院教师专业化内涵式建设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式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176-03

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越来越关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内涵式建设等诸多方面。笔者将以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缘由、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的界定、内涵式建设的因素为主要切入点,为独立学院探索一条敬业乐学、锐意创新、求真务实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和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缘由

早在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关于教师地位的特别会议,会议通过了一份文件,即《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它分为前言和十三章,共有146条,由会议主席约翰·托马和联教科文事务局长鲁奈·莫联合签署,最早提出了关于“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缘由的文件。与此同时,1986年美国知名学者卡内基和霍姆斯以团队小组的形式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文中强调以确定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充分表达了教育职业专门化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化的理念。自此,“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始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首次点明教师专业化地位,即“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也言明了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从中不难看出,中外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解读万变不离其宗,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被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石。

二 、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的界定

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当前中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的解读众说纷纭。其中,对“教师”的解读更是饱含中国古人对教师职业的尊崇。韩愈《师说》亦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术语上,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两种阐释: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即教师教育。目前,国内两位学者在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领域占有领导地位。游小培在《教师职业与发展》一书中提及四个“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第一,教师专业在注重学科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强化教育专业性;第二,提供专门的教师教育进修机构;第三,建立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性、持续性的过程。这种界定着重突出了高校教师首先要有自我专业发展的需求,然后才能进行自我内化洗涤,进而提升个人内在修为。首都师范大学王长纯教授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主题报告中提出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强调教师应注重提高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提升职业的专业化地位。只有将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塑造教师的内涵式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纲领,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爱生护生的理念,始终做到“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涵界定。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的重点要素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的外化要素

1. 缤纷多彩的进修培训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引领制。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新聘教师、教管教师、骨干教师、主导教师这一脉相承的梯队层次是每名高校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于新聘教师,授课前高校主要负责人需配备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引导教师熟悉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让教师树立专业知识架构和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高校可以派遣人力资源处、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协同组织2-3次岗前培训。人力资源处重点剖析学院的教师工资体系、职称晋升体系、日常病事假制度、继续教育学习制度等;教务处主要讲解需明晰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和制度、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传播创新创业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等;学生处主要介绍生源概况、学生手册、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相关规定。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加深新聘教师对学院的整体把握,为其更好地探寻适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对于教管教师,应重点培训其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其教学能力。可以采用青年教師基本功竞赛、优秀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科研立项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管理潜能。

对于骨干教师,高校相关教学和管理部门可组织丰富多彩的业务培训,提供较多的外出交流机会。如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班、骨干管理干部培训班,夯实和锤炼一支敢担当、能作为的师资队伍,为高校教育教学、行政推动保驾护航。同时,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骨干教师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去延安、西柏坡等地,提升骨干教师的政治素养。

对于主导教师,基本上是由学校的教学、行政主要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的一把手担任。通过他们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工作经历,以上率下,言传身教,建立各院系的教师梯队,扮演稳定军心和冲锋陷阵的角色。

2.层层推进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成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是一个不断演变、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endprint

首先,“寻找着力点”做一名好“教”师。教学之初,新聘教师要弄清自身的教学优势,探寻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教学实践中迅速形成自己教学模式的雏形。新聘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由于缺乏经验,大多采用模仿的手段,自发创造较少,对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和学生的学习特征还处于了解和认识阶段。新聘教师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及进反思、认真思考,并将这内化为独树一帜的教学风采。

其次,“充实内涵”当一名好“导”师。随着个人的不断努力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新聘教师渐变为教管教师、骨干教师,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第一,教学风格的塑造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如有的教师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活泼开朗,可以向“情感型”发展;而有的教师性格深沉,客观理性,逻辑性强,可以向“理智型”发展。第二,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大胆创新教学理论。很多教师从教十几年尚未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而有的教师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改革自身陈旧的教学思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再次,“研磨特色”当一名好“研”师。经过时间的积淀,教师逐步形成个人的讲课风格和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探究用最优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开拓创新,使教学艺术发挥出最佳效应。

