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
2018-01-16许红丹
许红丹
摘 要:每个孩子都是可以给人以惊喜的创意大师;我们应该给孩子以“画不像”的自由,让孩子在体验天马行空的思维过程中不断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孩子们始终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感想;我们要“顺势而导”,让孩子的作品不断呈现独特的美丽。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自由;顺势而导;美丽;腾飞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3-018-1
今年的秋季,我接手了学校六年级的美术课堂教学任务。六(4)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学困生,自控力极差,是一名课堂的捣乱者。在上“蔬菜联想”这一节课时,他带了一个烧熟的大玉米,从上课开始就大口地啃起了玉米,还故意站起来吃给别人看,我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冷处理法,也许是无人理会他,让他觉得很无趣,折腾了几下倒也坐下了,最后当学生们进行作品展示时,他居然第一个冲上了讲台,这时我才发现,他手中的那根玉米被他啃成了一个夸张的玉米小黄人形象,很是惊艳的一个蔬菜联想造型作品。
这件事在课后引发了我的一系列反思,我突然发现堵同学这样的学生虽然各方面能力较差,但其无拘无束的思维世界,其实也充满了奇思妙想,给他一定的引导和自由表达的空间,他也能创造出精彩的艺术作品,甚至比别人的作品更有张力、更美丽。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想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改变:
一、要充分认定每个孩子都是创意大师
我们经常说,绘画就和用嘴说话一样,都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用嘴说话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而绘画呢,只不过是用画笔代替了嘴巴,在画纸上用各种点线面进行表达而已,这也应该是人人能做的事情,换而言之,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创意大师。
大家兴许在生活中已发现,好多患自闭症的孩子,都能在绘画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天地。原因无他,这些孩子关上了用嘴巴与人交流的大门,但却打开了用充满色彩的笔在画布上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其实,孩子们从刚开始拿起画笔,就已经站在了原创的高点。他们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那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为孩子的纯净还未受到污染,能不受到視觉惯性的束缚,以守全直觉式的观察画出“心像”,这是他们的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许多甚至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片想像活土若未经灌溉滋养,终会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我们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二、要给孩子“画不像”的自由
我们在日常的美术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学生大喊:老师,这个我不会画!老师,我那个也不会画……而我的回答是:没有不会画的,只有不敢画的。
其实,孩子们年幼时只要能提笔用笔,就会画画,只不过一开始画得较为抽象,看起来有点杂乱,我们称那时为涂鸦期。涂鸦,是生命初期一种奇妙的天赋本能,就如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只可惜,我们这些大人们常会用成人的眼光即画得“像不像”去评价或要求孩子的绘画创作。渐渐地,孩子的创造之门就关上了,类似于“像不像”的种种制约最终将扼杀孩子们丰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试想一下,生活中,当孩子说“我不会画”时,我们是不是就开始了“示范教学”,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从而不懂得独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慢慢地也就对绘画失去了兴趣。所以,我们应了解到“不像”是孩子绘画表达中一段自然而然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成年人的过早介入和干预,就是提早剥夺了孩子体验天马行空想象的自由。其实,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逐渐画得像。
三、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我们说,画作是孩子无声的语言,当孩子们借由不同的线条和色彩,用绘画的形式代替自己的嘴巴“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时,却受到了成人的指责,那么,孩子以后可能将不再画“真画”,只画“大人想看的”,从此,不但关闭了与成人沟通的一条通道,画面也从此失去了个性与灵气。其实,孩子是自己灵魂艺术的导师,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让他们始终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感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日常的绘画课教学中,我们说同样一个题目,最后学生的作品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那么,这堂课显然是失败的。相反,同一主题,学生的作品呈现却是琳琅满目、各不相同的画面效果,那么,这堂绘画课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因为,艺术是个性化的,它是人在他的生存环境中,对世界认识、感知以及对于美的一种表达。为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保护孩子天性基础上加诸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们形成自己的审美与思维,画出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创作出富有灵性的作品。
四、要顺势而导,让孩子的作品不断呈现特别的美丽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会受到影视、书籍、卡通、社会环境及大众文化的综合影响,原本画面的童真天趣,很多还是会被一系列的模式所替代,从而失去了“原生态”自然美的意义。在这一阶段,教师的适度介入及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直接导致孩子们将来的审美感觉及审美取向。
面对此种情况,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顺势而导”,不断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在这种顺势而导的教学中,去发现孩子们画面上与众不同的美。此时,画得好不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他们个性特征的树立、自信心的培养,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工作中终身受益。因为,儿童画就应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应更多地反映孩子们自己眼中的世界,既表达他们的观察,又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让孩子们的作品充满情感之美、创作之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