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逻辑与实践

2018-01-16强成文

大学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职业能力

强成文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因素在于校企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以校企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语境中,校企文化共同体体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理性,校企文化的互适、互渗和互融成为校企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通过校企文化共同体的个案研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探索出“三维一体”的文化路径:精神层面——内化职业意识,行为层面——认知职业规范,制度层面——构建培养机制。

[关键词]校企文化共同体;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130-03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瞄准市场需求,办学机制灵活,专业特色鲜明,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 才能够达到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2]校企合作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其各自的文化能否有效对接与融合。[3]在诸多教育范式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因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得出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文化之间能否进行更深层面的交流和渗透,最终形成文化层面的相互融合,形成校企文化共同体,彰显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内在要求,体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色。

一、校企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以唯识学思想来关照“文化”。他把文化看作是“生活的样法”,认为“意欲”是人生的根本,是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最初本因”。[4]徐复观认为“文化是由生活的自觉而来的生活自身及生活方式这方面的价值的充实与提高”。[5]钱穆认为“文化指的是时空凝合的某一大群的生活之各部门各方面的整一全体”。[6]尽管近来新儒家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涉及“人文化成” [7]这个核心思想,即以人文的精神教化天下百姓。钱穆更认为“人文本身就包括了自然”。[8]因此,中国儒学传统强调让人通过“文明”的教化和习得以传承价值、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和传承文明,达到“止”的境界。

西方学者最早把“共同体”概念引入社区研究。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初用“共同体”概念分析文化在社区形成中的作用,强调了共同体形成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共同体”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9]这里马恩所指的“自由”是指走向了“物质上共生和精神上共鸣的统一”。因此,校企“文化共同体”的基本视角就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色彩:发挥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精神共鸣”,通过文化的互适、互渗和互融建立彼此之间的共在、共享和共融,实现一个物质和制度连接、价值和理想互信的文化联合体,共同推动高校和企业、学生和企业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长久发展。

二、文化视角下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然与实然

(一)面向“校企文化共同体”路径的应然选择

首先,从教育者角度看,校企文化共同体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内在的要求为学生搭建起满足其终身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规格,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当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10]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这些职业能力,需要校企文化统一制度路径塑造学生的行为模式。在精神层面,大学文化中特有的“人文底蕴”和企业文化中散发的“工匠精神”共同培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价值理性。

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文化作为整个大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综合性是它的基本特征。[11]它包含不同层面的结构体系,即物质层面、模式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构成。企业的物质文化只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呈现” 。[12]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它的目标恰恰需要具有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来完成。从主体性理论来看,员工对企业精神文化的内化需要其具备理解和践行企业价值系统的能力,需要员工拥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也是应用技术大学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

最后,从教学管理而言,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应用型高校的大学文化的内核与特质应是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与彰显。[13]在大学文化体系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既是并行的,各有其呈现方式与独特的功用;又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14]因而与企业文化类似的是,应用型大学的物质文化是一个组织文化的制度和精神层面的载体,更保护着其他两种文化的“稳定”。精神文化是应用型大学文化的“内核”,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理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制度文化需要在制度层面对接企业文化特质,不断为校企文化共同体构建搭建桥梁。其中,精神文化是应用型大学文化的核心,它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受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体现出高等性、应用性和行业性等特征。

(二)走向职业能力培养的“文化”语境

首先,校企文化共同体具有互适性。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工作岗位中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文化的互适性,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目标上。文化的互适过程,能准确找到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定位,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意识、职业规范和价值形态以文化育人的形式内化到学习者的行为和思想观念之中,使学习者成为企业一线生产技术解决的专家、产业技术革新的推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者。

其次,校企文化共同体具有互融性。应用技术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通性为校企文化的互融架起了“橋梁”。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大学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积淀沉积的人文传统,它呈现给人的是这块区域或这个物质载体的“过去”和“未来”。企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内化,更需要企业员工扎实的职业能力;应用技术大学文化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而企业文化的融合会促进大学文化的变迁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endprint

最后,校企文化共同体具有互补性。应用型大学的学习者内化企业文化的过程是以体验和实践为手段感知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大学生正处人生观、价值观的迷思和对职业角色感知的模糊阶段。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课程是高职教育实践的基础核心,岗位工作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的职责。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授受工作过程知识、技能以及相关能力,[15]是校企文化共同体建立的实践路径。

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校企文化共同体的个案研究

(一)校企人才培养

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它非常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司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设立“校友励志奖学金”以来,连续4年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些学生在毕业后经考核可以直接进入公司工作。其为我校“校外大学生实习基地”,学校每年会选拔若干大学三年级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企业直接招聘录用。

