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2018-01-16

学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曾皙子路弟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3.细读对话,领悟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理想。[学习重难点]

1.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2.细读师生对话,领悟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

品读、点拨、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课前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2.细读课文,了解曾皙等四人各自所言之“志”;3.搜集相关材料,了解孔子及其弟子。

(二)教师——制作导学案、教学演示文稿。[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导,入文中“境”

采用问题导入,师生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孔子与弟子对话情境。

二、梳理文本,知文中“事”

1.孔子在和弟子一起闲坐时抛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明确:谈理想(一次生活中的即兴教育)。

2.师生共读课文,教师点拨字音、释义。

3.这堂课是如何围绕“志”这个话题进行的。

总结:借助思维导图。这是一次关于“志”的讨论课,有两轮问答。

一是课上问答:老师问“志”,学生言“志”;

二是课后问答:学生问“志”,老师评“志”。

三、品味语言,评文中“人”

学生分组演读,品味语言,概括人物志向,感受人物形象。

点拨: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读准语气。

参考:

①子路,治千乘之国——有抱负、自信,鲁莽、轻率。

(点拨:“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哂”“率尔”“也”的读法)

②冉有,治小国——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点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不能调换顺序)

③公西华,愿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点拨:“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

④曾皙,浴风咏归——从容洒脱,彬彬有礼,胸有成竹

(点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总结:虽然本文篇幅不长,但文中的人物却都个性鲜明。这也让本文被评价为《论语》中最为生动的篇章。

四、细读对话,悟文中“理”

1.比较四位弟子的理想,结合孔子的态度加以点评。

点拨:孔子在课上的回应和课后的点评。

参考:前三个人的志向都是远大的,本质上都是“志在治国”;曾皙的志向更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2.品味“哂”。

点拨:子路的谈话不够合乎“礼”,态度不够谦“让”。

明确: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哂”中蕴含着否定的态度、善意的提醒和“为国以礼”的主张。

3.讨论:孔子为什么会赞成曾皙的理想?

点拨:联系《大道之行也》,思考曾皙理想背后的社会风貌。

参考:

①前三者阐述的是治国安邦的具体措施,而曾皙则描绘了礼乐制度下的理想社会。

②曾皙描绘的太平盛世、和谐社会的图景,与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一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4.品读“喟然叹”。

点拨:

①对“不吾知也”的现实略作介绍。

②孔子参加完鲁国的年终祭祀后 “喟然而叹”。“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礼记》

明确:孔子是一位满怀理想的老师,“喟然叹”中蕴含了孔子对曾皙的赞赏和内心因理想未能实现而产生的深沉感慨。

五、课堂总结,承文中“志”

学生再读对话。

各言其志、志在治国、为国以礼、礼乐传承,孔子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的,弟子们也是这样学的。孔子用“礼乐”给了我们一个脚下的起点,让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方式跟治国理想有了一种勾连。现在,中华民族正在新的时代开启新的征程。我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精华也必将穿越历史时空,融入当代社会,共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布置作业,文本延伸

阅读《论语》,摘录一则自己感兴趣的师生对话,写一段评论性文字。

附: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曾皙子路弟子
解读《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弟子规
弟子规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