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州市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

2018-01-15王桥陈颖颖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动态变化森林资源

王桥 陈颖颖

摘要 以赣州市1993年、2003年、2013年3期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资料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该市20年间森林面积、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蓄积等因子的动态变化趋势及主要变化原因,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评价;江西赣州

中图分类号 S75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2-0130-02

森林资源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因其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特殊作用而成为促进与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对森林集约经营、保护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价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赣州市(北纬24°29′~27°09′,东经113°54′~116°38′)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中亚热带南缘,为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9 ℃,年均降水量1 587 mm,年均日照时数1 823 h,年均无霜期287 d,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因森林资源丰富,赣州市被列为我国南方十八大林区之一。截至2014年底,全市林地总面积305.79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24亿m3,森林覆盖率76.2%。

1.2 研究方法

基于《江西省赣州地区“八五”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汇编(1993~1994)》《江西省赣州市“十五”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资料(2003~2004)》《赣州市林地年度变更暨森林资源补充调查成果资料(2013~2014)》等基础资料的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计算机统计、图表分析、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对赣州市20年间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等因子进行动态分析[1-2]。

2 结果与分析

2.1 森林面积变化

2.1.1 林地比例与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由图1、表1可知,1993—2013年20年间,全市林地面积缓慢增加,年均增幅0.11%,森林覆盖率则大幅提高,由68.2%增至76.2%,净增8.0个百分点,年均增幅0.4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1993年之后,全市已基本消灭荒山,“灭荒”期间的未成林造林地逐年轉变为有林地(幼林),使有林地面积增幅较大[3];2000年起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赣南”的口号,林业经营方向由消灭荒山增加有林地转变为巩固灭荒成果与提质提效并举,2003年以后森林覆盖率增幅逐渐收窄并稳定在76.2%以上。二是从1996年起,为与国际接轨,我国有林地的区划标准由乔木林郁闭度≥0.4更改为≥0.2,使一部分原疏林地转变为有林地,直接扩大了有林地范围[4]。今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林地占用征收的需求势必随之加大,森林覆盖率将面临下行压力。

2.1.2 各类林地面积变化趋势。

(1)林地面积变化。根据森林资源调查有关技术规程,林地可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其他林地等。从图2、表2可知,1993—2013年,全市各类林地中有林地面积比例最大且均在88%以上,是林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有林地面积占林地面积比例却逐期降低,由89.52%降至89.39%再降至88.05%。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占林地总面积比例约10%。无立木林地、苗圃地、其他林地面积占比最小,各期所占林地总面积比例均不足2%。

不同时期各类林地面积变化趋势:1993—2003年,有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其他林地面积增加,增幅最大的为灌木林地,增量18.78万hm2;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减少,减幅最大的为未成林造林地,减量13.05万 hm2;2003—2013年,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苗圃地面积增加,其中灌木林地增幅最大,增量6.73万hm2;疏林地、有林地、未成林地、其他林地面积减少,减幅最大的为疏林地,减量2.78万hm2。总体来说,1993—2013年,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苗圃地面积持续增加,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面积持续减少,有林地、其他林地先增后减。

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①1993—2003年主要地类的面积变化。一是经济林统计口径的变化。1993年调查时,有林地涵盖乔木林分(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用林)、经济林和竹林,经济林既包括乔木类经济林,如油桐、板栗、杜仲等,又包括灌木类经济林,如柑橘、油茶、葡萄等;而2003年、2013年调查时,有林地仅指乔木林分(纯林、混交林)和竹林两大类,灌木类经济林不再统入有林地口径,转而计入灌木林地类之中。二是调查技术标准的变化。1996年有林地技术标准的改变,使一部分疏林地(郁闭度0.2~0.3)转变为有林地,则有林地面积增加,疏林地减少。三是自然变化。1984—1993年是赣州“十年”灭荒时期,期末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累积较多,至2003年该未成林已逐批进阶为幼龄林,使有林地面积自然增加,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大幅减少。②2003—2013年主要地类的面积变化。一是有些“灭荒”时期集中营造的林分陆续进入成熟期而被正常采伐。二是近年来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提高,林业开发强度增强,尤其是经济果木林地、高产油茶林基地的开发热度不断增加,导致有林地面积减少而经济林(特别灌木林)面积连年增加。

(2)各类无立木林地面积变化。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荒山、宜林沙荒、其他无立木林地。由表3可知,1993—2013年各类无立木林地中宜林荒山持续减少,由77.62%减少至12.18%;采伐迹地持续增加,由12.82%增加至33.99%;火烧迹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宜林沙荒占比极小,且变化不大;其他无立木林地从无到有,2003年后趋于稳定。

2.2 林木蓄积量变化

林木蓄积总量由乔木林、疏林、散生木、四旁树蓄积构成[5]。由图3可知,乔木林蓄积是林木蓄积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各期蓄积量均大于6 900万m3,占总蓄积的85%以上;自1993年起,乔木林、散生木、四旁树蓄积量不断增加,疏林地蓄积量少且逐期降低,最少年份仅为乔木林分总蓄积量的 0.03%。1993年、2003年、2013年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 29.1、36.7、47.5 m3/hm2,逐期递增趋势明显。

3 评价与建议

3.1 造林绿化成绩显著,森林资源增长明显

1993年以来,赣州市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林地面积比例稳步提升,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逐年增加,近期疏林地、未成林地、宜林荒山、宜林沙荒均呈减少趋势,说明该市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持续稳定,不但“灭荒”成果得到不断巩固,而且森林提质提效措施也已取得初步成效[6]。

3.2 森林质量有待提高,集约经营任重道远

1993—2013年间,赣州市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仅以2.48%的净生长率增长,至2013年达47.5 m3/hm2,仍低于全省平均值(49.4 m3/hm2),仅相当于全国均值的55%、世界的43%,说明全市森林资源质量普遍较低,低产低效林偏多,林地生产力发挥不够,林地经营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充分发挥林业政策的引领作用,统筹规划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商品闊叶林禁伐、重点公益林建设、低质低效林改造、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系列重点工程,以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为指导,坚持集约经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4 参考文献

[1] 张文,王孝康,刘波,等.四川三十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J].四川林勘设计,2013,1(1):7-12.

[2] 黄平.广东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J].林业经济问题,2013(2):178-182.

[3] 林媚珍,马秀芳,谢双喜,等.广东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J].生态环境,2008(2):785-791.

[4] 孙桂珍,李满春,伊有成,等.大通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646.

[5] 袁传武,吴保国,唐万鹏,等.湖北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4):78-82.

[6] 李双成,杨勤业.中国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社会经济学初步分析[J].地理研究,2000(1):1-7.

猜你喜欢

动态变化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浅谈营林生产的重要性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措施研究
基于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
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分析
外出务工、家庭老人特征及农村家庭贫困的关联研究
侦查阶段“证据材料的动态变化”监督与控制研究
广西木材产量动态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