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评析中国传统和谐观
2018-01-16张智超王旭
张智超+王旭
[摘 要]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宝贵财富,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它为我们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不可否认传统和谐思想同样存在着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弊端。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评析中国传统哲学,不能对其一味褒奖、赞扬,要辩证地对待。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传统;和谐观;评析;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095-03
中国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者,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发扬者,肩负着振兴国家的重要使命。中国传统和谐观凝聚着中华民族广泛接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大学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习知识、传承文化,为服务国家做好准备。
一、传统和谐观的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是在冲突中相互吸收与融合,在和谐中共生共存,充分體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精神。[1-3]儒、释、道三家都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但却各具特点,各有侧重。
(一)儒家和谐观
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
孔子在继承了西周史伯、齐相晏子的“和与同异”思想后,将“和”的理念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4]孔子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和”“同”的作用是用来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异,是在承认差异与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统一。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前提就是对“和”与“同”的区分,最终是成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最高准则。
儒家现今所讲的“天人合一”是以孟子为倡导者所提出的思想。[5]从根源上讲,还应该从孔子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说起。孔子所提出的“天”实际上是人与道德之天的合一。孟子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可认为是人性、人心都以天为根本的思想基本原则。所以,孟子提出了奠定儒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
孔子以“中庸之道”作为处世之道的最终美德。“中庸”就是“中和”。子思在作《中庸》时,首次将“中”与“和”完美、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概念,提出了“中和”的命题。中庸思想就是要求人的任何思想言行都要适度,要无过无不及。
通过“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最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在于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从人的自身出发,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强调社会和谐的功能,最终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二)道家和谐观
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的观点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足常乐”。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法则,宇宙万物的根本,人们一切行为的思想准则。[6]“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形容“道”和宇宙万物之间是一种自然而然、不加修饰的状态,是一种天所赋予的本来的状态,从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角度来探讨人与天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道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而治”。“无为”是道家最根本的精神之一,“无为”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道家思想常常希望统治者能够减少政治上的事务,尊重人民的本性,维护人民的根本权利,使整个社会在和谐安稳中发展。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7]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家的宗旨就是要求人们能够淡泊名利,不去追求那些奢华的东西,能够有归复自然的心性,进而实现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道家和谐思想侧重的是天人关系的和谐,首先从“道法自然”出发,强调“天人一体”,要求人要顺应天意,不恣意妄为,返璞归真。“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是合乎本性地去生活,顺应自然。“知足常乐”,是要人们压抑欲望,减少冲突与对抗,葆有人与自然应有的和谐状态。
(三)释家和谐观
释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因缘和合”“中道圆融”“众生平等”。
“因缘和合”是缘起论的佛陀思想,即佛教教义的纲领和基石。在《阿含经》中就有多处“若见缘起即为见法,若见缘起即为见佛”的提法,归根到底是在阐述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8-10]佛教普遍认为,宇宙人生的生起或发展都是各种“因缘”集合而成的,因缘是事物或现象生起的根本原因。
释迦牟尼成佛的过程就是“中道观”形成的过程,是从极端向“中道”转化的过程。“中道观”认为,诸法都是平等的、空性的,超越一切人为观念的,它们之间没有差异,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佛教在“中道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圆融观”,将般若观与佛性论完美结合发展就形成了“圆融观”。
“众生平等”是佛教思想中的价值观,“慈悲救世”是佛教思想中的人生观,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要平等,而且人与世间万物都应该平等。
释家的“因缘和合”“中道圆融”“众生平等”等和谐观,虽然都谈到了天人、人人之间的关系,但更侧重于身心关系的和谐。佛教是从静心修性出发,以自身心灵和谐为基础来促进天人、人际的和谐,目的是从心开始来建构起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儒释道家和谐观和谐共生
儒、释、道三家思想各具特色、各有特点,但它们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共同之处。首先,三家都认为和谐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都坚持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谐。其次,三家都把和谐看作是一种规律或法则,并以达到这些规律或法则的和谐作为自身思想的理想境界,从这些规律和法则中找寻和谐的本质。最后,三家又都主张来自身心的和谐统一,认为身心的和谐是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它们由相互激荡开始,然后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儒、释、道的相互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如表所示。endprint
三、传统和谐观的成就与缺陷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与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和谐观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与缺陷。我们必须对其辩证地看待,有选择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传统和谐观的成就
中国传统和谐观不仅表达了中国历朝历代对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也对和谐观的本质、价值以及如何实现和谐观等问题都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时至今日传统和谐观仍然显示出其迷人的思想魅力。
