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和文学的交汇点
2018-01-16秦伯益
文/秦伯益
对以往的文献做些搜索,不难发现古代很多医学著作都写得很有文学水平,常被人们举例的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古籍的文字都很典雅、简洁、可读,反映了古代医学大师们有着高度的文学水平。有些医生甚至逐渐发展成为作家、文学家,如鲁迅、郭沫若、冰心、毕淑敏等。同时有不少文学作品是以医生、医院为题材,反映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和精神面貌。即使在当前医患关系很紧张的现实下,作家们还写了很多小说和电视剧,讴歌医生和医院发扬救死扶伤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当然,探讨医学和文学的关系如果仅止于此,那还不够。因为医生并不是都有条件写出《黄帝内经》或《本草纲目》那样的医药学典籍。文学家也不只是写医生和医院的事,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和事都可以是他们关心和写作的对象。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医学主要是指直接治病救人的临床医学以及支撑临床医学的基础医学、辅诊医学、护理学、情报学和管理学等。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医学和文学的关系是什么?医学和文学的交汇点在哪里?为什么要探讨医学和文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汇?他们是如何交流和融汇的?
首先,医学和文学都是“人学”,两者的交汇点是“人的爱心”。文学的宗旨是:抨击黑暗、歌颂光明,培养和表达人的爱心。医学的宗旨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减少病痛、健康长寿。医学提倡满怀爱心、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父母心、白衣天使。提出: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菩萨心肠),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神仙手段)。在中国,医学人文还可以上升衍化到社会和国家层面,认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这里,“医”字就体现了对人的关爱。关爱人的身体健康就要医病,关爱人的精神健康就要医人,关爱人的生存环境就要医国。宰相治国和医生治病,都是要使无序的状态转化为有序,要“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人的爱心从哪里来?一部分是出自人的天性,即人性。大部分来自后天的学习,包括父母的影响和课堂上的教育,其中很多来自代代相传的文学作品,有些文学作品是直接选进了教科书的,有些是课外阅读的。
中西方文学的共同使命是揭露黑暗、歌颂光明,保卫生存权利和生活质量。
西方文学既有抨击黑暗的,如《双城记》《雾都孤儿》《高老头》等,更多的是歌颂爱心,如:《魂断蓝桥》《鸳梦重温》《卡桑特拉大桥》《泰坦尼克号》。而且西方有很多短篇小说,往往能从很简单的日常故事说起,最后却表达了人性深处的大爱。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都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三国演义》是国与国、帝王将相与帝王将相之间;《水浒传》是绿林好汉与官府衙役之间;《西游记》是神仙菩萨与妖魔鬼怪之间;《红楼梦》是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中国文学中歌颂爱心的大都在散文、诗歌和成语中。如散文中的《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出师表》《瘗旅文》。诗歌中杜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成语中的孔融让梨、季子挂剑、千金报德、负荆请罪等。中国的整个社会伦理就体现了从家庭爱心出发: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中国的现代文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批判旧文化为主,如梁启超、鲁迅、巴金、老舍、曹禺等。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学既抨击黑暗,也歌唱光明,鼓舞斗志。但在建设时期又继承了传统的“颂圣文化”。
革命文化在过去我们宣传英雄人物较多,过于高、大、全。正如邓小平所说:“进行先进人物的思想事迹教育,在一定时期对先进分子来说是有用的,对全体人民长时期来说是不现实的。”这是大实话。英雄模范的教育也不能代替基本的道德诚信教育。现在逐渐开始以民间实际发生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宣传“美丽教师”“美丽民工”“美丽司机”“美丽医生”“美丽护士”“美丽清洁工”“美丽邮电员”等,能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现实生活中反映爱心,效果就好很多。但作家队伍还跟不上,仅止于新闻层面报道。
文学的主要功能是从小培养爱心,爱的教育奠定做人的基本色,如:礼貌、友善、谅解、同情、助人、遵守公德等,进而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直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深层的爱心。医生在学医前就应养成基本的爱心,从医后更将爱心细化和深化。医生应该是在人类中更有爱心的人群,因为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存质量和生命归宿。尤其现代医学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在其他国家也同时存在。这是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转变中的问题。如:从医目的职业化、学科分工专业化、工作内容碎片化、技术服务商品化等。
现代大医院里分科越来越细,各种专业医生都各管各的,已经缺乏了古代医生和病人面对面的交流时空。各专科医生只关心病人有没有与本专科有关的病况,有就处理,没有就转出到别的有关科室去。一个病人往往要转几个科室看病,每个科室的医生都只接触病人的一个片段,不可能对病人作全面的人文关怀,这和古代医生看病确实是大大的不同了。
这些变化的客观现实使古代“一对一”的看病模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尽管古代的医学人文精神仍应坚持和提倡,但要再回到古代那种医学人文模式已经不可能、也不现实了。现在的问题是应该积极探索建立与现代医学相适应的医学人文。我认为,现代医学工作者的人文和爱心主要应该体现在职业道德上。不论你是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充满爱心”“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仁心仁术”,而且要做到“慎独”“无愧于心”。
从医患矛盾中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到社会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医学人文道德是社会人文道德的一部分,医学人文道德的缺失是社会人文道德缺失的必然结果。如果社会人文道德总体上不改善,医学人文道德也很难单独改善。但对医生的爱心和道德诚信的要求应该先于一般群体,高于一般群体,因为他们毕竟是人群中更为受人尊敬、受人期待的犹如“天使”“菩萨”“神仙”般的偶像。如果这一群体的形象也损坏了,那将是整个人群的堕落。
我借韦唯《爱的奉献》中的几句歌词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