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彩飞辨治痛经经验

2018-01-16陈青青陈思齐陈晓菲丁彩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经行寒凝气滞

陈青青 陈思齐 陈晓菲 丁彩飞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生殖医学科(杭州 310003)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指的是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1]。中医药治疗痛经具有独特优势。丁彩飞主任医师是杭州市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妇科,带教及科研工作近30年,擅长治疗月经病、盆腔炎、不孕症、先兆流产、妇科疑难病症等等。现就其辨治痛经经验总结如下。

1 朔本求源,抓准病机

文献[2]表明,痛经发病率高达30~50%,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困扰。西医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则指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如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等。“痛经”病名形成于明清时期,在此之前并没有统一病名,各医家记载各有不同,如“月水来腹痛”、“经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等等[4]。《诸病源候论》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下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明确指出妇人经行腹痛者,其在于体虚,气血受损,复感外邪,体虚不能驱邪外出,客于胞宫,两相搏结,瘀滞不行,致不通则痛。丁老师认为,痛经病因可分为以虚、瘀二端。虚者,以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常见。瘀者,可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湿热瘀结证。究其根本,痛经的病机在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部位在于冲任、胞宫,而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丁老师指出临床疾病复杂多变,分析临证所见,纯虚或纯实证者少,而多虚实夹杂,治当两者兼顾。

2 辨病辨证,重视查体

丁老师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衷中参西,标本兼治。而辨病辨证准确,就必须正确采集病史,重视查体,充分掌握病情。丁老师常常要求患者就诊时素颜,尤其不要擦拭口红。诊脉前先握其手,可观察温度,有无手心出汗等;查舌验脉,必查舌下静脉有无瘀阻,了解有无瘀血及其程度。除外妇科查体,还要重视乳腺、甲状腺等检查,观察有无溢乳,增生,结节等。丁老师擅长从“虚”、“瘀”论治痛经。虚证常见于气血亏虚,可用八珍汤加减;肝肾亏损,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瘀者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要,辅以行气、散寒、清湿热。丁老师推崇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若气滞血瘀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肝郁气滞明显者,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或加用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若寒凝血瘀者,根据寒凝程度,丁老师常用方剂有少腹逐瘀汤、温经汤、阳和汤等;若湿热瘀阻者,常予经验方三根方加减。痛经合并月经量少者,加桃仁10g,红花6g,益母草30g;合并月经量多有血块者,加茜草10g,丹参15g;月经过多者,加仙鹤草、鹿含草、马齿苋、藕节炭各15g等;肾阳虚者,加仙灵脾9g,鹿角霜10g;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2g;小腹冷痛者,加炮姜9,小茴香、艾叶各6g;癥瘕形成者,加鳖甲(先煎)、牡蛎(先煎)各15g;瘀阻较重者,可加醋三棱10g、醋莪术9g,水蛭3g等;偏于湿者,可加用炒苍术12g,佩兰10g,茯苓15g,米仁 30g;泽泻 15g,泽兰 12g 等。

3 因时制宜,综合治疗

《金匮要略》有关痛经的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痛经不同于其他疾病,有明确的时间特性。丁老师强调治疗上因时制宜,“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经期以止痛为主,平时以审证求因治本为主。肾藏精,精血同源,尤其是虚证痛经者,丁老师平时喜用当归、黄芪、川断、杜仲、寄生、菟丝子、山茱萸等补肾填精之品。总之治疗上以调和气血冲任为宗旨,通而不痛,荣而不痛。丁老师治疗痛经多采用综合治疗法。伴月经量少者,可辅以定坤丹;若癥瘕积聚者,可服用桂枝茯苓丸;针对气滞肝郁者,注意疏导其情绪;寒凝血瘀者,可加用暖宫七味散,也可配以温针、艾灸等治疗,告知平时注意保暖,慎食生冷寒凉食物;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者,应注意休息,增强体质,平时可适当进补,冬季可服用膏方。如合并子宫腺肌症、癥瘕积聚形成者,非经期可配以灌肠药;合并女性盆腔炎者,予灌肠药之余,亦采用中药外敷,如自制盆腔协定方。

