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TP模型建构与ADP转化创新教法

2018-01-16王燕

中学生物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模型构建自主探究

王燕

摘 要 通过对“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一节的教材分析,联系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具体教学建议。用问题探究导入ATP的功能,再从功能入手,组织学生构建ATP的结构模型,最后利用改编后的高考题引导学生思考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调整课本知识呈现顺序,同时利用视频播放、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方法寻求ATP这一节的新式教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关键词 ATP ADP 模型构建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呈现顺序是先从ATP的结构入手再到ATP的功能,直接介绍ATP的化学结构,从而揭示其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调整内容,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思路,先介绍ATP的功能,再揭示ATP的结构,更符合学生认知顺序。

1 学习ATP的功能

1.1 用问题探究导入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在的生活区域很少见到萤火虫”,组织学生讨论萤火虫消失的原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师可播放视频,解释原因:一方面是水污染影响了萤火虫的摄食和幼虫的发育;另一方面是光污染影响了萤火虫的繁殖。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意识的同时,解释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和机制:萤火虫发出信号,进行交配,并进行警戒。雌性和雄性通过发出不同频率的光互相吸引,一旦有外界光进入就会停止发光,影响交配率。萤火虫发光的机制是通过激活腹部的发光器中的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与氧气结合,变成氧化荧光素,同时发出荧光。而科学家发现激活荧光素的能量来自于ATP这种能源物质。

1.2 利用插图和表格介绍ATP的具体应用

教师利用课本插图解释ATP的各种应用,如萤火虫发光、维持哺乳动物恒定的体温,甚至大脑在思考问题、蝴蝶挥动它的翅膀的时候也利用了ATP。细胞内的一些化学反应(合成蔗糖的反应)和主动运输的能量也来自ATP。

教师总结:ATP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多种形式的其他能源,如光能、电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填写表1,用类比法区分ATP与其他能源物质:太阳就是能量的银行,源源不断的发售银行卡和现金;银行卡就是储存有大量能量的脂肪,常用的百元现金就是糖类;而使用最便捷的小额钞票就是ATP——直接能源物质,又称能量“通货”。

1.3 扩展ATP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师讲述:ATP用于进行性肌肉萎缩、脑出血后遗症、心肌疾患及肝炎等的辅助治疗,可口服,可注射。ATP溶于水,可以用生理盐水配制后注射。如氰化钾是一种剧毒物质,使用氰化钾的工厂里一般都有大量的ATP注射液作为急救药,因为氰化钾的毒理是作用于ATP合成酶,使其瞬間失效,人体因缺少能量而心脏停跳,呼吸麻痹而死。故使用ATP溶液时全部采用注射,使其直接进入血液供能。

2 学习ATP的结构

学习ATP的结构时,学生先归纳ATP元素组成,再构建结构模型。笔者从学生熟悉的核糖核苷酸结构入手,再进行结构变动,引导学生构建ATP的结构。其中关于普通磷酸键和高能磷酸键的介绍,利用弹簧来类比,并通过实物演示加深学生对于化学键储存能量的理解。

2.1 ATP组成元素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ATP的详细化学结构,引导学生分析ATP的元素组成,并联系前面所学,归纳含有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如磷脂、核酸等都含有C、H、O、N、P。

2.2 模型构建与实验演示结合探究ATP结构简式

教师在ATP的详细化学结构上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图1),通过改动图片,把ATP变成学生较为熟悉的结构。学生构建结构模型,画出结构简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构成了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教师展示完整的ATP的详细结构,学生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动。课堂实践中,很多学生会画成图2。很多学生直接加了2个磷酸基团,但是忘记画化学键。教师更正学生的画法,加上“~”,补充高能磷酸键的概念。教师用弹簧实物演示高能磷酸键形成过程:因为压缩弹簧时需要很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就储存在里面了。当这个化学键断开时,里面的能量就释放出来了。

教师呈现ATP的结构简式(图3),逐步介绍AMP、ADP、ATP的关系,先介绍A-P~P~P这个简式,要求请学生注意“-”和“~”的书写区别。教师再介绍普通磷酸键和高能磷酸键:一个高能磷酸键可以储存能量30.54 kJ,是普通磷酸键储存能量的2~3倍。用两个弹簧进行实物演示,一个弹簧松一些,压缩时不费力气,所以储存的能量少这是普通磷酸键。而另一个弹簧比较紧,压缩的时候储存的能量多,当它断裂的时候释放的能量多,这是高能磷酸键。

教师小结:ATP中有1个普通磷酸键、2个高能磷酸键。ATP中的A不是指腺嘌呤,而是腺苷(即腺嘌呤+核糖),因此ATP中文名是三磷酸腺苷。

教师再依次介绍ADP和AMP的组成。AMP是一磷酸腺苷,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参与RNA构成的基本单位。

3 利用高考题和实验分析拓展ATP和ADP转化思维

关于ATP和ADP的转化,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而是在介绍了ATP、ADP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高考题和拓展实验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探究ATP的水解和合成的过程,揭示ATP和ADP的转化关系。这种方式处理比较灵活,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需要将实验部分再简化,利用流程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

3.1 高考题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ATP如何转化为ADP

改编2016新课标1卷29题:用32P标记DNA分子,用1、2、3表示ATP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1P~2P~3P,回答以下问题。endprint

① 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同时产生ADP。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 位上(填数字)。

② 若用带有32P标记的ATP作为RNA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R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 位上。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32P的磷酸基团的位置,推导出ATP可以通过酶的作用转变成ADP。教师板书ATP的水解过程,同时补充前面的ATP的远离腺苷的那个磷酸键容易断裂形成ADP,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通过②小题,学生理解ATP还可以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变成AMP。教师补充一般很少会水解产生AMP,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如莹火虫发光,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产生AMP。

本环节,学生通过对高考题目的分析,在ATP结构的基础上,自主推导出ATP、ADP和AMP之间的转化关系。

3.2 分析拓展实验,探究ADP如何转化为ATP

教师展示改编自大学教材《生物化学》中的一个实验:科學家将标记的磷酸(32P)注入活细胞内,随后迅速分离细胞内的ATP,测定其放射性。实验结果:ATP含量没有发生变化,仅有几毫克,但它的末端磷酸基团已经被放射性32P所标记,而且检测出ATP放射性强度和之前注入的磷酸(32P)强度完全一致。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同时从以上实验总结生物体内ATP的特点。

对该实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当引领,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ATP和ADP的转化关系。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ADP和Pi合成ATP的反应式,因为实验后的ATP带上了放射性说明是新合成的ATP,但是ATP的总含量没有变化,说明在极短的时间内,还进行了ATP的水解反应,说明了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体内ATP的特点是含量低,转化快。最后,教师综合以上内容小结ATP和ADP的转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美]奥尔顿·比格斯等著,廖苏梅等译.科学发现者·生物:生命的动力中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445.

[2]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3.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型构建自主探究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