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18-01-16魏国强
魏国强
(河南省农业厅,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已经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河南省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国内国际竞争力的紧迫任务。
1 绿色化引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才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理念引领河南省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当前河南省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要全国领先,必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1.1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河南省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扎实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抓好“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落实,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开展轮作和间作套作,加快推进轮作休耕制度化,促进种地养地相结合。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广水溶性肥、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2017年,全省不断调“绿”农业生产方式,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技术入户率达到82%,平均增产366 kg/hm2,节本增效678元/hm2,总节本增效45.4亿元;在粮食、经济作物上示范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辐射面积超过6 666.67 hm2。
1.2 注重粮食集约生产
河南省持续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粮食供给体系质量。小麦面积稳定在546.67万hm2左右,水稻面积保持在60万hm2以上,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600亿kg以上。划定好505.33万hm2粮食生产功能区、66.67万hm2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深入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全省自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以来,有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合力推进,集中打造400多万 hm2高标准粮田,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1.3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农耕实践中,畜禽粪污一直被作为农家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乡村劳动力流失、化肥大量使用等因素,对有机肥应用造成很大冲击。另外,随着我国大规模禽畜养殖业快速发展,粪便污染乱排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据测算,每年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38亿t。其中,年产生粪尿约19亿t。在探索可持续绿色发展方面,平顶山市以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为抓手,以发展循环农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千头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每6.67 hm2便有一个千头育肥猪生产线。生猪产生的粪污经过处理,用于农田灌溉,而地里长出的饲料粮便是生猪的“美食”。目前,该市已建成千头育肥猪生产线300多条,带动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经营,打造出“滍源生猪”“众口菜粮”“远航蔬菜”等一批名优品牌。
加快绿色发展,加强资源保护,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从根本上摆脱过去“守着金山银山要饭吃”的尴尬局面,让农民群众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甜头,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 优质化保障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生产的农产品在保证安全、卫生、放心的基础上,口感更好、品质更优,营养更均衡、特色更鲜明。这需要大幅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农产品的种类、花样,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实现农业供需在高水平上的均衡。
2.1 持续推进“四优四化”
近年来,河南省围绕“四优四化”持续发力。以优质小麦为例,立足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探索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民”的联合体发展模式,支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主体、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金融部门、保险机构等组建联合体,推动优质专用小麦持续健康发展。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6万hm2,通过多种渠道产销衔接,订单率达到88.2%,加工企业收购优质专用小麦价格在2.6元/kg以上,个别品种接近2.8元/ hm2,实现了优质专用小麦价值最大化。到2020年,全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00万hm2,优质花生153.33万hm2,优质林果100万hm2,新增优质肉牛60万头、优质生鲜乳60万t,肉羊125万只、羊奶2万t左右,优质饲料作物面积发展到20万hm2,大豆种植面积发展到48万hm2。按照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两个转型升级方案的总体要求,切实推动优质农产品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2.2 着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作为河南省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农产品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有增无减。2018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83.8亿元,增长了37%,增速位于所有出口产品的前列。农产品出口优势明显,原因主要在于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全球不断升级的消费趋势相吻合。2017年,全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稳中有升,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畜产品监测合格率在98.3%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在97.2%以上。为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河南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注、参与食品安全的积极性,严格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源头严控、过程严管、风险严防,加强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和监管,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食品安全格局。孟津县、长垣县、巩义市、罗山县、西华县、博爱县、灵宝市、延津县、郑州市金水区等9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成功创建。同时,扎实开展“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2018年1月份,汤阴县、民权县、叶县、巩义市、汝州市、南乐县、永城市、泌阳县、开封市鼓楼区等9个拟命名的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区)顺利通过公示。
2.3 积极创建“一县一品”
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创建,在160多个食品农产品品种中,优选香菇、苹果、茶叶等14个核心品类重点培育。全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达65个,其中食品农产品类51个,连续6年居全国之首;全省已建成30家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二。在西峡,不仅香菇出口货值创造了12年增长217倍的奇迹,而且由单一的出口干菇发展到出口香菇酱、香菇罐头、香菇粉等多元化产品,靠的就是种植生态化、生产标准化,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出花样。2018年1月份,范县和灵宝市被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评定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成为全省首批通过国家验收的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市)。
