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压力源研究进展
2018-01-16马晓欢
马晓欢 关 红 袁 媛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进行集中抢救和严密监测危重病患者的场所[1]。这种严密监护虽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2],但给ICU患者生理、认知及心理方面也带来许多后遗症,使患者不能或延长恢复到疾病之前的功能状态[3-5]。研究表明[6-8],患者因ICU病房各种陌生复杂的仪器,被各种管道束缚没有自主性,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无法进行语言沟通以及各种声音的刺激(仪器工作的噪声、报警声及经人工气道的吸痰声等)而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生理、心理造成严重打击,反应强烈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认知障碍或异常行为,如意识障碍、睡眠障碍、躁动不安、ICU谵妄等。本文对ICU环境压力源的研究工具、国内研究现状、环境压力源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研究者采取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参考资料。
1 ICU环境压力源的研究工具
国外关于ICU环境压力源的研究较早,1981年Ballard[9]通过修改过的医院压力评定量表来测定ICU患者感知的压力源。1985年Nastasy[10]修订了Ballard量表,在此基础上加入关于插管等方面的ICU特有压力源。但二者的研究,只停留在简单排列压力源感知次序上。 1989年,Cochran等[11]根据前两位的研究结果, 通过专家检验和验证制订了ICU环境压力源量表(intensive care unit environmental stressor scale, ICUESS),用来评估ICU患者的压力源感知情况。此量表共42个条目,由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治疗环境和患者自身感受4个维度组成。各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重度压力”计分为4分,“中度压力”计分为3分,“轻度压力”计分为2分,“没有压力”计分为1分。得分范围为42~168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在ICU环境内所承受的压力越大。我国学者沈玮[1]首次将该量表翻译、汉化和修改,并进行信效度检测,结果显示,修改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认为中文版ICU环境压力源量表对评价我国ICU患者环境压力源感知程度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2 ICU患者环境压力源研究现状
国外,有研究[12]通过应用ICU环境压力源量表,对165名ICU患者进行压力源调查,发现“口或鼻腔插管”“疼痛”“不能入睡”“听到机器的报警声”“口渴”“没有自主性”“陌生或奇怪的噪声”“被各种管道束缚”“看到其他患者接受治疗”和“不知道期望的事情什么时候解决”是ICU患者感知的前10位压力源。同时Novaes等[6,13-14]调查研究也发现“口或鼻腔插管”“疼痛”“不能入睡”“没有自主性”等为ICU患者主要压力源,只是感知顺序及感知程度略有不同。
国内,沈玮[1]通过对50名ICU清醒患者调查发现“想念家人”“口或鼻腔插管”“每天只有几分钟看到家人和朋友”“不能入睡”“口渴”“因为输液手脚不能活动”“不知道期望的事情什么时候解决”“每天频繁的测血压”“疼痛”和“被各种管道束缚”是ICU患者感知的前10位压力源,在郭冰蕊等[15-16]的调查中也有相似结果。2014年,曹晓东等[17]调查37例肺移植术后ICU患者,发现“不能入睡”“疼痛”成为ICU患者感知的前两位压力源。
3 ICU患者感知环境压力源的影响因素
3.1 性格特点
有研究认为压力是一种反应状态,压力是人与环境的一种关系[18],当环境变化超出人的应对能力时,就会使个体产生生理或心理上改变 。Lazarus[19]认为压力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并首次提出威胁性评价概念,认为压力源作用于机体后,能否产生压力,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知识水平和应对方式。国外调查研究显示[20-22],具有乐观主义性格特点的患者在应对严重压力时,明显不同于悲观主义患者,产生相对较轻的心理压力,他们恢复的更快,有较高的生存质量。
3.2 社会支持
有研究[12]发现月收入是ICU患者环境压力源的主要影响因素,月收入低的患者感知压力源程度明显增高。Myhren等[23]研究结果中也提示,失业是ICU患者心理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Kopp等[24]发现,高收入的人幸福感更多、更自信,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压力。
3.3 人口统计学因素
国内学者沈玮[1]研究发现,不同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职业的ICU患者,环境压力源感知程度存在差异。郭冰蕊[15]也发现ICU患者压力源感知程度与患者入住ICU前科别和年龄有关。Hweidi[12]发现,ICU患者感知环境压力源程度与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月收入有关。但Novas等[6]发现患者感知压力源的程度与性别、年龄、科别和文化程度无关。
4 ICU患者感知的主要环境压力源原因分析及干预方式
4.1 物理环境维度
研究[12,15]发现,“听到机器的报警声”“陌生或奇怪的噪声”是ICU患者物理环境维度感知到的主要压力源。研究表明[25-26],报警声是ICU最严重的噪音。美国环境保护协会指出,正常人生活在声音强度不超过45dB的环境时,感觉较为适应,但当环境噪音超过60dB时,就会感觉烦躁不安。邢丽[27]的研究分析发现,环境中噪音是ICU患者产生心理压力的危险因素。刘晓俊[28]提出,通过应用环境舒适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如白天采用自然光,夜晚使用壁灯,保持病房温度18~22℃,相对湿度50%~60%,护理人员操作动作轻,将报警音量调到最低,仪器报警时尽快消除报警音并处理。Novaes等[6,13-14]也建议通过控制噪音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4.2 治疗环境维度
