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问答
2018-01-16
问:棚里臭味大怎么办?
解答:深冬光照时间短,棚室内外温差大,通风极少,棚内有害气体逐渐积累,臭味大,还容易造成根系、叶片等受害严重,根系吸收养分困难,叶片发黄干枯,甚至出现死棵。
症状解读:氨气为害。冬季出现的气害,多数都是粪肥或者尿素等含氮量较高的肥料,发酵腐熟或者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氨气等挥发,进入空气中积累为害,造成黄叶干枯等问题。越冬茬黄瓜等集中在10月份以后定植,早春茬蔬菜从12月份就已经开始,换茬前很多菜农习惯使用粪肥作为底肥,而常用的干鸡粪、稻壳粪、鲜鸡粪等都是未经腐熟的,施入土壤后慢慢发酵腐熟,就可能产生氨气积累。粪肥使用较多时,甚至用后两个月仍然可能出现气害问题。
此外,追肥含氮量过高,也可能出现气害问题。若棚内湿度较小,地温却较高,追肥后3~4天就可能分解产生大量氨气。氨气气害通过气味通常就能判断,氨气通常伴随着明显的臭味,进棚就可闻出来。当棚内氨气浓度超过5毫克/升时,一些敏感蔬菜,如黄瓜、番茄等就会受到伤害,最初叶片象被开水烫过一样,干燥后变成褐色。
追肥半月左右,若一次用肥较多,尤其是硝酸钾、硝酸钙等一次使用过多,还可能出现亚硝酸气体等,出现叶脉间逐渐漂白的现象。此外,烟剂使用不当,也可能出现气害问题,需要注意。
推荐方案:改进底肥配比+连阴天合理应对。改进底肥配比:越冬茬、早春茬蔬菜定植后,正是全年温度最低,通风最少的时期,底肥使用中一定要选择安全性高的种类,采取“少而精"的原则。稻壳粪、干鸡粪不能大量使用,鲜鸡粪应禁用。推荐使用发酵鸡粪、豆粕有机肥等代替。追肥也应避免一次性用肥量过大,一般亩用5~10千克即可。调整用肥,是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产生的基础。连阴天合理应对:气害通常发生在阴天温度低,难通风的时候,此时应注意做好短时间隔通风,做到温度与通风兼顾,尽量通风换气,避免有害气体积累。
问:温室韭菜收割正确方式是什么?
解答:冬季是韭菜的消费旺季,供应主要依赖温室生产。合理地收割韭菜,能够改善韭菜根茎部的营养状况,确保韭菜品质优良和产量稳定。
时机要适宜:冬季,温室韭菜最佳收割时间间隔是30~40天,此时韭菜植株高度一般在30~40厘米,叶片数达到5~7片,植株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也比较高,韭菜品质和产量都处在最优状态。
收割时宜选用锋利干净的镰刀,在晴天早晨或晚上进行,以早晨棚室内排湿后进行收割为最佳。低温寡照天不宜收割韭菜,因为此类天气下棚室内往往高湿低温,韭菜生长缓慢,长势偏弱,收割后产生的伤口易感染病害。
留茬度要适中:留茬高度是指收割位置与韭菜鳞茎(葫芦头)上端的距离。留茬高度要适中,既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3~4厘米较为理想。从刀口颜色上判断,截面呈浅黄色为宜,若颜色偏绿说明留茬过高,若偏白色说明留茬过低。韭菜留茬过高,影响当茬韭菜的产量和品质;留茬过低,极易损伤叶鞘基部分生组织,既会推迟下茬收获时间,影响下茬产量,使全年总产下降,又会导致植株早衰,抗病性下降。
收割次数要适当:温室韭菜的收割次数应根据植株长势、田间水肥、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而定,整个冬春季以3次收割为最佳,最多不宜超过4次,有利于增强植株抗逆性。
注意韭菜品种的休眠特性:一般认为,韭菜分休眠品种与不休眠品种两大类。不休眠品种的韭菜,经受低温后,只要满足一定的生长适温(比如覆盖棚膜),便可比较迅速、整齐地萌芽,生长速度较快。休眠品种的韭菜,在北方秋冬季气温降低时,地上部分的营养会逐步回流到根茎部贮藏,这一过程叫作休眠;只有达到足够的需冷量,待其养分充分回根以后,才能够在适温条件下“苏醒”。如果休眠不充分,即使给予适宜的生长温度后,此类韭菜仍旧萌发不整齐,而且生长非常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