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2018-01-16江芬芬
江芬芬
(广西来宾市中医医院 广西 来宾 546100)
缺血性脑卒中是所有脑卒中病例中最常见类型,近年来该疾病发病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临床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抗血小板环节[1],本文旨在探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不良反应,特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2月期间入我院实施二级预防治疗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月期间入我院实施二级预防治疗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中包含男40例,女30例,年龄最轻50岁,最大83岁,中位年龄65岁,平均年龄(66.51±10.0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同时剔除肝肾功不全者、心功异常者、研究药品过敏者、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患者以及对研究不知情不自愿参与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病例分为A组、B组两个组别,人数均为35例,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规格:0.3g/片;国药准字 H34021217;生产企业:合肥久联制药有效公司)每次口服0.1g,每天1次。给予B组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规格:75mg;国药准字H20120035;生产企业:深圳心理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天1次,每次75mg。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对应研究用药连续二级预防治疗,随访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时间为1a。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消化道不良反应、卒中复发状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或卡方中展开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分析P值低于0.05则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A组患者中发生恶心3例、呕吐2例、上腹不适5例、腹泻2例、消化不良1例、消化道出血或溃疡1例,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40.0%;B组患者中发生恶心2例、呕吐例、上腹不适1例、腹泻1例、消化不良1例、消化道出血或溃疡1例,总发生率为17.1%,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A组明显较B组更高(χ2=4.480,P=0.034)。
2.2 脑卒中复发及TIA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随访1a,A组患者中脑卒中复发5例(14.2%)、TIA事件发生6例(17.1%);B组患者中脑卒中复发7例(20.0%)、TIA事件发生5例(14.2%),组间对比脑卒中复发率和TIA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
2.3 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随访1a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泌尿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3.讨论
脑卒中多发于老年群体,致残率、致死率都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而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卒中类型之一。目前医学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抗栓治疗已经成为共识,二级预防治疗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都是临床应用频率极高的药物。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药品,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预防形成血栓;但它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1,患体胃黏膜前列腺素生成变少,对黏膜防御因子有一定影响作用,胃粘膜天然屏障被削弱,用药后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可能性较高。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它能选择性地抑制ADP(二磷酸腺苷)和ADP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进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一些研究报告觉得氯吡格雷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较阿司匹林更优,若病人有阿司匹林禁忌症或对其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可优先选用氯吡格雷二级预防治疗[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B组更高(P<0.05);而脑卒中复发率和TIA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随访1a两组患者也均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药品安全性相对较高。
综上,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均存在些许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虽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但医护人员仍应注意指导患者定期入院检查,以便良好掌控药量、病情转归等,提升用药安全性。
[1]刘潇潇,殷为勇,张秀华,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致消化道不良反应调查[J].医药导报,2014,(5):684-685.
[2]龚贵香,汤健.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