4 验案举例

案1:陶某某,女,25岁,已婚,因“经行腹痛3年余”于2018年3月8日初诊。患者诉3年前因意外怀孕后行人流术,术后出现经行腹痛,以经前3天明显,量偏少,有血块,色暗红,偶有乳房胀痛。胃纳可,睡眠欠佳,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腻,舌下静脉迂曲,脉滑数。月经史:初潮15岁,平素月经规律,周期28~32天,经期5~7天,近3年余月经量偏少,有血块,痛经明显,末次月经2018年3月3日。婚育史:已婚,0-0-1-0。查体:右侧附件增厚,余未见异常。乳房可触及小结节,无溢乳溢液。B超:(1)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2)子宫肌层低回声结节—肌瘤?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属湿热瘀阻证。治以清热祛湿,化瘀散结,予三根方加减,拟方:藤梨根、水杨梅根、野葡萄根各30g,生贯众、炒赤芍、夏枯草、夜交藤、酸枣仁各15g,丹皮、丹参、炒川芎各12g,醋三棱10、醋莪术9,甘草3g,1天1剂,水煎服,共7剂。2018年3月15日复诊:原方去丹参、川芎,加炒苍术15g,佩兰10g,煅龙骨(先煎)15g,共 7剂,定坤丹 2盒,常规服。2018年3月22日三诊:上方去赤芍、丹皮,加丹参15g,三七粉(冲)3g,黄芩 10g,共 14剂。2018年 4月 5日四诊:诉月经已至,痛经较前明显好转,色鲜红,量较前增多,嘱其门诊随诊。

按:本例患者人流术后出现经行腹痛,诊断明确。结合其病史及临床表现,丁老师认为其病机为湿热瘀结,胞宫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当清热祛湿,化瘀散结,选用三根方加减。三根即藤梨根、水杨梅根、野葡萄根,三者为君药,合用能清热利湿,解毒散结,醋三棱、醋莪术加强破瘀散结之功,夏枯草入肝经,清热散结,赤芍、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止痛,川芎为血中气药,能行气解郁活血以止痛,甘草缓和药性。患者睡眠欠佳,加用夜交藤、酸枣仁助睡眠。定坤丹[4]药物组成复杂,能治疗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导致的经行腹痛,疗效颇佳,此处合用加强疗效。

案 2:陈某,女,22岁,未婚,因“经行腹痛 4年余”于2017年12月4日初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周期30~35天,经期5~6天,量色正常,白带无殊。4年余前因经期淋雨后出现经行腹痛,喜按,色暗红,有血块,块下痛减,饮用红糖水或热敷后疼痛可缓解。末次月经2017年11月25日。平素易疲劳,畏寒肢冷,冬季尤甚。查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胃纳可,睡眠安,二便无殊。舌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舌下静脉迂曲,脉沉细。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属寒凝血瘀证。治以益气温经,暖宫散寒兼以化瘀,予温经汤加减,拟方:太子参、炒白芍、炒赤芍、炒川断、茯苓各15g,炒白术 12g,吴茱萸 4g,姜半夏 9g,肉桂 5g,白芷 9g,炒当归12g,蒲黄15g,酒五灵脂10g,甘草5g,每天1剂,水煎服,共7剂。嘱患者慎食生冷瓜果,注意保暖。2017年12月11日二诊:患者诉乏力、畏寒较前好转,大便偏干,上方去蒲黄、五灵脂,炒白芍改生白芍,加用生地黄、黄芪各15g,台乌药10g,共14剂。2017年12月25日三诊:患者感腹部隐隐不适,乳房略感胀痛,考虑月经将来潮,当加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功,以治标为主,予前方去白术、赤芍、川断、茯苓、白芷、台乌药、生地黄、黄芪,改肉桂为桂枝12g,加炒川芎 12g,丹皮 10g,小茴香 6g,肉苁蓉 10g,蒲黄 15g,酒五灵脂10g,共10剂。2018年1月3日四诊:患者诉2017年12月27日月经来潮,经行腹痛较前好转,月经量中等,色鲜红,有小血块。嘱患者继续门诊就诊,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因冒雨涉冷后出现经行腹痛,喜揉喜按,且平素体质偏弱,易疲乏,畏寒怕冷,舌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舌下静脉迂曲,脉沉细。故辨病为痛经,辨证为寒凝血瘀,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诊断明确,以温经汤加减。考虑患者就诊时为经后期,当以治本为主,故予吴茱萸、肉桂温阳散寒,白芷、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炒当归活血补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外,更加用参、术、苓、川断培补脾肾以补虚。而经行前后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故去补益药,加炒川芎、丹皮、小茴香、肉苁蓉等药物,加强活血行气,暖宫散寒止痛功效。同时时值严冬,告知患者注意保暖,慎食生冷、寒凉食物,可适当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进补。

猜你喜欢

经行寒凝气滞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经行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腊节》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经行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