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心桥,放飞心灵

2018-01-16姚春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绿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姚春花

〔摘要〕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秉承“绿色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开辟空间、拓宽途径、提供保障、完善课程等多项举措,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面优化”的多元整合操作模式,心育活动常态化,彰显学校特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绿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1-0061-03

“我们是你想借用的耳朵,倾听你的心声;我们是你想驶往的港湾,融解你的疲惫;我们是你想寻找的指南针,为你的成长导航……”走进寿光一中“心灵绿洲”辅导中心,暖心的话语让人感受到真诚的接纳,倾情的交流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

多年来,寿光一中秉承“绿色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开辟空间、拓宽途径、提供保障、完善课程等多项举措,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面优化”的多元整合操作模式,心育活动常态化,彰显学校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和“潍坊市心理辅导特色学校”。

一、以“六个一”为切入点,构筑心灵成长通心桥

1998年9月,寿光一中在潍坊率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开设丰富多彩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积极开展以“六个一”为载体的面向全体、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活动,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搭建通心桥。

(一)一课——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我们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希望促進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希望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希望心理课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场所。”寿光一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立足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为主线精心选择、组织每一个主题,采用讲解、角色扮演、讨论、辩论、行为训练、心理游戏、视频观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各种体验,引起共鸣与感悟,达到心灵自助。

“好好的一张纸只剩下了一点点,旁边都是些零零碎碎的纸块,这些都是时间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都去哪儿了?人的一生中并没有多少个十年,但我们现在用于学习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少壮时努力,老大不伤悲,让自己不后悔!”“做时间的主人”活动课上,一个小小的撕纸游戏就让学生理解了时间的重要性,体验了光阴似箭,不可逆转。在寿光一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堂多姿多彩,深受学生欢迎。

(二)一室——开放心理辅导室

1998年冬,由校长直接负责,寿光一中开放个体心理辅导室,以“完善心理、完善学业、完善人格、完善自我”为宗旨,组织教师轮流值班,全周、全天向学生开放,对每位来访学生“热心接待、耐心倾听、诚心交谈、细心疏导、全心服务”。

女孩萍认为自己“能力差、一无是处、没人喜欢”,觉得人们都看不起自己,情绪焦虑、抑郁,痛苦不堪,神情沮丧。认真倾听后,辅导教师采用认知疗法,以社交受挫事件为线索,通过回忆、想象的方式引导她探寻其负性思维,识别自己的错误认知和观念,指导她放弃以往的不合理信念,重建新的理念并运用“正强化”技术付诸行动。后来,她的同学说,萍不再那么不可靠近了,与她们也有了交流。“能听见学生的心声,能看见学生慢慢绽放心灵之花,我们苦并快乐着! ”辅导教师在个案报告中写道。多年来,心理辅导中心帮助学生“解开心结,走出阴霾”,排除“后顾之忧”,赢得了学生的信赖。

(三)一箱——设立心语信箱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设立“心语信箱”和电子邮箱,定期开箱取信,及时回复,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四)一话——开通心理热线

现在,学校又开通了“心理热线”,通过无线电波以心灵抚摸心灵,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心理自助和自救。

(五)一站——开启心灵氧吧

寿光一中在学校网站下设“心灵氧吧”栏目,提供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和身心保健资讯在线阅读、学习,为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六)一刊——开办《心灵绿洲》

2002年,寿光一中心理辅导中心配合课堂教学,面向全校师生自编心理读物《心灵绿洲》,由最初的一张小报,扩版为学校固定出版的内部刊物,通过“心视野”“心理百科”“缤纷心态”“图文故事”“心理茶坊”“心海漫步”“心灵有约”“论文议道”“学海导航”等栏目让全体师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助能力。

二、以“七种活动”为助推点,构筑心灵成长连心桥

寿光一中不断拓宽实施途径,以“七种活动”为主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构建起心灵成长的连心桥。

(一)一个建立——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辅导中心通过对家庭、适应、人际、学习、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测试、问卷调查及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早发现,早干预,保证全体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监护。

(二)两个开展——开展专题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

多年来,心理辅导中心在各级部的协助下,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电视讲座、报告会、名师大讲堂、团体心理游戏等方式先后开展“自信成就人生”“塑造自我形象”“我心飞扬”“阳光心态引领幸福人生”“敢问路在何方”“阳光女生,精彩人生”“让我认识你”“换个角度看问题”等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使预防和解决自身问题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endprint

(三)四个渗透——班级工作渗透、学科渗透、团队活动渗透和家庭教育渗透

寿光一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直注重挖掘心育因素,抓住一些有利的落脚点,强化活动的延伸性,适时有效地在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团队活动和家庭教育中以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灵的成长。

三、以“四化建设”为着力点,构筑心灵成长暖心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寿光一中加大力度强化各项建设,创设良好心理环境,营建学生心灵成长的暖心桥。

(一)深化工作机制建设,保证运行规范

寿光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工作体制是“行政领导,专业指导”,在学校层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以规范程序、强化职责为主要内容,通过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等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保证心育工作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优化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一是培训提升。学校通过各类专业培训和校本培训两种途径,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辅导技能,优化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

二是科研引领。学校鼓励、支持、引导教师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投入行动研究,引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辅导中心先后承担省市两级多项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其中潍坊市教育教学重大课题《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和《闲暇时间学习活动安排与指导》获潍坊市政府成果奖,《多元整合模式》获潍坊市燎原奖,有多篇论文在《大众心理学》《现代教育》等刊物发表。

三是活动锻炼。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观摩学习或参加各类评选活动,促进辅导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辅导教师在省市组织的优质课、活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被评为全国心理辅导之星、市优秀心理咨询师。

(三)强化工作阵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人性化建设“五室”。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划拨资金60多万元完善了心理辅导中心,占地300多平方米。“心灵港湾”布置得温馨和谐,可以融解疲惫,使学生身心放松;安全的“心晴驿站”让学生与压力和解,和乐观牵手;在“心海扬帆”辅导室里,借助高标准的活动设备,学生通过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和真诚分享,实现共同成长;科学的“心理测评室”满足学生了解自我的需求;丰富的“心理自助餐”,可以帮学生自主用知识充实心灵。

其次,科学化建设宣传阵地。在学生活动区设置“关注花季心灵”宣传欄,定期更新,宣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在级部每学年开展2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文化走廊和黑板报评选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四)物化校本课程建设,丰富心育内涵

寿光一中立足学校本土实际,结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现实冲突,开展以“构筑心桥,放飞心灵”为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探索,并在扎实开展多样心育活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课程实施过程,逐步完善,形成较为成熟的物化成果。学校陆续开发了《敞开心扉,拥抱心灵》《倾听心声,呵护心灵》《开启心路,舞动青春》等多个心育课程,其中两本总结成果《中学生成长导航》(2006年山东大学出版社)、《构筑心桥,放飞心灵》(201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已正式出版。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寿光一中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形成了课堂推进、课题深化、与其他领域整合发展、全方位完善的工作格局,构筑座座爱心桥,和风细雨润无声,实现全员、全面、全程育心,使学生在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地陶冶自己的心理品质,放飞自己的心灵!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潍坊,262700)

编辑/王 桢 终校/丁 尧endprint

猜你喜欢

绿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区域教育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绿色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