研究表明[12-16],“口或鼻腔插管”“被管道束缚”“每天频繁的测血压”“因为输液手脚不能活动”是ICU患者治疗环境维度感知到的主要压力源。有研究[12]指出,ICU患者被强制性的给予一些治疗措施;Ballard[9]也发现气管插管、鼻饲管、导尿管及各种监护和治疗仪器的使用,导致患者不能活动,加重了患者感知压力程度;Happ[29]发现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ICU患者,在尝试沟通时,会面临恐惧、愤怒、疼痛和不安全感的体验。So等[13]建议护理人员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拔除身上的各种管道。Novaes等[6]的研究中也给出相同建议。
4.3 人文环境维度
沈玮[1]研究发现“想念家人”“每天只有几分钟看到家人和朋友”是ICU患者感知的主要压力源,分别居压力源第1位和第3位。郭冰蕊[15]调查中,二者高居ICU患者感知环境压力源第1、2位,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12]不一致,“想念家人”“每天只有几分钟看到家人和朋友”不是国外ICU患者感知到的主要环境压力源。分析原因可能是国外很多综合ICU采取开放式探视制度,患者根据自己需求决定家属探视时间[30],而我国大多数ICU采用较为严格的探视制度。大量研究[31-33]建议,ICU病房可以采用适当放宽条件的探视制度,鼓励家属探视,通过家属和亲属的探望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并在探视后对病区进行集中开窗通风处理,以降低细菌感染的概率。
4.4 患者自身感受维度
国内外研究[1,6,12-14]显示,ICU患者环境压力源自身感受维度方面感知前几位压力源主要有“没有自主性”“不能入睡”“口渴”“疼痛”“不知道期望的事情什么时候解决”“看到其他患者接受治疗”。
进入ICU接受治疗的患者会被强制性的给予一些治疗措施[12],这些强制性措施,迫使患者不能活动,导致患者感知“没有自主性”[9]。So等[13]建议护理人员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拔除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培养患者自主能力,提高患者自主性,这与Novaes等[6]的建议相同。
朱佩敏等[34]研究发现当ICU内环境噪音超过60dB时,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使患者感到烦躁不安,心率、血压升高,加重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使疼痛感加重,影响患者睡眠。有研究[12]显示,当患者感知“疼痛”“不能入睡”压力源比较重时,需重新讨论睡眠及疼痛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和疼痛状况。
危重患者由于接受手术治疗或因毛细血管渗漏[35]等原因导致液体丢失过多,从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患者感觉为“口渴”。有研究[12]认为“口渴”可以通过一些护理措施解决,如为患者提供潮湿的纱布湿润口腔或者加强口腔护理,既保持患者口腔的湿润、清洁,又可使患者感到舒适。
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认为,人的情感与行为是由其认知过程决定的,错误的认知就会引起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病态的情感和行为[36]。对于“不知道期望的事情什么时候解决”这个压力源,郭冰蕊[15]建议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ICU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介绍基本设施和仪器的作用,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使其懂得在ICU是为了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ICU作为一个特殊的治疗环境,因其众多刺激因素(如仪器的报警声、紧急抢救场面、频繁治疗护理干预等),会给敏感的患者带来压抑感[37]。董亮等[16]研究发现患者对身处的环境感到陌生、疾病困扰、持续监护、抢救及封闭式的管理等因素破坏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承受能力,使患者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这可能是导致“看到其他患者接受治疗”成为ICU患者主要感知压力源的原因。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ICU患者应用保护性隔断,使每个患者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治疗空间;在抢救患者时,尽量做到忙中有序,以缓解患者“看到其他患者接受治疗”压力源的感知程度。
5 小结
随着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ICU是一个具有压力感的环境,我们应针ICU环境压力源,学习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护理理念及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可控压力源,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始终贯彻于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减缓患者心理压力,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