农业强不强,产量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要用质量来衡量。河南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将改革的思维、举措和办法贯穿农业结构调整全过程,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推进标准化生产、模式化管理与特色化发展,瞄准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培植新产业,严把产品质量关,坚持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3 特色化纷呈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需要定力。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具有先天的市场潜力。但特色农业产业真正形成优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1 一片叶子,一个产业
在我国,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随着茶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解决了千万茶农的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信阳已发展茶园14.05万hm2,年产干茶6万余t,成为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南茶北销,国茶外销”的重要平台和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茶文化节已成功举办25届,是信阳市的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信阳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通过持续办节,以茶为媒、以茶兴产、兴茶富民,持续扩大茶产业规模,塑造茶品牌形象,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不断提高信阳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2017年,信阳茶叶总产值达105亿元,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过150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5 500余元,小茶叶在脱贫增收、富民强市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2 小辣椒,大产业
柘城县积极做大做强辣椒特色产业。通过加强服务引导,建立县乡村三级辣椒技术服务体系,设立20亿元辣椒生产基金,实施财政奖补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种植辣椒,种植面积达到2.67万hm2,辣椒专业村发展到300多个,辣椒行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25家。强化产后服务,柘城县投资上亿元,建成20 hm2的辣椒大市场,年干椒交易量达50万t,交易额突破60亿元,实现椒农、客商与国内外辣椒市场的对接;全县共建成冷库60座,冷藏量达到10万t;发展辣椒经纪人2万余人、辣椒经销商1000多户。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三樱椒加工由传统工艺向先进技术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年加工辣椒10万t,出口1万t,创汇2 600万美元。作为国家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柘城县充分发挥辣椒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成为“中国三樱椒之乡”、“全国辣椒产业百强县”。
3.3 白芝麻,特色显
平舆县利用白芝麻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地理性标志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的优势,围绕打造白芝麻连片种植基地、精深加工基地、适合机械化收割的品种研发基地、乡村旅游体验基地,实现了“四个一”发展,白芝麻产业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平舆县正向“中国白芝麻第一县”阔步前行。“四个一”,即成立一个产业发展专班,县长担任白芝麻产业领导小组组长,抽调专人、专家成立县白芝麻产业办公室;打造一个重点集群,大力发展白芝麻规模化种植和精深加工,着力推动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坚持走品牌化之路,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白芝麻生产加工企业达24家,康博汇鑫油脂产业化集群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建好一个特色小镇,蓝天芝麻小镇占地面积533.33 hm2,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白芝麻科技产业园、芝麻文化博物馆、农村电商运营中心等,所在的大王寨村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办好一次产业发展大会,自2015年以来,白芝麻产业发展大会已成功举办3届,中外客商、业内专家齐聚平舆,共商白芝麻产业发展大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进一步提升了“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的知名度、美誉度,有力地促进这一国定贫困县高效农业带贫增收、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从以上几个特色产业良好发展态势来看,培育一个农业产业非一日之功,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需要下足绣花功夫,扎扎实实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保障产业“立得住”“长得大”。“特色”真正变成优势,可持续发挥效益,才能让特色农业产业更有吸引力,让广大农民种地更有赚头、生活更有奔头,乡村振兴更有“特色”名头。
4 品牌化提升
品牌是产品质量与生产者信誉的体现,是观察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风向标。品牌经济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农业已进入品牌时代,调优种植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农业品牌建设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创品牌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做保证,守品牌更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与毅力,要有“打造百年老店”的意识与自觉,持续强化生产经营主体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约束。
4.1 着力打造河南省农业品牌
目前,河南省有21个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名牌”,47个农业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56个,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207个。全国肉类企业综合10强中河南省有3家;全国方便面企业10强中,河南省占据半壁江山。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显示,“思念”品牌价值135.66亿元,“三全”品牌价值129.12亿元;2018年4月10日,信阳毛尖以63.52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9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连续荣膺排行榜第二位。一大批河南省“农”字号品牌知名度更高,市场影响力更大。
4.2 漯河食品名城名副其实
漯河市重点围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推动技术创新、改良生产工艺、优化包装设计,提高产品档次,不断开发出个性化、绿色化、功能化、高端化的食品,塑造品牌核心价值,打造“中国食品名城”。目前,漯河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的52%、全省的1/6、全国的1/60。在2018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双汇母公司万洲国际以1510.98亿元的营收在榜单中排名第55位,位居食品行业首位。
4.3 一颗红枣显示品牌力量
围绕一颗红枣,“好想你”产品已涵盖了商务礼品、家庭消费、休闲食品等六大类型600多个单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产品168项。产品的不断研发、大力推介、文化宣传,改变了中国红枣的品质,改变了人们吃枣的方法,把红枣带到了品牌时代,塑造了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标杆企业。“好想你”已成为红枣的代名词,打造出“好想你”“枣博士”两个中国驰名商标,“早开心”“健康情”等7个河南省著名商标为核心的商标集群。“好想你”运用商标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商标品牌优势,实现了商标、品牌价值和企业共同成长。
促进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更好满足日益丰富与优质多元的农产品需求。2018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年,河南省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效益优先,持续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优化粮食结构,提升粮食产能,着力、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调优种养结构,建好示范基地、做强龙头企业,推进种养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正在从农业大省迈向现代农牧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