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踏浪前行
2018-01-15王进雨
王进雨
摘 要:近年来,合肥市按照文化部及省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部署,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指导下,通过健全保护机制,全面开展资源普查,建立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统计表",强化各项保护措施,加强宣传普及和交流传播等,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庐剧:自我市“庐剧”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市庐剧院在重新修订《合肥市庐剧艺术保护和发展条例》的基础上,结合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庐剧”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该方案分别从颁布“庐剧艺术保护和发展条例”、培育庐剧新人、加強庐剧艺术研究、建设庐剧传承基地和演出场所、抓好庐剧新剧目创作演出、加强庐剧演出市场的开发等方面制定出详尽的措施。2007年成立了“安徽省庐剧研究会”;近年来,创作、改编多种新剧目,如《村长娘子》、《万年桥》、《借罗衣》、《皖川情》、《卖棉纱》等,参加省市各项比赛,其中庐剧《村长娘子》参加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作曲一等奖、舞美设计奖、表演一、二、三等奖;启动第三届“庐州放歌”巡回演,在合肥市的三县、七区完成50场,全年演出场次104场;流动舞台车全年下基层演出140场,其中有“庐州放歌”50场演出、“走向文明”50场演出、“平安进社区”30场演出等;完成对省艺校庐剧班的教学培训工作,采取理论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办法,让同学们在《村长娘子》和《庐剧演唱会》等剧目中参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直观展示庐剧的戏曲风采,市文化馆在非遗展厅内常年巡回播放庐剧经典剧目,并配以图文、实物等,展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并通过电视、报纸、橱窗等方式进行宣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市文化馆在每年举办的“暑期非遗绝活培训班”活动中,特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玉兰老师亲自授课,不设门槛,面向大众宣传本土戏剧,培养出更多的兴趣爱好者。
(2)巢湖民歌:“巢湖民歌”作为第一批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将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对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先后举办了“皖中南民歌大赛”、“安徽省民歌歌会暨歌手大赛”、每两三年便举办一次“巢湖歌会”和“南巢歌会”,并制作《巢湖民歌》专题片。巢湖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30多首被编入各类高等音乐专业院校教材,20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留存。同时,先后出版了《巢湖地区民歌集成》、《中国民歌民谣集成?巢湖卷》等书卷;制定出《巢湖民歌保护发展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巢湖民歌工作的保护和发展;建立巢湖民歌资料室、陈列室、数据库和多媒体展厅,面向广大群众,进行直观的展示和宣传;在中小学义务制教育阶段开设相关巢湖民歌音乐课程,如巢湖学院附中、巢湖市炯炀中学均设立了巢湖民歌传承基地,每周设置相应课程,普及巢湖民歌;并通过鼓励和支持各类传习培训活动,目前巢湖市各乡镇文广站均建立起巢湖民歌流动传习所,通过不定期举办民歌基础知识传授和教唱活动,努力培养出一批年轻民歌手和少儿歌手,让巢湖民歌有序地传承下去。
(3)纸笺加工技艺:自2008年“纸笺加工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便建立“掇英轩纸笺研发中心”,潜心研发、修复多种纸笺加工技艺;与中科大合作,挂牌成立了“手工纸产学研实践基地”;租赁废弃小学,建立纸笺加工技艺传承基地,设立展示厅等;与中央美术学院、中科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开展纸笺加工技艺及其相关知识的传习教学活动,通过扩大传习场所,与高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将纸笺加工技艺这一项目有效传承下去;与中科大陈彪等人合作,成功申报安徽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传统加工纸名品—羊脑笺的复原研究》,对失传的羊脑笺加工技艺进行恢复性保护;成功申报省教育厅《安徽省手工纸调查研究》,其中包括对安徽省纸笺加工技艺的调查与研究及资料的搜集整理; 恢复套色木版水印拱花笺、砑花粉蜡笺、泥金绢本宣的制作;重新组合纸笺加工技艺,开发纸笺新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如:泥金印花笺,刻画粉蜡笺等;积极开拓现代室内装饰市场,创新如流沙笺、刻画笺、手绘粉蜡笺等制作工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洋蛇灯:2008年,“洋蛇灯”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为达到保护、传承并举,我市经过多方协调,成功修建一座面积达4500平米的“潜龙宫”,专门用于这一项目的展示、传承场所,使“洋蛇灯”传承人邵传富及其弟子能够钻心研习,探讨技艺方法,对这一项目进行了有效保护;重新扎制百米洋蛇,完善人员培训,积极参加合肥市新春文化庙会民间文艺展演专场演出,在肥东县内,百米洋蛇灯现场舞动,起到广泛的社会宣传效果;为直观展示百米洋蛇的风采,市文化馆在非遗展厅内常年展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并通过电视、报纸、橱窗等方式进行宣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合肥市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经验
(1)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非物质文化催生了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又涵盖了非物质文化,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自2007年开始,我市每年都与市文物处合办,在明教寺、包公祠、包公墓、李府、享堂、三国新城遗址等多处文物旅游景点精心策划一系列社会宣传活动,把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借助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达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人才。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技艺传授,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口传心授,基本上没有文字的记录。随着历史延续,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形式在悄悄消失,很多东西已无法寻找。教育传承是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之一。合肥市很早就开始探索利用现代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如在庐剧的保护方面,2007年合肥市庐剧院定向招收40名庐剧传承表演人才,经与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协商,由该院代为培养,学制5年,已于2012年7月毕业。由于较早进入了高等专科院校教授,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进行科研和教学,其项目保护前景相当乐观。
(3)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结合。近年来,合肥市以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资源普查和资料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保护项目,并通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这些项目的重要历史价值被重新认识,其生存保护现状以及传承发展瓶颈等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工作,使体现着合肥人民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弘扬。
三、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下一步工作打算。
(1)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命主体。
(2)进一步完善“庐剧”、“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和“洋蛇灯”等场地设施问题。
(3)加大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非遗工作者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