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与其临床工具
2018-01-16王正敏
王正敏
工具,“泛指劳动生产中使用的器具,也指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东西和手段”[1]。接此定义,临床工具就是临床过程中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器具、设备、试剂、药物和种种技术及方法等。众所周知,临床医师工作是离不开上述诸类临床工具的,这几乎是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所要求的是:临床医师要精准使用所用的工具。使用工具是可大有作为的,除了用于临床目的,还可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对医学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
新的工具除了少数属原始创作,多数是在原有工具基础上再次创作的。例如: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J Dubochet、J Frank和R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能详察生物分子冷冻电镜技术。他们是将电镜、3D图像处理和液态乙烷快速冷冻蛋白质溶液等原有技术结合改造再次创新成功的[2]。201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颁给R Weiss、K Thorne和B Barich,以表彰他们创建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引力波,证实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存在的工作[3]。其中前二位是LIGO两台相同巨大探测器的建造者[4]。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J Hall、M Rosbash 和M Young,他们通过揭开周期基因及由其编码PER蛋白质的技术,进一步证实所有细胞生物体内都有生物钟存在的重大理论[5]。
由此可见,工具有多重要的意义。一项工具的发明,有可能会带来一门新领域的诞生。这在耳鼻喉科领域里也有一样或相仿的事迹:手术显微镜、电视内镜和人工耳蜗3项医疗器械的发明和引入,促使耳鼻喉科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持续辉煌发展30余年,极大程度地推动了耳鼻喉科临床的现代化改造。
手术显微镜历经多年技术更新,遍用于几乎所有的外科领域。耳外科显微技术造就了今日中耳外科、耳神经外科和侧颅底外科3座相互衔接又交叉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平台,成功治疗了多种耳和颅底的疑难杂症[5-6]。
内镜起源于20世纪初,多年来仅用于诊断、取活组织和异物。内镜与电视结合,让手术医师不必贴内镜窥视,可离内镜改观电视图像操作,成为“电视内镜外科”。这一改造把鼻内镜外科推上新台阶,并成功为其他外科开拓出微创外科的道路[7]。
在人工耳蜗的发明历史过程中,临床耳科医师是重要推手。今日人工耳蜗是曾在多方不认同的质疑下,前赴后继所创造的首个人工感觉器官,是康复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和可塑重度聋幼儿听觉皮质很成功的方法和技术,目前已形成专业性很强的“人工耳蜗医学”。人工耳蜗自诞生起,已使数十万聋者置身有声世界,如常人般生活与工作[8]。
制造工具同样具有令人敬佩的魅力。重复制造已有临床工具也许科学意义不及以上创新发明工具大,但也有其特殊意义。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于百废待兴时期。在上海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医疗器械也是十分缺失,而且进口十分困难。我印象最深而始终难以忘却的是我的导师吴学愚教授当年与工厂合作自制气管内窥镜和相关手术器械,带领全科医师成功救治无数小儿气管异物的事迹。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耳鼻喉科临床医师继续发扬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主动或应邀联合研制和临床应用成功的临床工具还有二氧化碳激光刀、深低温冷刀、博来霉素(争光霉素)、EB病毒免疫学试剂、电测听仪、人工喉和电子喉等。
综上所述,可见工具在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临床工具在临床医学中的重大作用。科学史中不乏工具与理论互为因果,协同促进形成新一轮科学推动力的事迹。
工具的陈旧必然导致科技的乏力。临床工具的陈旧也必然导致临床医学的乏力。作为耳鼻喉科临床医师应积极主动与相关科技人员研制和发明临床工具,以打破垄断来维护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
[1] 辞书研究中心.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22-323.
[2] 费文绪,编译.冷冻电镜技术荣获诺贝尔化学奖[J].世界科学,2017(11):8.
[3] 蔡立英,编译.众望所归:引力波探测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J].世界科学,2017(11):5.
[4] Adunka OF, Buchman CA. Perface[M]// Adunka OF, Buchman CA. Otology, neurotology, and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M].New York: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Inc.,2011:xvii.
[5] 方陵生,编译.2017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生物钟研究[J].世界科学,2017(11):4.
[6] 王正敏.侧颅底外科纵览[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7,44(6):719-723.
[7] 苏立众,邢昌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J].中华医史杂志,1996,26(1):11-13.
[8] Eisen MC. The history of cochlear implants[M]//John Niparko eds. Cochlear implants. 2 ed. Wolters Kluwer, Inc., 2008: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