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从事让人睡着的艺术
——记麻醉学专家章亦新主任
2018-01-16李媚马雯娜
李媚 马雯娜
要开刀,必麻醉!一台成功的外科手术,除了需要主刀外科医生的精湛技术、手术护士和助手的默契配合外,离不开麻醉科医师的保驾护航。但150多年前,麻醉学尚未萌牙,医学界对患者手术疼痛的控制却一筹莫展。为做手术,把患者敲昏,把患者灌醉,把患者受伤的肢体放在冰天雪地中冷冻,用带子勒紧肢体使其变得麻木......这些现在看起来可笑的方式在麻醉发展史上却真实存在过。
麻醉学作为一门控制疼痛的科学,一门让人睡着的艺术,在近50年国内医学领域里跨了一大步。而谈起浙江省麻醉学的发展史,有一个人的名字必须提到,她就是章亦新。
选择从医的道路
1928年,章亦新出生在杭州富阳的一个书香家庭。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幼年的章亦新聪明乖巧、善良可爱。不幸的是,在她年少时祖父因患肺结核而离开人世,哥哥在浙江大学读书时亦因患肺结核而辍学。章亦新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感受到当时中国医疗水平的落后,目睹国民饱受病痛折磨却无能为力。自此,救死扶伤的愿望在章亦新心中渐渐深埋,整个家庭也为她的前途有了既定的方向。
1955年,章亦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在校期间,她勤奋努力,1958年顺利地完成学业,进入浙江省中医院开始了她的从医生涯。
普外科医师时期的困遇
章亦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是一位普外科医生,那么是如何转向,成为麻醉科医生的呢?这得从以下两件改变她专业选择方向的事说起。
1959年,章亦新接诊了一例肠梗阻的患者,并为其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当时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条件落后,一台外科手术除了手术医生与护士外,没有专门的麻醉科医生,手术麻醉也是由护士执行。在手术进行到尾声,需要关闭患者腹腔的时候,作为手术医生的章亦新发现患者的肌肉不够松弛,无法进行腹壁缝合。麻醉护士建议用外力加压强行关腹。就这样,悲剧发生了。患者由于腹腔压力过大出现了消化道内容物反流,而当时患者采用的是简单的乙醚开放滴入麻醉,没有进行气管插管,患者出现了呼吸道阻塞,最终没有下手术台。
另一例患者是位5岁的儿童,因先天性肛门狭小,排便困难接受手术治疗。当时章亦新也是其手术医生之一。在手术开始之前,章亦新在与另一位手术医师进行手消毒准备之时,麻醉护士神情紧张急匆匆地跑过来通知说患儿失去了心跳呼吸,需要紧急抢救。然而,医生护士的全力抢救也没能唤醒这例患儿。最终分析原因可能是麻醉过程中乙醚开放滴入的速度没有掌握到位,未成熟的机体对麻醉剂的反应超过成人,导致患儿呼吸抑制。
这两起悲剧深深地震撼到了章亦新。她深刻体会到“外科医生治病,麻醉科医生管命啊”。当时浙江省的麻醉学水平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急需学习新技术、培养新人才。
接受组织安排,转行麻醉
1962年,章亦新接受组织的安排,前往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胸科医院进修学习麻醉技术。在上海进修学习的那段日子里,章亦新的导师是解放后从美国留学归国的李杏芳教授,是国内麻醉界的泰斗级人物。据章亦新回忆,李杏芳教授为人和善,对临床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生活关怀备致,当然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广慈医院进修期间,章亦新也有幸碰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马烈教授(后来的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首届主任委员),俩人相互学习、交流、切磋,在进修期间共同完成了一篇有关休克麻醉的医学论文,刊登在《中华外科杂志》(当时国内还没有麻醉学专业杂志)。
进修回院后,章亦新与另一位医师联同几位护士共同组建了浙江省中医院麻醉科。在几十年的麻醉工作中,章亦新与同事相处融洽,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学习,一起面对和处理麻醉中各种风险和临床上的疑难杂证。“麻醉科医师的任务就是全神贯注地监测、调节和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闪失,患者可能就下不了手术台了”。章亦新最擅长的是胸外科麻醉,“由于医学技术、设备的限制,以前的胸外科手术大都需要开胸,患者创伤比较大,不像现在的手术都趋于精细、微创,一台手术上一整天是常有的事,甚至是24h以上,我都要自己连续当班才放心,换了人,对患者之前的情况不可能做到完全掌控,不利于患者的麻醉保障。而且越是这种大手术越是要全神贯注,稍有不慎,患者就会出现危险。虽然手术时间长,但我一定会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在国内麻醉学大跨步的背景下,省内麻醉学水平也有了大飞跃。浙江省中医院的临床麻醉各种规章制度日趋完善,配备的人员学历也从中级逐渐提高至大学本科、研究生研究生。章亦新被委任为医院的麻醉科主任后,组织制定了临床麻醉的十大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术前会诊、讨论制度,术后访视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安全防范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保管制度,麻醉用具保管消毒制度。在章亦新的带领下,浙江省中医院的临床麻醉水平不断提高,学术氛围日渐活跃,科室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的课题日益增多,麻醉科成为医院一个举足轻重的科室。回望过去,作为曾经的一名外科医师,章亦新表示:“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虽看不到手术台上的刀光剑影,但同样惊心动魄,也是幕后英雄啊”。
