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110例
2018-01-16张崇光赵宏耀
张崇光,赵宏耀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好发于非哺乳期、以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1]。因病因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手术治疗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易误诊误治。我们于2013年1月—2017年12月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11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均为女性,非哺乳期。年龄23~66岁,中位年龄45岁。未婚6例,已婚未育2例,已婚有哺乳史97例。左侧61例,右侧47例,双侧2例。病程7天至10年。单发病灶89例,多发病灶21例。表现为乳腺肿块或硬结85例,伴局部疼痛21例;乳头溢液23例(多孔黄色、透明或浑浊浆液性)、伴乳头回缩内陷29例;伴瘘管形成19例,其中多发瘘管久治不愈5例,病程均在5年以上(多发病灶切除术3次者1例,脓肿引流后行病灶切除4次者2例,病灶切除并内陷乳头整形术5次者2例,);乳腺毁损、变形2例;皮肤粘连5例;橘皮样改变4例;合并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4例。
全部病例行乳腺彩超检查,显示乳晕区大导管扩张、迂曲,肿块内部不均匀、低回声、无包膜、无恶性特征[2]。X线钼靶检查99例,显示病变多位于中央区,肿块影密度增高,夹杂条状透亮影、边缘光滑。乳头溢液11例及针吸细胞学检查17例均可见大量炎细胞、泡沫细胞和浆细胞。行粗针穿刺组织活检94例。标本常规病理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导管扩张、管壁增厚,管周组织纤维化,管腔内脱落上皮细胞及脂质分泌物淤积。合并慢性炎症、肉芽肿39例,脂肪坏死8例,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77例。根据病史、体检、彩超、乳腺X线钼靶、病灶穿刺活检明确诊断94例。16例不能除外乳腺癌者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全组均行手术病灶切除,常规病理检查。炎症肿块或脓肿型(中医辨证属肝火湿热症)91例,肿块位于乳晕区77例,位于周边区14例。 其中33例乳腺局部红、肿、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给予头孢唑啉钠和甲硝唑联合治疗,配合中药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方药丹栀逍遥散(柴胡、黄芩、赤芍、当归、栀子、薏仁各10
1.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普外一科(天津 301500)
2.山西省汾阳医院普外二(甲乳)科(汾阳 032200)
通信作者:赵宏耀,E-mail:13643584519@126.com g,公英30 g),3~7 d控制急性炎症,配合局部理疗。脓肿形成21例,行穿刺冲洗46例,切开引流5例。待乳腺内炎症局限形成肿块或硬结,或伴乳头溢液或大导管扩张、与皮肤粘连,择期行病变导管区段切除术(包括急性炎症控制后33例)。慢性瘘管型(中医辨证属脾失健运症)19例,经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当,形成久治不愈的瘘管;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质地坚实,皮肤粘连或橘皮样改变,乳腺变形等。给予中药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各10 g,炙甘草5 g,气虚加黄芪15 g)加减治疗。其中10例行瘘管及病变导管区段扩大切除术(病变导管或瘘管注射少许龙胆紫染色,从乳管根部将其结扎切断并切除全部蓝染区段组织),合并乳头内陷4例同时行乳头外翻成形术;3次以上手术后未愈或多发性瘘管且伴有乳腺严重毁损变形、病程均在5年以上共7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
2 结果
经门诊半年一次随访1~5年。术后切口感染13例,经换药延期愈合;乳晕区瘘管复发3例,经再次扩大范围切除后未复发。4例行乳头外翻成形术,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病因与发病情况 浆细胞性乳腺炎病因至今未明确,大部分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结合本组临床病例分析,可能的原因为先天性乳管发育异常、哺乳方法不当、炎症、外伤、内分泌失调、乳腺退行性变等 ,导致乳管引流不畅,分泌物淤积使脂类物质分解产物从管腔内渗出、刺激管周组织,引起以浆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浸润的剧烈炎症反应[2]。乳管通而不畅可继发细菌感染,病程从无菌性炎症转化为细菌性炎症,Dixon称本病可能与细菌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有关[3]。有文献报道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发展与自身免疫关系密切[6]。本病多见于30~50岁的非哺乳期妇女,本组约占69%,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4]。常以乳头溢液、乳头内陷、乳腺肿块、乳晕区脓肿为首发症状,急性期肿块较大,伴表面皮肤红、肿、疼痛,但一般无明显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等全身中毒表现。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肿块变小或呈硬结,破溃或引流后形成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瘘管。多次不当的手术引流,使乳腺严重毁损变形。乳头溢液多为混浊的黄色粘液,少数情况下为血性,可合并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3.2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特点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有文献报道本病术前临床误诊率高达67.4%,其中误诊为乳腺癌占16.5%[7]。临床主要根据病史、体检、彩超、X线钼靶、纤维乳管镜、病灶穿刺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期应与急性细菌性乳腺炎鉴别。浆细胞性乳腺炎好发于中年妇女,年龄30~50岁。炎症肿块或硬结多发生在乳晕区,边界不清,疼痛不剧烈。浆细胞性乳腺炎标本细菌培养多为阴性或厌氧菌,抗生素治疗无效。本病在肿块形成尤其伴乳头内陷、“橘皮征”、合并皮肤粘连、合并腋窝淋巴结肿大时,应与乳腺癌鉴别。乳腺导管扩张症既往可有红肿热痛的病史,慢性期和亚急性期的肿块有触痛,合并导管扩张、窦道、瘘管,病程反复多年不愈。主要依靠穿刺病理检查或术中冰冻切片鉴别。切忌在无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将本病按乳腺癌手术治疗。本病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时,需与乳管内乳头状瘤鉴别。本病乳头溢液以多孔透明或混浊的黄色黏液为主,血性溢液少见,多伴乳头凹陷畸形。乳管镜检查能明确诊断。本病在合并瘘管形成,伤口不愈合时,应与乳腺结核瘘管鉴别。乳腺结核多为继发性病变,能检查到肺部或其他部位结核病灶,且瘘管分泌物涂片能找到抗酸杆菌。
3.3 治疗 浆细胞性乳腺炎不是一般的乳腺感染性疾病,对其病理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是诊治的关键[8]。本病自然病程长,易迁延不愈,部分病人尤其是局部破溃或瘘管窦道形成者,严重影响乳房美观[9]。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病灶切除术。手术应在无明显急性炎症表现、肿块稳定且局限时进行。手术原则是必须完整充分切除病灶,包括受累的导管及导管下的区段组织,范围应包括周围少量正常组织,且尽可能保证阴性切缘。因其病理变化复杂,应根据不同的病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0]。单纯乳头溢液者,染料定位后行病变导管切除术。本组11例均一期愈合。在急性脓肿期应先行局部理疗、脓肿穿刺、引流,抗炎(抗厌氧菌)治疗[8],配合中药疏肝清热、活血消肿。待急性炎症控制肿块缩小或皮肤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否则,易发生切口感染,形成乳管瘘。本组13例切口感染为术前急性炎症未完全控制,延期愈合。慢性期已形成瘘管者,应术中局部注射染料龙胆紫,取放射状切口,显示全部病变导管组织,利于完整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对于寎程均在5年以上、久治不愈的多发性瘘管或伴有乳腺严重变形者,本组7例行单纯乳腺切除术。长期不愈合病例,配合中药健脾和胃、补气养血,能明显加快伤口愈合[11]。对反复发作形成窦道、病理检查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难治病例,采用抗分歧杆菌治疗已成共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