3.强化考核,关注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教师作为学院教育的主力军,理应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好地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的考核标准需包括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认定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指标。对于高校教师的人事考核,也需要逐渐从过去的按生评教、科研发表情况的单一维度抽离,形成生对师、师对师、领导对师的多维评价体系。

(二)教师专业化發展和内涵式建设的内化因素

1.教育图示构图

高校教师的教育图示构图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育理念、学情分析等的基本看法。教育图示构图对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

教学内容来看,虽说高等教育对教材具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由于高校教师上课的自主性强,这加大了高校对教学内容把控的难度。高校教师需要分析教材内容和整体架构,明晰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挖吃透各方面的教学内容。

高校教师对于教育理念众说纷纭。当今,独立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善于尝试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这是好的应当提倡。但同时,某些新的教育理念有时不合时宜,教师需经过自身的过滤与内化,才能将之传授给学生。

对于学情分析,教师授课前应提前主动向所教班级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为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塑造

高校教师的能力目标是教师从事专业化活动的内在原动力,是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高校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师德素质能力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得以培养和锻炼,但是师德素质能力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则是“娘胎”化的品质,只有教师端正专业态度,才能充满激情地开展工作。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内核”能力。“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其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育人”是指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高校教师既要教授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成才。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一位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知识脉络系统

高校教师是输送知识的信使,知识脉络系统是实现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的知识脉络系统应包括教学环节、实践探究等。

(1)教学环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以生为本”。

首先,课堂上教师应运用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来授课。教师不仅要准确理解该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知识,还需要了解该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溯源和未来趋势。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是什么”,还要指引他们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高校教师应该注重教案的个性化设计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要能“深”入剖析“浅”化讲解,最终内化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信号。

(2)实践探究。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渐渐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不单单是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培训,教师也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的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主动联系、走访知名的社会单位进行外出交流或脱岗实习,待学习结束后,再将所学知识融入日常教学,做到实践反哺教学。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实践探索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地开展实践教学,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求真知。

4.多元能力架构

拥有教育图示构图、能力目标塑造和知识脉络系统仅仅是一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条件,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只是单纯地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阐述,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应突出对其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如教研能力、社服能力等。

(1)教研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由广泛的知识和全方位的能力累积而成的,其主要包括教学输送能力、教学把控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现代技术辅助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育能力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使教师从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角色中摆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这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又缩短了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科研能力则作为衡量高校教师素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职业发展之路的“十字路口”。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勤于思考,善于抓住问题关键,敢于标新立异;具有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奉献精神和工作作风;要具有勤奋严谨、干劲执着的科研精神,更要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忍耐力和韧性。教师应树立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乐于探究新问题、新状况,啃掉一根根“硬骨头”。

(2)社会服务能力。《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首次提出教师的服务社会能力。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都把服务社会作为核心理念,自觉地为国家、为社会发展服务。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学校要致力于发展知识,培养学生在科学、技术及其他方面的学识,更好地为国家、为世界服务”;剑桥大学的使命是“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平的、优秀的教育、知识和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牛津大学的目标则为“通过大学的研究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使世界、国家和地方社会富饶起来”。从中可以看出,封闭式的“象牙塔”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层层推广,我国对教师的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提出了要求。作为象牙塔里的灵魂导师,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服务品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时期,迫切需要高校教师积极地行动起来,认真做学问,专心做研究,力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不断增强自身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关乎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和内涵或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法从教,贯彻教育方针,营造遵纪校风;第二,敬业爱教,履行教师职责,树立奉献品行;第三,文明执教,尊重学生发展,构建和谐学风;第四,潜心研教,提升专业素养,恪守学术规范;第五,诚心请教,协同治学仁人,共创优质教风;第六,清廉施教,弘扬言行雅正,坚守道德情操。高校教师只有做到内涵式建设和外延式建设并存,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和内涵式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卡内基.国家为培养 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R].美国,1986.

[2] 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R].1996.

[3] 游小培.教师职业与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2011.

[5] 王长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R].首都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化发展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农村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浅谈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影响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研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