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2018-01-16贾觉彦田玉红张莉
贾觉彦 田玉红 张莉
(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玉门 73521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结膜变性增生性疾病。发生于结膜暴露区,一般认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结膜变性增生,突破角膜缘限制,增生组织侵入角膜,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严重病例可导致角膜屈光改变或侵入瞳孔区,直接遮挡视线,造成明显视力障碍。本病早期一般予药物对症治疗,可缓解炎症反应,减轻不适感,但是药物不能完全阻滞病变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3例63眼,结膜变性增生组织长入均角膜大于等于2mm,最大达5.5mm。年龄36至65岁,病例选择有手术要求及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症者。手术有同一医师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缝线为10-0眼科显微缝线。
1.2 方法
(1)手术方法
术前排除慢性泪囊炎及急性结膜炎,胬肉充血及炎症反应明显者待炎症消退后手术,无其他手术禁忌症。采用表面麻醉加利多卡因注射液0.5ml內眦球结膜下浸润麻醉,用虹膜恢复器于角膜缘贴角膜表面钝性穿过胬肉达对侧穿通结膜,虹膜恢复器沿角膜面钝性分离胬肉头部,钳夹胬肉头部,沿巩膜面钝性分离达內眦邹壁对应处,剪除胬肉头颈及部分体部,距角膜缘约4至5mm,剪除部分结膜下变性组织,沿创缘分离结膜与筋脉,于组织切除区上下边缘角膜缘开始,沿角膜缘剪开结膜约2mm,转向穹窿平行创缘剪开约4到5mm,形成俩个2×4mm结膜瓣,向巩膜裸露区转位,结膜瓣末端对位显微缝线缝合2针,缝合时带浅层巩膜,结膜瓣距角膜缘约2至3mm,鼻侧结膜切除边缘同转位结膜瓣对位缝合2针,带浅层巩膜。巩膜面出血一般不做烧灼止血,清除角膜及角膜缘残留胬肉组织,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1mg,金霉素眼膏涂结膜囊,包术眼。
(2)术后处理
术后每日金霉素眼膏换药,连续3天。后开放点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日3次点眼。术后当天地塞米松5mg,静脉输液,每日减1mg,连续三天。7天拆除结膜缝线。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点眼3周,每周减1次。
1.3 疗效评价方法
术后观察12到18个月。复发:翼状胬肉切除区结膜组织增生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组织。痊愈:手术区光滑,结膜平整,角膜覆盖光滑,无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组织增生。
1.4 结果
手术63例63眼,复发6眼,治愈57眼,复发率9.52%。
2.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表常见疾病。现代研究发现,翼状胬肉发病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年龄、干眼症、紫外线、粉尘、乳头状病毒、基因等[1]。外界刺激因素如眼部长期受风沙、烟尘、热、日光、花粉等过度刺激,在以上因素的刺激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慢性炎症,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殖、淋巴细胞侵润,导致翼状胬肉形成[2]。
双结膜瓣转位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降低,我们分析与以下因素相关。
(1)结膜瓣转位后健康结膜包围手术创面,使巩膜裸露区结膜及角膜上皮及时修复,抑制阻挡了变性组织的增生。
(2)创面的及时修复减少了创伤炎症反应时间,减轻了炎症因素导致的增生。
(3)显微手术使操作损伤减轻,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如巩膜烧灼止血,角膜上组织采用撕除不破坏基质层。
(4)术后糖皮质激素应用减轻炎症反应。
(5)及时拆线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强度及时间[3]。
双结膜瓣转位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明显较低,术式操作易于掌握,无需手术区以外取移植组织,术中无需应用抗代谢药物,避免了有关并发症,可以作为翼状胬肉常规手术方式一种选择,特别是适合基层医院。由于我们受手术量限制,本次采用样本较少,还有待大量样本的分析统计结果支持。
[1]忽俊.翼状胬肉的诊治[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8.12-14.85-87.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19.
[3]张丽萍.翼状胬肉100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