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医护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2018-01-16刘玉坤
刘玉坤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莱芜 2711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保健知识的相对缺乏,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发病人群逐渐趋向年轻化。国家大力倡导健康教育和保健知识的普及,力争做到健康知识人人具备,保健意识深入人心,未病先防,未雨绸缪。这种形势对基层的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基层医护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医护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健康知识宣教的能力。
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就顶岗”[1]。 高职高专医护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面向的就业领域:各级医院、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护理岗位、健康保健岗位、临床护理岗位。这些领域均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健康知识普及宣教的能力。
但是事实上目前高职高专医护《生物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用脱节的问题。毕业生大部分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上岗却不能顶岗。例如,高职高专医护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生物化学》考试成绩优秀,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却难以清楚地解读一份生化检验报告单;在学校可以将糖代谢、脂代谢的全部生化反应倒背如流,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却无法完成一场“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预防与保健”健康知识宣讲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医疗单位进行岗位任职需要调研,并与医院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进行座谈研讨,共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和课程定位,并通过岗位任职需求对工作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归纳。根据岗位任职需要的调研结果,我们对高职高专医护专业的《生物化学》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将课程体系分设为若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的项目,每个项目又下设若干从实际工作岗位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任务掌握知识、锻炼技能。改革以后的《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不再抽象晦涩,变得趣味盎然、与生活和岗位实践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用脱节”的现象[3]。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浓缩精炼、逻辑重组、特色增添。
1 浓缩精炼
对原教材内容进行浓缩精炼,将《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两大部分。必修项目内容与护理岗位实际任职需求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掌握;选修项目内容与岗位需求联系相对较少,用于学生自习,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例如,目前我国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系统疾病发病率日渐增高,而且这类疾病通过早期预防,采取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干预等方式,就能够明显降低发病率。因此,我们依托《生物化学》教材体系中的“糖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知识内容,设计了“糖尿病生化机理分析及检测”、“高脂血症生化机理分析及检测”、“痛风生化机理分析”三个项目,这三个项目作为必修项目由教师带领大家在课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和项目任务的演练。而相对于代谢类疾病,遗传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而且发病根源在基因水平,多与遗传有关,健康干预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将“遗传病生化机理分析”设计为选修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供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该项目的知识支撑主要是原教材体系中“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和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三个部分,这些知识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生物课上已有涉及,所以即使完全自学难度也不会太大。必修项目与选修项目的具体划分:(1)必修项目:重金属中毒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煤气中毒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糖尿病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及检测、高脂血症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及检测、氨基酸代谢异常患者的化机理分析、痛风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常见维生素缺乏症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2)选修项目:遗传病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酸碱平衡紊乱患者的生化机理分析。
2 逻辑重组
通过对护理岗位任职需要的调查研究,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精炼出九个必修项目。这九个项目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相互独立、各不相关,但是它们背后的知识支撑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打乱了原有教材体系的内容顺序,根据支撑项目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先主后次的原则,对九个必修项目以及其支撑知识进行了逻辑重组。例如,蛋白质是人体最基本的组成成分,它既是人体的结构基础,也是人体的功能的基础,因此,我们将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支撑的项目“重金属中毒的生化机理分析”作为项目一,放在最前面。蛋白质相关的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就知识难度来讲却是相对容易的,一方面蛋白质相关知识同学们在中学生物课上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同学们对它非常熟悉。因此,把蛋白质相关知识支撑的项目作为项目一也符合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再例如,经过前面三个项目的学习,同学们对《生物化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从项目四开始进入该门课程的难点、重点—物质代谢,项目四、五、六、七,依托于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等几种当前发病率较高的代谢类疾病,依次阐述了糖、脂、蛋白质、核酸几大有机物在人体当中的代谢过程。重组以后的项目顺序及知识支撑参见表1。
表1 项目顺序及知识支撑对照表
3 特色增添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下,很多同学反映《生物化学》抽象晦涩、理论性强、难学难懂[5]。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就会发现这门课其实是一门与生活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引用。例如,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这一章节,可以联系的生活实例有: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生鸡蛋和煮熟的鸡蛋,鸡蛋的状态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医院、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都有安装紫外灯?为什么暴晒衣服被褥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为什么生水一定要加热煮沸以后才能饮用?为什么伤口要用75%酒精消毒防止感染?为什么饭店的餐具要用高压灭菌锅进行消毒灭菌等。
再例如,在《酶》这一章节,可以联系的生活实例有:(1)为什么冬天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用冷水洗衣不容易洗干净,而用温水洗衣效果会好得多?为什么不能用开水来融化加酶洗衣粉?为什么现在很多洗衣机设计了加温洗衣模式?为什么婴儿奶粉包装上都会标注“温水冲调,避免加热”的字样?课题组老师努力挖掘该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关联,设计了许多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案例,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6]。
《生物化学》除了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之外,还可以和护理工作岗位任职需要联系起来。目前我国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等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7],这些疾病发病的生化机理、造病史,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健康膳食和科学生活方式有效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这些都是同学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社区卫生中心工作的医护人员,更要具备向人群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的能力。因此,我们跳出传统课程仅仅讲述糖、脂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的框框,将物质代谢与代谢类疾病相挂钩,在新课程中增添了许多来源于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例如,假设你是一名疾控的医护工作者,请你围绕“糖尿病发生的生化机理分析以及日常预防”这一主题,开展一场健康知识讲座。同学们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的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7]。另外,同学们的父母亲人当中也有很多人正在遭受代谢类疾病的折磨,因此,将物质代谢相关知识与代谢类疾病联系起来,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疾病联系起来,激发同学们对父母亲人的孝心和爱心,让同学们有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有了“孝顺父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就会空前高涨[8]。
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改革,可以使高职高专医护专业得同学们在牢固掌握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其具备良好的健康宣教的能力。将来这部分同学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通过对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树立“未病先防”的保健意识深,倡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和生活习惯,降低各种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09-29.]http://www.moe.gov.cn.
[2]邱秀芹,赵学芳,胡鹤娟.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课程改革[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0):3026-3027.
[3]黄泓轲,杨华.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改造初探[J].课改前沿,2013,(7):212.
[4]侯振江.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10,17(3):15-17.
[5]鄢霞,霍春月,张丽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48-49.
[6]绳建敏.天津交警代谢综合征与心理因素和职业紧张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2.
[7]周静华,万顺康.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2009,(8):76-78.
[8]李贵星,李萍,宋昊岚,等.临床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0):141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