(二)校企联合党建

为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党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中,学校机械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党支部定期与企业开展支部联合党建。来自公司党员的工程师代表们,围绕基于一线工程师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生产车间与支部师生党员一起“促膝长谈”。通过与企业导师在“流水线”上面对面“对话”,学生党员了解到企业一线工程师的职业精神。

(三)校企联建社团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学校坚持从“学科性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来指导新的实践,“把工程师文化融入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通过企业冠名建设“学科型社团群”,聚集具有相同兴趣或志向的学生,创造性发挥校企文化共同体中企业导师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优势,在宽广的企业项目、科创实践领域对于提升和扩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文化路径

(一)校企文化共同体的价值层面:内化职业意识

在价值层面的目标指引,校企文化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是将企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内化为学习者的职业意识,即学习者将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同化于自身的知、情、意、行等高职文化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使学习者养成职业适应力、可持續发展的能力,[16]塑造积极的职业价值观,能够将个人与企业、行业、社会的关系做出明智的理性思维,成为具备职业生成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从学习世界走向工作世界,进而再走向生活世界。[17]内化职业意识是要融合校企核心价值观,培养职业理性。通过现代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与内化,学习者在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逐渐认识形成核心价值观念倡导的文化理念。学习者毕业走向企业和社会之后,能否履行企业的职业要求,需要在大学教育阶段的“以文化人”中,深刻地引导学习者树立标准化的岗位价值和社会责任。通过校企文化互动,使学习者建构“诚信专注”的工作理性和职业态度,养成诚实守信、敬业拼搏、学习创新的价值和观念。

(二)校企文化共同的行为层面:认知职业规范

在行为层面的行动结构,校企文化共同体路径旨在为学习者提供在企业工作的职业规范和角色要求,使学习者能够从中感受并习得真实的、丰富的职业规范。除了加强课堂教学来强化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塑造力度,还需要在专业技能学习之外,融入企业真实环境的职业生涯指导。在校企文化共同体的指向下,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职业心理辅导。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课程思政”的作用,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细枝末节”。应用技术大学需根据独特的校本文化优势和自身办学历史,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通过校企文化共同体平台,撰写充分融合了企业生产、制度和精神文化元素的职业生涯课程,使学习者逐渐认知企业文化,提升职业兴趣。 融合校企文化,营造职业能力培养环境,需要在校园内营造融入企业文化符号特征的视觉标识系统;同时也要在校园内营造融入企业文化特征的感受型氛围,通过多种活动搭建校企文化育人载体。

(三)校企文化共同体的制度层面:构建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在制度层面的培养机制,是要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要根据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构建校企文化融合路径及其育人策略,激发校企文化的共同着力点,搭建沟通媒介,畅通校企文化共同体双向交流渠道,实现文化育人。要将应用技术大学独特的校本文化责任感和企业生产实际的价值理念相结合,形成制度层面的校企文化融合,将企业产一线生产管理中的产品生产流程、技术解决关键和工艺质量改进、销售管理激励、安全规范保障等,通过媒介传播吸纳入校企文化共同体之中,并落实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教学环节的各个环节,引导学习者自觉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校企文化共同体应建立媒介平台扩展宣传通道,主动占领校企文化融合的“新媒体阵地”,丰富校企文化共同体的信息内容,通过制度化过程把握媒介建设的方向,将文化育人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媒体融合构建校企文化共同体实现路径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五、结语

总之,校企文化的融合需要将企业文化合理植根于应用技术大学文化之中,但是由于两种文化在诉求和规律等方面的差异性,校企文化一体化路径需要探寻二者的利益契合点,开展文化共融共生的“双赢”。其具体实现策略为:精神层面的融合是目的指引、行为层面的实施是规范认知、制度层面的融合是培养机制。本文以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全面探讨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文化育人路径,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逻辑与实践,为丰富和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人才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雪梅.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与矫正[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52.

[2] 汪建云.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5(27):18.

[3] 周昌武.企业实践视角下的校企文化对接路径创新与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42.

[4] 梁漱溟. 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

[5][6]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623,562-563.

[7] 周易:贲卦·彖传[M].合肥:黄山书社,2011.

[8] 钱穆.晚学盲言(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10] 周建松.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学研究,2014(10):35.

[11] 申秀云.中国企业文化论的建构[J].开发研究,1996(6):46.

[12] 赵曙明.企业文化研究脉络梳理与趋势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10):3.

[13] 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80.

[14] 时伟.应用型大学的文化定位与建构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9):84.

[15] 赵志群.职业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6-99.

[16] 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6-31.

[17]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责任编辑:刘凤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职业能力
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研究
文化视角下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