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大风气象灾害分级预警统计特征分析
2018-01-15杨龙李双六李发军陈仲平
杨龙 李双六 李发军 陈仲平
摘要 利用统计分析法、二次平均法等对红原县2001—2015年大风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大风灾害性天气预警的年、季、月和日内的主要出现时段,寻找其变化特征和规律,以期为川西高原红原县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风;气象灾害;分级预警;特征分析;四川红原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2-0229-01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亦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何建立有效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对高原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1-2]。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气象灾害资料选取红原县气象局2001—2015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预警按灾害严重程度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蓝色最轻,红色最重[3-4]。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风分级预警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近15年红原县大风预警年平均16.37次,是红原县近15年出现频率较高灾害类型。大风黄色和蓝色预警是红原县气象灾害预警主要等级。
2.1.1 大风年际变化规律。近15年红原县大风风速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04年、2012年和2014年出现极大值风速,以2012年和2014年风速极大,极大值风速达到40.0 m/s左右,其余时段大风风速稳定在20.0 m/s左右,故红原县大风主要以7~8级大风为主。
2.1.2 大风预警年际变化。近15年红原县橙色预警与红色预警分别出现2次和1次,年际变化上无规律可寻,故单独指出该3次预警,不作相关分析。近15年大风蓝色预警呈逐年增加趋势,增加频次无明显年际规律可寻。近15年大风黄色预警逐年减少,其中2004年、2007年和2012年为大风黄色预警极大值年,大风黄色预警无明显规律。
红原县大风呈逐年稳定增加趋势,大风预警是近15年出現频率较高灾害类型。红原县大风预警以蓝色、黄色和橙色预警为主,大风蓝色预警逐年增加,黄色预警逐年减少。
2.2 大风分级预警季节变化规律分析
2.2.1 第一季度。近15年红原县第一季度大风逐年无明显变化,但2004年、2006年和2010年第一季度出现极大值大风天气,2012年后第一季度大风风速维持在18 m/s左右,可将2012年前定为第一季度大风极大值年。从预警等级上看,第一季度预警以蓝色和黄色为主,总占比达97.9%,蓝色预警是黄色预警2.25倍。
2.2.2 第二季度。近15年红原县第二季度大风风速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03年、2012年和2014年出现极大值风速,最大风速达40 m/s左右;2004—2012年增速均匀平缓,风速为20 m/s左右,以7~8级大风为主。第二季度大风预警以黄色和橙色为主,各等级预警占比分别为蓝色20.8%、黄色27.7%、橙色48.1%、红色3.4%。
2.2.3 第三季度。近15年红原县第三季度大风整体呈逐年减弱趋势,且变化平稳,逐年减小曲率规整。第三季度预警以黄色预警与橙色预警为主,橙色预警是蓝色预警的2.36倍,是黄色预警的1.48倍。
2.2.4 第四季度。近15年红原县大风第四季度风速变化呈逐年增强趋势,且变化平稳,逐年增加曲率规整,暴雪和冰雹呈逐年减少趋势。第四季度大风预警以蓝色预警与黄色预警为主,蓝色预警是黄色预警的1.14倍,是橙色预警的1.79倍,是红色预警的6.25倍。
2.3 大风分级预警月变化规律分析
近15年红原县蓝色预警主要在2—5月,黄色预警主要在3—4月,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频次较少,集中在7—8月。红原县近15年大风预警一天中主要在12:00—14:00,共计出现9个年次,其次为11:00—12:00,共出现4个年次,故红原县近15年大风以午后阵性大风为主。
3 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大风预警是红原县近15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灾害类型。大风均呈现逐年稳定增加的趋势;以蓝色、黄色和橙色预警占据红原县预警主要集中段为主。大风蓝色预警逐年增加,黄色预警逐年减少。大风预警,第一季度以蓝色和黄色为主,占比达97.9%;大风第一季度逐年无明显变化,2012年前为大风第一季度风速极大值年;第二季度以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为主,橙色预警占比较大;大风呈逐年增加趋势;第三季度以黄色预警与橙色预警为主,橙色最多,大风逐年稳定减少;第四季度以蓝色预警与黄色预警为主,蓝色预警最多,大风逐年稳定增加。红原县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出现。蓝色预警主要在2—5月,黄色预警主要在3—4月,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频次较少,集中在7—8月;一天中主要时段为12:00—14:00,共计9个年次,其次为11:00—12:00,共计4个年次,近15年大风以午后阵性大风为主。
4 参考文献
[1] 石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分析与探讨[J].贵州气象,2010,34(4):44-45.
[2] 张宁馨,张英,董林洲,等.邹城地区暴雨和大风气象灾害评估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226.
[3] 陈艳秋,陈宇,吴曼丽.辽宁省设施农业暴雪及大风灾情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60-1661.
[4] 陈楠,黄玉芳,马慧妍.鲁西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