首先,和谐观提出了人类和谐社会的理想,表达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国传统古籍有许多描述理想和谐社会的文章。例如《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其次,传统和谐观揭示了和谐社会的本质,为深入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传统和谐观从身心关系、人际关系、宇宙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立在不同社会基础上的和谐统一。[11-13]例如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利益分配不均现象,在现代和谐社会中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和矛盾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再次,传统和谐观阐述了和谐的价值。“和为贵”的思想是孔子对于和谐价值的最好概括。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观点,荀子提出的“和则一,一则多力”的思想,以及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都是高度概括从人与人团结一致、攻克难关的角度来阐述和谐在工作上体现的价值,对于当今齐心协力共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最后,传统和谐观提出实现和谐的途径,对我们当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在治理国家的方面, 孔子注重道德教化,提倡以德行来服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既尊重法律又提倡道德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老子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就是要维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发展关系。
(二)传统和谐观的缺陷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同人类的其他传统思想一样,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局限性,也同样具有不可避免的弊端与难以克服的自身缺陷。[14]
首先,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产生于传统农耕经济社会。主张重农抑商,以农业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基于此类经济发展基础,人们在物质需求上没有太多追求。人们对金钱名利的淡薄表现在思想文化上也是只注重 “重义轻利”“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思想观念的缺陷,又同时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主旨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及其伦理秩序。中国传统和谐观归根到底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思想都是为更好地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封建社会极力提倡“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有关伦理秩序的理念,也都是为了让劳苦大众更好地服从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领导。
最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浓厚的空想主义色彩。传统和谐思想中的部分内容,有时只是片面地强调“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想法,追求、进取和奋斗的思想长期受到抑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否认进步与发展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理论表现。同时,在古代人们都在追求和谐,但是却没有找到古代中国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和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使得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只是在幻想中前行,从而带有浓厚的空想主义色彩。
四、大学生正确评析中国传统和谐观的意义
身心和谐、群体和谐、宇宙和谐是传统和谐观的思想精髓。在当代,大学生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实现道德自律来实现人际和谐,即群体和谐。天人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不断被探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揭示了人类不仅要尊重自然,更要保护自然,这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15]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宝贵财富,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它为我们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理论保证。但是不可否认传统和谐思想同样存在著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弊端。大学生自身具有局限性,比如受到年龄小、阅历浅、政治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常常容易被误导。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将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例如,大学生容易被误导而脱离现实,从而追求虚幻而不切实际的东西,从而形成认识上的偏差,对现实政治的认识扭曲。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时增加判断难度,甚至被一些偏激的思想所迷惑,最终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因此,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对中国传统和谐观进行一味的吸收利用,而是要辩证地对待。
2016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管理者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学资源,其重视的“和”的精神,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因此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和谐观有正确认知,对于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有着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赖水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4-38.
[2] H. Rolstom. Philosophy Gone Wild. Prometheus Books[M]. 1986: 112-118.
[3] 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J].当代思潮,2003(4):28-39.
[4] 麻天祥.禅宗文化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3-69.
[5] 刘庆华.90年代以来“天人合一”研究综述[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5-58.
[6] 松山.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从“天人合一”谈起[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5):83-89.
[7] 刘福森.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新华文摘,2008(4):20-25.
[8] 范铁中,周朗生.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6.
[9] Y. L. Feng. Chinese Phliosophy Brief History. The Wheat Roentgen Company[M].1987:17-21.
[10] M. H. Po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Oxford[M]. 1986:112-123.
[11] Earl D. Hanson. Understanding 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1981:23-25.
[12] 张立文.弘扬传统和合思想 建构现代和谐社会[J].人民论坛,2005(2):49-50.
[13] 代俊兰,李合堂.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J].山西师大学报,2007(2):12-15+20.
[14] 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76-84.
[15] 郭文英.正确认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辩证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32.
[责任编辑:庞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