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梅运用抗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
2018-01-16李淑李晓睿刘杰李咏梅
李淑 ,李晓睿 ,刘杰 ,李咏梅
(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99;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组织内水肿,若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2次并连续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1]。本病临床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李咏梅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3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深得“顾氏外科”第4代传人马绍尧教授真传,在秉承前辈中医辨证治疗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力求治疗手段的创新,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于临床随师研习,获益匪浅,现将导师经验介绍如下,与同道共勉。
1 病因病机
慢性荨麻疹归属中医“瘾疹”范畴。瘾疹之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瘾疹”因皮疹时隐时现,抓之即起而得名。李师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表虚不固,营卫失和,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或饮食不节,肠胃积热,疏泄透达不能,邪郁腠理所致;反复不已者多由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血虚生风化燥而成。
2 治则治法
李老师认为慢性荨麻疹治疗上要重视从先天禀赋、脏腑功能、气血调和等原因入手,强调益气固表,养血调血,消风止痒为本病的治疗原则,运用“抗敏方”加减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本病,这种联合的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治疗优势;而且可以做到治疗作用的双向调节,集二者的治疗特点于一体,相辅相成,因以“辨证施治”为治疗核心,故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3 抗敏方药加减
抗敏方的运用是根据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主症及舌脉,分别从风、血、脾、肾、胃论治,予以遣方用药,具体如下。
3.1 从风论治,祛风止痒 慢性荨麻疹多数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侵袭所致,本病外邪主要为风邪。《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客于腠理表现为皮肤瘙痒。“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征而言。“瘾疹”的皮疹就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亦是此原理。治宜祛风止痒,表里分消。常用药物:荆芥、防风、菊花、桑叶、苦参、白鲜皮、浮萍、苍耳草、木贼草等皆能入肺达表皮,散风止痒;尤以防风气味俱薄,性浮达表,《本经》主“大风”冠于句首,乃治风必不可少之药。
3.2 从血论治,养血活血 慢性荨麻疹迁延不愈,“久病必瘀”;积年瘾疹,外来之风稽久不解,内耗阴血,血虚生风,也可引发风团;倘若心经有火,血热生风也可发为本病,故内经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纵使血热、血虚生风,抑或外风淫气客于肌肤、日久侵及血络,瘀阻不畅,均可引发风团。治宜熄风清热,养血活血。常用药物:生地、丹皮、赤芍、紫草、茜草、生槐花、地骨皮等调治血分余热、血燥风盛及血瘀致虚、血虚生风所致慢性荨麻疹可获良效,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3.3 从脾论治,益气补脾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符合湿邪“湿性黏腻,难易速去”的致病特点,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荨麻疹发生乃由内外病因相应而致,外由风湿热邪,内由肺脾失调,因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口鼻又为肺脾之门户,故若肺失宣肃,脾失运化则易发生瘾疹,又因脾为肺母,喜燥恶湿,凡肠胃湿热、饮食不节,导致脾气受损,运化失健,母病及子,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袭,游走肌腠之间,以致皮肤瘙痒,引发瘾疹。治宜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常用健脾利湿药:白术、苍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等;或用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赤小豆、冬瓜皮等。
3.4 从肾论治,滋补肾阴 临床所见慢性荨麻疹若为肾虚禀赋不耐,素体虚弱之人,即属过敏体质者往往症情更甚。病久气阴耗伤,阴血不足,生风化燥;或由情志内伤,冲任失调,肝肾不足,肌肤失养均可导致瘾疹发生。由于肝与肾是子母之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肝阴不足,则肝阳偏旺,引发肝火、肝风,病情更为复杂;又因“肾为五脏之本”,故“五脏之伤,穷必伤肾”,治疗理当针对“肾阴不足”而宜滋阴补肾。常用药物: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仙鹤草、沙参、麦冬、玉竹、鳖甲等。
3.5 固护胃气,贯穿始终 李老师认为在慢性荨麻疹治疗过程中“顾护胃气”十分重要。张景岳云:“凡欲察病者,必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先顾护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胃气受伤,中州失健,不利于药物的传化吸收,影响药效发挥,使疾病缠绵不愈。因陈皮能理气调中,焦六曲能消食和胃,白扁豆、金荞麦、淮山药健脾养胃,益肺气,故常用陈皮、焦六曲、淮山药、白扁豆、金荞麦等入药。
3.6 利用药性,酸性收敛 慢性荨麻疹常由表虚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营卫失和而发疹。因酸性收敛气阴,故治疗上可应用重镇味酸的收敛固表之品,常用药物:乌梅、五味子、生龙骨、生牡蛎、石榴皮、芡实等,其中乌梅,归肝、肺、胃、大肠经。因本品味酸微涩,性善收敛,上可敛肺气,下可固肠脱,故常用于皮肤病肺气虚,表卫不固,营卫不和之证。
李老师正是在上述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抗敏方”应用于临床。抗敏方组成:黄芪12 g、白术12 g、白芍 12 g、防风 9 g、乌梅 9 g、紫草 12 g、茜草12 g、旱莲草 30 g、白鲜皮 9 g、浮萍 12 g、苍耳草9 g、生甘草3 g等。夜寐欠安加:合欢皮、远志、夜交藤、煅龙骨、煅牡蛎等;烦躁易怒加:柴胡、佛手、香附、香橼皮等;怕冷,四肢不温加:官桂、川桂枝、附子等;瘙痒严重加蝉衣、干蟾皮、乌梢蛇等。
4 穴位注射结合
