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评价
2018-01-16雷洪升
雷洪升
(成都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属于一种外科中较为常见的急腹症,据相关研究报道可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发生率约为17%。根据流行病学相关研究报道可知,结肠部位发生病变与患者的职业、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环境因素具有直接的关系,其中50%的结肠肿瘤患者饮食不均衡,作息不规律。一些专业认为,腌制食品的频繁食用也会导致结肠肿瘤的发生,每周食用超过三次的腌制食品会导致结肠肿瘤发生率升高2.2倍左右,显著提高了结肠癌的发病率和危险性[1]。
而因为患者结肠部位发生病变后,其结肠肠壁变薄,周围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明显降低,随着病程的迁移,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对该病的临床治疗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发生死亡。在患者确诊为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后,对其进行尽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临床上常采用手术的方式对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2]。本文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评价Ⅰ期肠切除吻合术对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从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中选取50例参与此次实验,患者男女比例为28∶22,最小年龄为48岁,最大年龄为70岁,中位年龄均为(59.37±1.48)岁。50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入院时精神意识均表现正常,神志清醒,能够正常进行沟通和交流,且经结肠镜、CT检查诊断,均呈现出完全或不完全肠低位梗阻情况,拥有完善的诊断资料,在其家人的陪伴下签署了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其中,2例患者病变部位为升结肠、8例患者病变部位为横结肠、21例患者病变部位为降结肠、7例患者病变部位为乙状结肠、8例患者病变部位为结肠脾曲、4例患者病变部位为直肠与乙状结肠相交处。
1.2 方法
对50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实施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措施。具体流程如下:
(1)在开展手术前,对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水电解质失衡状况、酸碱平衡紊乱状况及脱水状况等进行干预、纠正,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伴发低蛋白血症、伴发贫血症的患者实施干预。同时,对所有患者实施胃肠减压措施,监测患者的血压水平、心率水平及血糖水平,使其各项指标保持在安全、稳定的范围内,以此来增强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耐受力;
(2)在开展手术过程中,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在实施全身麻醉后,在患者下腹位置切口,依次打开皮肤层、腹壁层、腹膜层、对病变位置进行精准探查,确定病变位置大小及病变程度。将病变结肠进行游离,采用经过消毒的干净纱布,绑扎、离断患者病变部位近处及远处的肠管,将患者结肠系膜进行完全的游离,将病变区域与血循环之间的血管组隔开,防止病变细胞脱落、扩散到其他的位置。采用肠钳,将靠近病灶5~10cm的肠管加紧至闭合,划开肠壁,将全麻用螺纹管(直径:2~3cm)插入其中,采用经过杀菌、消毒的干净纱布条将其绑紧,而后,将螺旋管(直径:2~3cm)的另一端放置到垃圾袋中,扎紧垃圾袋口,实现患者的肠管减压。针对发生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而言,须在靠近病灶的位置将肠壁切开,而后再进行置管,有利于积粪顺利排出;针对病灶位于右半结肠的患者,须将回肠末段、升结肠右半部、盲肠右半部、横结肠右半部及部分大网膜血管、胃网膜血管切除掉,并将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盲肠、中结肠及右结肠等部位的动脉切断,而后实施结扎处理,完成上述措施后,再吻合处理患者的回肠断端与横结肠断端。针对病灶位于左半结肠的患者,须常规切除阑尾,保留1~2cm残端,将Foley导尿管(型号:22号)插入残端腔内,完成结扎,并用生理盐水(体积:3000ml)灌洗结肠,再用甲硝唑注射液(体积:200ml;浓度:0.2%)灌洗结肠,完成结肠灌洗后,将其中的内容物排掉,重复灌洗直至液体呈清亮,将插入的Foley导尿管拔除,对阑尾残端进行处理,再吻合处理患者的肠管断端,用采用网膜对吻合处的外围进行固定,安置引流管,并逐层次缝合患者的腹腔。
(3)在完成手术后,对患者实施抗生素治疗,避免其发生感染等不良情况,术后六到八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身上的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
2.结果
接受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后,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中未出现死亡情况,手术治疗平均时间为(162.77±15.87)min,手术治疗平均出血量为(225.33±39.87)ml,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98±3.86)d。住院期间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有2例,发生率为4.00%;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例,发生率为2.00%;术后发生切口开裂的患者有3例,发生率为6.00%;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有1例,发生率为2.00%,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00%。
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出院后均恢复较为良好,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及不适反应,手术有效率达到100.00%。
3.讨论
传统外科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中,多采取Ⅰ期肠切除术和肠吻合分期术进行治疗,该种治疗方式不仅治疗用时长,且对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使其失去了彻底根治的机会。目前,国内外相继报道了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成功治愈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例,使得根治性切除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变部位成为可能[3]。据有关文献报道可知,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用于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后,患者生存率为38.00%,然而,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患者并发急性肠梗阻后,结肠中积粪导致大量细菌的产生,导致肠道准备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若是采取Ⅰ期肠切除吻合术进行治疗,则极易引发吻合口瘘或切口感染。在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各种新型的围术期护理模式逐渐应用于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中,使得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切口开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本次实验结果显示,50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经过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后,住院期间,2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00%),1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00%),3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开裂(6.00%),1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00%),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00%。
通过本次实验得知,充分掌握患者手术适应证,并在手术过程中实施减压灌洗,能够显著提高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的成功率,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具体来说就是,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减压灌洗,能够抑制结肠内细菌的滋生,避免细菌产生毒素,降低对结肠的损害,促进吻合口成功愈合。需要术前对患者的体征进行观察,手术适应证包括:(1)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身体情况较好,且发生肠梗阻的时间较短,经过CT检查及肠镜检查,发现其结肠病变区域较小,癌细胞未发生转移或转移情况不明显:(2)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结肠肠壁的血液循环状态较为良好,未发生水肿或水肿情况轻微,肠管未发生坏死现象或未发生穿孔情况,腹腔内未出现污染问题或污染情况不严重等;(3)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未见严重的内科合并症,并可以较长时间的耐受。针对出现休克或并发其他严重病症的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而言,分期手术比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更为适用,安全性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在实施减压灌洗过程中,需要着重对患者肠管断端及周围血液循环状况、水肿发生状况进行观察,从而增大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的有效率。
本次研究中,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经过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后,未出现死亡现象,生存率100.00%,且通过随访,患者出院后未出现任何不适及并发症,手术有效率为100.00%。此次实验结果与朱培烽、肖鑫玫[4]等人的研究报道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反映出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方式对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的实施能够有效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生存率高,不良影响较小。
[1]李兵,夏邦红,庞勇,等.Ⅰ期肠切除吻合术对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SIRS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6,45(18):2540-2542.
[2]李富乾,倪永梁.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的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12):1000-1002.
[3]张富根,陈冬春,刘祥,等.全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I期切除吻合术中的应用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2):111-113.
[4]朱培烽,肖鑫玫.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3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