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信息集锦

2018-01-16

大众考古 2017年9期
关键词:波斯考古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求索文明源》

严文明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本书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始原、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东夷文化的探索、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等章节。作者长期从事农业与文明起源、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本书展示了作者数十年考古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反映了他对中国早期文明探索的理论贡献。

《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

练春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作者以汉代车马的视觉形像遗存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讨论了汉代车马装饰、使用以及仪仗等方面的礼仪。通过汉代御礼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层次,不仅全面地梳理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还从宏观上揭示了御礼在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实用性到礼仪性、精神性的转变。

《说说考古》

陈雍 著

故宫出版社,2017年6月

本书内容包括初学、寻路、杂议、探古、考史、问津、识人、辨物、说字九个章节,所选话题大多为公共考古乃至当下博物馆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试图在碎片化阅读中体现出一种学术思想和考古学知识体系。既有考古“热”话题,又讲考古“冷”知识。

《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

郭立新、郭静云 等主编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7月

本书既是考古学的入门教科书,又是考古科学的普及读物。作者以湖南省各个考古工地和博物馆为课堂,以考古实践的脚步为线索,记录了考古学专业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思想的碰撞。每一章节都是让人受益的教与学的经历,既有对学科概念的精辟解读,又有对考古理论的深入分析,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

李维明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

作者专研司母戊鼎多年,对这件商王朝的青铜重器做了细致而深刻的研究,本书便是对其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文章结集,涉及司母戊鼎研究学术史、出土流传、纹饰寓意、铭文释读、更名现象、制作场景、铸造工艺、价值估计、大事记等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分析,以求对相关信息作出判断。

《万物文明:从人类诞生到古罗马》

【德】延斯·哈德 著, 徐峰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8月

本书是作者代表作“进化三部曲”的第二卷,以南方古猿出现为起点,描绘了从人类诞生到古罗马帝国建立期间,长达4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图卷: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轮子,从结绳记事到帝国崛起。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线性叙事,而是借助人类文明史上的各种经典符号、意象,诠释了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穷物理

人类最早的祖先可能是跳跃者

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可能是跳跃者,而非攀爬者。多年来,很多生物学家认为,所有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是一种顺着细细的树枝奔跑的小型动物。如今,一块在法国马赛附近发现的5200万年前的踝骨化石表明,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有着高超跳跃能力、像猴子一样的奇特动物。这使阐明是什么驱动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变得更加困难。(宗华编译,《中国科学报》2017年9月11日)

猕猴学会砸开坚果

泰国南部的猕猴开始了一项新传统。在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们就在利用简单的石制工具敲碎海边的贝壳,一般观点认为这些非人灵长类动物将工具使用局限于具体的环境背景中。现在,这些猕猴开始用石头砸开内陆的油棕榈果仁,而人类仅在13年前将油棕榈树引入到该地区。这项发现意味着,它们可能是第一批开始将石器技术用到新生态位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冯维维编译,科学网)

史前欧洲的生活:“男人留家乡,女人走四方”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分析了德国几个史前定居点埋葬的84具遗骸,发现这些村落都采取“从父居”模式,即男性留在本地,而女性来自遥远的四面八方。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欧洲,人们的生活模式是“男人留家乡、女人走四方”,女性迁徙可能在当时地区和跨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关键作用,帮助拉开了青铜时代的序幕。 (张樵苏编译,新华社)

维京武士也有女性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联合团队对瑞典小镇比尔卡附近一个10世纪中叶墓穴中的维京战士骸骨进行了DNA检测。这位维京战士一直被认为是男性,但此次检测显示该战士是一名女性。结合墓穴出土文物分析,维京武士并不都是男性,女性也可以成为战场上威风凛凛的战士。(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网)

农业区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滞后性

作者团队对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群26例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此墓地人群中有两种不同饮食传统的存在,显示作为游牧民族的拓拔鲜卑人新的饮食习惯(以粟作农业产品为食)的形成滞后于北魏政权的建立,这可能与气候变冷及他们的排斥有关。(侯亮亮等,《人类学学报》2017年第3期)

知文明

周人夏墟叙事的历史源泉

作者通过比较周王朝建国叙事与使用聚落考古方法观察到的早期中国政治空间变化,认为龙山到二里头时代的政治试验与社会变革是周人历史传统中夏墟叙事的重要源泉。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王朝的创建者正是在这种历史传说的号召之下重建晋南和洛阳盆地社会,重建了中原中心格局和以三代历史时间、空间为框架的政治秩序。来自龙山时代的政治与宗教遗产,成为早期中国对社会秩序和共同价值的核心表述,以及经典传统的发端。(李旻,《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鹰隼文化与古代王权象征