穴位注射是将中医传统经络理论与现代中药制剂联合应用于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一方面针刺和药物可直接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增强及延长穴位的治疗功能,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另一方面,药物对穴位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更好的疗效[2]。
4.1 运用五行,培土生金 肺主皮毛,皮肤疾病与肺密切相关,“肺朝百脉”与胃经相连,故临床上通过胃经的取穴也可以治疗皮肤疾病。足三里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是五腧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胃为水谷之海,能包容五谷,容养四旁。另脾与胃相表里,均为仓癝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它有理脾气、调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3]。而脾属土,临床上常用培土生金法治疗疾病,即用补益脾气的方法补益肺气,又称补养脾肺法。常适宜于脾肺虚弱,卫外不固的患者。脾胃之气充足,气血生化有序,皮肤得以濡养则瘙痒自止。
4.2 善用经络,联系脏腑 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说明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又根据合穴主治脏腑的中医理论,而选用此两穴位,以健脾益胃,通腑泻浊。因阳明经多气多血,活血行气、清泄里热作用较强,且胃为水谷之海,若气血生化乏源,腠理则无以内充,皮毛则乏精以润[4],另曲池、足三里两穴常用于体弱、过敏体质者,古人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具有增强体质,抗过敏作用[5]。此外足三里、曲池两穴注射还有穴药效迭加作用[6]。现代研究认为足三里对消化、神经系统等均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强壮身体抗御病邪功效。
4.3 穴位注射操作 用2个2 mL注射器分别抽吸丹参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各2 mL,取双穴曲池、双穴足三里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麻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曲池穴注射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注射丹参注射液)缓慢轻轻推入,左右各1 mL,2次/周。
5 典型案例
患者女,65岁,2013年5月8日初诊。患者全身反复皮疹10余年,屡经中西药物治疗,症情反复不已,皮疹骤发骤退,伴剧烈瘙痒,近半个月来皮疹以晨起为多,已服氯雷他定片,皮疹仍然此起彼伏,大便日行,舌红,苔薄,脉细数。躯干及四肢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淡红色风团样损害,压之退色,皮肤划痕征阳性。辅助检查:IgE、化验示尘螨(+)、蟑螂(+),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表虚不固,营卫失和,治拟益气固表,祛风和营,佐以酸敛,方以抗敏方加减。处方:①黄芪 12 g、白术 12 g、防风 9 g、荆芥 9 g、白芍 12 g、紫草 12 g、茜草 12 g、墨旱莲 30 g、乌梅 9 g、白鲜皮12 g、浮萍 9 g、苍耳草 9 g、生甘草 3 g、煅牡蛎 30 g、佛手9 g、焦六曲15 g×14剂。②氯雷他定片10 mg,1次/d,口服。③穴位注射:取穴为双侧曲池、足三里,黄芪针、丹参针各2 mL/次,2次/周,连续2个月为1个疗程。二诊:皮疹入夜仍有新发,大便日行1~2次,舌红,苔薄腻,脉弦。前方加生地15 g、苍术12 g、黄柏 9 g、煅瓦楞(先)15 g、夜交藤 30 g×14 剂。三诊:瘙痒减轻,风团减少,减服抗组胺药,开瑞坦10 mg/次,隔日1次。舌淡红,苔薄,脉细。前方去夜交藤,加元参9 g×14剂。四诊:病情见好,入夜风团少发。前方去苍耳草,加金荞麦30 g、茅芦根各30 g×14剂。五诊:皮疹发作频率减少,3~4 d时有少许风团,已减开瑞坦为5 mg/次,隔日1次。时有咽痒,大便质干,舌红,苔薄,脉弦。前方去煅瓦楞、白茅根,加瓜蒌仁 12 g、薄荷(后)6 g×14剂。六诊:皮疹偶发,舌红,苔薄腻。停服氯雷他定片。前方去瓜蒌仁,加白蒺藜12 g×14剂。七诊:几无风团,无瘙痒,症趋痊愈。舌淡红,苔薄,脉弦。前方去乌梅,加仙灵脾12 g、枳壳9 g。续服28剂巩固治疗。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忌辛辣鱼腥发物。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所治荨麻疹病程绵长乃属平素体弱,气血不足,表卫不固,感受风邪而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类经》云:“正气即虚,则邪气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去而正先脱。”治疗以扶正祛邪,标本兼固为法,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祛风止痒。处方为“玉屏风散”、“乌梅丸”与“三草汤”等化裁而成。“玉屏风”黄芪、防风、白术: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中黄芪益气养血;白术健脾益气生血而扶正;防风祛风止痒而不留邪;“乌梅丸”中乌梅味酸、收敛;凡皮肤病肺气虚表卫不固者,可配黄芪、白术、甘草[7],现代研究具有抗过敏及脱敏作用。善用“三草汤”指:紫草、茜草、墨旱莲;紫草凉血,茜草止血,旱莲草补血,白芍养血活血,正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兼有免疫调节作用;白鲜皮、苍耳草、浮萍清热凉血、止痒祛风;甘草调和诸药,同时有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固表和营而扶正,祛风清热而祛邪,邪去正自安。另穴位注射的药物:丹参和黄芪,丹参味苦微辛,善入血分,可升可降,活血通经,取其“血行风自灭”理论。现代药理研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丹参注射液足三里疗法起到了消痈散瘀、通经和络作用;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功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补气生血,气血互根,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黄芪注射液曲池疗法有调节免疫作用。临床上通过补足三里、曲池两穴以益气和血,祛瘀通络,兼能益气健脾、扶正祛邪,增强体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运用“抗敏方”联合曲池、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可发挥良好的益气固表,活血和营,消风止痒、扶正祛邪的临床功效,通过体质的逐步调理增强,可使机体处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同时此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证施治特色,在治疗慢性荨麻疹过程中值得临床加以拓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