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图上的杨吴城濠

2018-01-16黄健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18年11期
关键词:明城墙秦淮河都城

◎ 黄健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绘了秦淮河如诗如画的美好夜景。但如果从历史地理学视角来考证,文中所描绘的大中桥至复成桥的水路,其实并不属于秦淮河,而是杨吴城濠的一段。何为杨吴城濠?这里细细道来。

1000多年前的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等一系列内乱,中原地区更加不安定,南方军阀纷纷拥兵自重。南京被隋文帝杨坚焚毁城池后,已褪去六朝古都的繁华,沦为三四流的地方小城,进入五代后隶属杨行密统治的吴国,史称“杨吴”。

公元937年,杨吴最后一位皇帝杨溥让位给徐知诰(后改名李昪),建立南唐,定都江宁府,南京再次成为东南割据政权的国都。在李昪、李璟、李煜三代国君的治理下,南京的城市面貌、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徐知诰新建了都城宫城,重新疏浚了南京城附近的水道体系,开挖护城河。公元930年,他组织修建的都城城濠,环城一周,全长25里,史称“杨吴城濠”。都城与宫城城濠共同构成了平面呈“回”字形的内外双重环城水道,加上内、外秦淮的疏浚贯通,南京主城区的河网水系日益成熟,构建了南京千年以来的城市格局基础。

南京因秦淮河而生,得交通、用水之便。明代陈沂编撰的《金陵古今图考》中有幅《南唐江宁府图》,通过该图可见,在今通济门附近开辟上水门,在今水西门附近开辟下水门,把“V”字形的一段秦淮河围入城内,形成了后来的“十里秦淮”,或称内秦淮河,都城东南侧、西侧的护城河则演变成外秦淮河。

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至金陵城下,南唐后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南京降格为地方府城——江宁府。但整个宋元时期的南京依然保持着南唐的城市规模,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而闻名。公元1129年,南宋高宗赵构南渡过江后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成为地位仅次于杭州的江南东路首府。宋元时期一直沿用南唐都城,都城城墙和城濠水道变化较小。南宋画家绘制的《金陵图》真实反映了江宁城内外繁华的景象。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修建规模宏大的都城城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工程。明城墙南段以南唐都城为基础,采用条石修筑,并继续沿用这段护城河。对杨吴城濠而言,明城墙影响最大的段落是东水关段,修建了通济门段城墙,将杨吴城濠东段一分为二,两段的命运截然不同 :城外的东水关至汉西门段基本保持原有格局,后被称为外秦淮河;围入明城墙内的杨吴城濠遗迹保留原名,但逐渐淤塞,水流不畅,消失在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而杨吴城濠西北角的乌龙潭因有暗河与外秦淮河连通,经过治理,逐渐形成了城西的著名风景区,长条形水面保留至今,历史遗迹众多。

据杨国庆《南京城墙志》记载,有些河段现已成为外秦淮河的一段,风景秀丽,水面宽阔,可以行船。有的河段成为乌龙潭公园的水面,水域两岸垂柳依依,岸上有诸葛亮驻马坡、颜真卿放生池、曹雪芹纪念馆和魏源故居等名胜古迹。北门桥作为南唐都城北门外的重要桥梁,曾雄踞在杨吴城濠上,现早被埋没在城市的建筑群中,唯有桥栏杆和文保碑矗立在路口,让人唏嘘。有的河段则直达东水关,与内秦淮河交汇,长约7公里,经过整治,两岸有绿地水景、碑刻长廊,介绍南唐的历史文化,至今被称为“杨吴城濠”的河段就是这段水域。“杨吴城濠”在人们记忆中遗失了很长时间,在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前后的老地图上,这里大部分标注为“秦淮河”,民国年间,北段的城濠还曾标注为“进香塘”。1952年9月,南京市秦淮河整治委员会为疏浚城内河道,将这段杨吴城濠分别称为内秦淮河东支和秦淮河北支。直到前几年,为保护老地名优秀文化遗产,才以“杨吴城濠”重新命名。

明城墙定下了南京城市的框架,而南京的老城南则是南唐都城和杨吴城濠打下的基础。今天的杨吴城濠只是南京城中不起眼的“小水沟”,但她千年流淌的河水,仍滋润着南京的人文历史,守护着南京的城市文明。

猜你喜欢

明城墙秦淮河都城
文化走读元旦专场——走近明城墙圆满举行
浅析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保护
诗意秦淮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夜航
以轮椅的脚步碾过明城墙
以轮椅的脚步碾过明城墙
Jiangnan Style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