鹰是古代人类崇拜的对象,是草原民族心中的神鸟,更是欧亚大陆上古代皇室和王族所青睐的神秘力量的象征。鹰被尊为神的观念,同草原游猎文化具有密切共生关系,鹰被驯养可能不仅仅是当作狩猎的帮手,还曾成为王者的仪仗队之一。最早的鹰隼驯养术出现在中亚与小亚细亚一带是毫无疑问的,但发明者绝非国王。然而国王们沉迷于鹰隼狩猎,则是欧亚大陆上古代王国一直存在的事实,只不过这种记载在东西方文献中以不同的面貌表现出来。欧亚草原民族直接将鹰与帝王的形象联系起来,以之作为王权的象征,因而国王驯养鹰的神圣性不容置疑。然而,在以深厚的农业为根基立国的古代中华帝国儒家文明中,并没有崇拜这种“天禽”的传统,对于鹰猎,更多的是一种奢侈娱乐而非敬畏或崇拜。(尚永琪,《历史研究》2017年第2期)

东周至西汉的铜炉

东周至西汉时期的铜炉,可分为单层炉、二层炉及二层以上炉三大类。不同类别之下的形制中,圆形炉与方形炉所占比重较大。春秋中晚期,炉开始在南方出现,多圈足、方足和极低泡形足,炉体两侧多提环,其功用以取暖、烧烤为主。战国时期,炉在南北方大量出现,多为单层炉,蹄形足,炉体两侧多提链,南方系的炉纹饰远较北方系的丰富。此时炉的功用仍以取暖、烧烤为主,两层炉有一定的煎炒功用。秦汉时期,两层炉、三层炉大量出现,少提链,多手柄,纹饰方面以镂孔纹饰为主,南北方系的炉于此差别不大。功用以取暖、烧烤、濡染肉块为主。尽管在中国早期的食物烹饪工具体系中,炉也有一席之地,但并不是一个主要提供火源的器具。这使得先民对食物的加工主要以蒸煮方式为主,而非今天常见的煎炒方式。(苏晓威,《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古代中国与波斯的文明交往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与古代波斯已有间接交往。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与中国的交往加强,中国曾多次发现刻有“居鲁士圆柱”铭文的马骨。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中国与波斯首次建立直接联系。在南北朝时期,萨珊波斯使节出使中国十余次。近年来,中国出土上千枚萨珊波斯银币,足见当时波斯商人与中国贸易交往的活跃。安息王朝时期,许多波斯佛僧来华传教。早期的汉译佛经多为安息僧翻译,当时著名的波斯译经家有安世高、安玄、昙谛、安法贤、安吉藏等,南北朝的名僧菩提达摩可能也是波斯人。唐宋时期,中国与波斯的交往达到高峰。波斯亡国后,波斯王子卑路斯获得唐廷庇护,被封为波斯王,以扎兰季城(今为阿富汗尼姆鲁兹省首府)为都。卑路斯复国未果,客居于长安,唐高宗授之以右威卫将军。波斯商人被称为“藩客”,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密切的经贸交往促进了波斯文化东传,“三夷教”即祆教、摩尼教和景教便是典型。三者皆由波斯传入,后两者于唐代传入中国,并随着大量波斯人来华迅速发展。与唐宋时期相比,元明时期的中国与波斯在文化方面的交往更为深入。(闫伟,《光明日报》2017年9月11日)

拜占庭对古典医学的继承和发展

拜占庭医学一方面遵从古典医学经典的要义,继承了古典医学思想、医疗体系和诊治方法的传统;另一方面结合帝国国情和文化特点予以发展,在病理机制、治疗方式、医学理念和药学研究等方面成果卓著,形成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医学著作。拜占庭医院的诞生则标志着拜占庭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达到了欧洲同期的最高水平;同时,拜占庭医院的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亦成为西方近代医疗机构形成中所效仿的模式。(邹薇,《世界历史》2017年第3期)

读天下

山东成立文物考古研究院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在济南成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代表国家文物局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两个研究院的成立,是继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成立后,山东省强化文物机构和队伍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必将极大地促进山东文物事业发展,在全国文物系统也将起到示范作用。相信新组建的两个研究院,一定能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公众、探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构建山东古代历史、助推大遗址保护、培养考古学和古建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文物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鲁文,《中国文物报》2017年9月8日)

“十三五”考古专题项目汇报会在陕西神木召开

8月24~25日,国家文物局“十三五”考古专题项目汇报会在陕西神木召开。会议全面听取了“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长江下游区域文明的演进和模式”三大专题进展情况汇报,深入分析了三大专题设立的必要性和学术意义,系统梳理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讨论了各专题的工作思路、研究方向和重点、工作模式和主要目标等,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文宣,中国文物信息网)

猜你喜欢

波斯考古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是否意味着对Fairies所示的神仙不应小觑?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语录
三个最奇怪的词
苏联火星探测遭遇神秘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