开设疼痛门诊
现代麻醉包括4个方面,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急救复苏和疼痛治疗。章亦新不仅在临床麻醉方面贡献巨大,而且在疼痛治疗上也建树颇多。上世纪80年代,浙江省中医院派了郑宜和医师去河北省学习疼痛治疗。回院后,章亦新和郑宜和医师积极筹建疼痛治疗门诊,虽然当时患者不多,但获得了医院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当时我们在医院的大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介绍了疼痛门诊,就算正式成立门诊对外看病了,只有我和郑宜和医师轮流坐诊,渐渐小有名气,省内各地的患者都跑到杭州来找我们看病。”一位来自浙江金华浦江的患者最让章亦新印象深刻。该患者因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来求诊,已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无果,饱受疼痛折磨。章亦新接诊后仔细研究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阻滞星状神经节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非常迅速,效果立竿见影,“脸部的疱疹一下子就退去了,疼痛顿时缓解,看上去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经过一周2次的疼痛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控制了,开开心心地回了浦江。患者回家后还寄了感谢信向章亦新团队表示感谢。关于疼痛治疗,章亦新团队写过2篇论文,均发表在《中华麻醉杂志》的疼痛副刊上。
做浙江麻醉发展的奠基人
在老一辈麻醉学专家的努力下,上世纪60年代初省内成立了外科学分会麻醉学组,由黄贵荣医师担任组长。1979年,在原麻醉学组基础上,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成立,章亦新担任首任副主任委员,为浙江省麻醉事业发展的奠定了组织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以前的麻醉科医师大多是中专毕业或大专毕业,有些还是由护士改行的。为了改善麻醉学人才低起点、低学历的状况,分会不仅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而且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大量的麻醉科专业人才,章亦新不仅自己参加培训班学习进修,还作为讲者在培训班上进行学术交流,指导临床麻醉。
鉴于我省麻醉人才缺乏,在时任麻醉学分会的副主任委员的章亦新的积极倡议、争取下,经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同意,国家教委批准,1990年,杭州高级医学专科学校(现杭州医学院)成立了麻醉系(大专),共10届,章亦新承担了教学工作,毕业生共300余人。这些麻醉科医师现已成为我省基层医院麻醉学科主要骨干。
同时,章亦新带领麻醉学分会积极促进浙江省麻醉科研领域的发展。1982年,浙江省中医院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合作进行“催醒宁催醒吗啡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章亦新就是其中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现在的麻醉学分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各界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广大委员的努力下,通过浙江省麻醉界同仁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在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建设、学科建设、普及医学知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及承担政府部门委托任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组织建设日趋完善,会员人数不断增加,学术气氛日渐活跃,承担职能日益增多。
对麻醉学后辈的期许
作为浙江麻醉发展的奠基人,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科医师,章亦新主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然后是一名优秀的医师,最后是一名优秀的麻醉科医师。一名优秀的麻醉科医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敏捷的反应力,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麻醉是一门关乎生命的科学,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现在的医学发展太快啦,我的知识水平都已经跟不上了,对麻醉科医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先别说是优秀的麻醉科医师,就算是合格的麻醉科医师也需要自身不断努力,通过临床实践提高业务技术、技能,不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啊。”
年近90岁的潮奶奶
章亦新现年近90岁,采访人员去她家时,她还亲自开门迎接。章老在与采访人员交谈时精神抖擞、容光焕发。退休将近30年的她平日在家最喜欢呆的地方就是书房,书柜上放满了各种类别的书,真是活到老,学到老。采访人员向她请教有何养生秘诀时,她笑呵呵地回答:“我没有什么秘诀,平时看看书、读读报、上上网、玩玩微信,早晚散散步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