颏下皮瓣修复上颌恶性肿瘤术后缺损
2018-01-16安厚鹏刘浩唐志鹏雍威张帅
安厚鹏 刘浩 唐志鹏 雍威 张帅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自1993年Martin等首先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以来,有很多报道有关该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修复头颈部缺损的病例[1]。Chen等根据该皮瓣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将其命名为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facial artery-submental artery island myocutaneous flaps,FSF)。近年来,我们应用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上颌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14年1月—2016年12月应用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上颌恶性肿瘤术后缺损患者8例,其中上颌窦癌患者2例,上颌牙龈癌患者4例,软腭癌2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8~69之间,其中鳞状细胞癌5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均无淋巴结转移。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全麻鼻腔插管,常规消碘伏毒,铺无菌单。术区用美兰划线标记颏下岛状瓣,皮瓣上界位于颏部骨缘下0.5cm,下界位于甲状软骨上方,其长度据设计的皮瓣大小而定.沿美兰划线先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二腹肌前腹深面,在颌下腺表面分离。皮瓣制备到蒂部时,分离颏下动静脉,并充分保护,将颌下腺切除。皮瓣制备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扩大切病灶后转移皮瓣。将制备好的颏下岛状瓣转移至口内,调整皮瓣与口内创面相吻合,然后在无张力情况下缝合皮瓣与创缘。颏下皮肤缺损区减张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区放置负压引流,防止术后出血感染。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炎治疗,术后鼻饲1周,加强口腔护理,术后第10天拆线。避免头部过度运动,以免挤压血管,引起皮瓣血供不足。
2.结果
本组共8例患者用颏下瓣修复缺损,其中7例皮瓣成活良好,1例因引流不畅致术区感染,处理后好转,皮瓣部分坏死,皮瓣成活率达90%以上。
本组8例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患者一般发音功能、吞咽食物功能以及面部外形恢复均较满意。术后3~6个月皮瓣开始逐渐黏膜化,随访期间均无局部复发。
3.讨论
颏下岛状瓣血供由颏下动、静脉供给,其血管位置较恒定。martin等做过颏下皮瓣的测量,面积最大可达15cm×7cm。在皮瓣设计时应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皮瓣大小依缺损大小而定,一般上下界之间距离最好不超过5cm,否则供区直接拉拢张力过大,缝合不上,术后瘢痕明显。
颏下岛状瓣自1993年被首次提出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该皮瓣有以下优势:
(1)颏下动脉解剖位置恒定,容易找到,管径较粗,主干长[2],皮瓣扭转灵活,成活率高。(2)皮瓣厚度适中,质地较软,术后3~6月黏膜化,能够很好地修复上颌骨缺损。(3)供区经减张后可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瘢痕小且隐蔽。(4)该皮瓣为带蒂皮瓣,与游离皮瓣相比无需吻合血管,制备相对简单,手术时间大大缩短。(5)术中要把二腹肌前腹带在皮瓣里,避免损伤颏下动脉。
尽管颏下岛状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方面有很多优势,但一直以来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颏下三角区及颌下三角区是头面部主要淋巴引流区域,恶性肿瘤容易转移到这里,因此不宜采用颏下岛状瓣修复缺损;有学者[3]认为涎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较少,因此没有淋巴结转移时可使用该皮瓣修复。目前,多数学者[4]认为对于颈淋巴结转移阴性的口腔癌术后缺损,可以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缺损。本组8例以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缺损,通过患者随访,无局部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效果良好。笔者认为对肿瘤的临床分期、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等具有选择性,这与多数学者主张一致。因此,颏下皮瓣适用于颈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上颌恶性肿瘤早期很少有淋巴结转移,适合于用颏下岛状瓣修复缺损。
综上,颏下岛状瓣临近口腔,颏下动脉解剖较恒定,血供丰富,质地柔软,厚薄适中,制备简单,成活率高,并发症少,能够较好地恢复缺损部位的形态和功能,适用于上颌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1]Abdeljalil A,Nathalie CD,Philippe P,et al.The submental flap infacial reconstructio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65(5):863-869.
[2]龚忠诚,贺多敏,凌彬,等.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美容学杂志,2012,21(9):1501-1504.
[3]邓宇元,杨荣宁.颏下岛状皮瓣解剖和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9,13(6):477-479.
[4]孟沙沙,介亚琼.韩新光,等.颏下岛状瓣修复软腭及磨牙后区缺损[J].口腔医学研究,2016,32(5):5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