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饭不好吃
2018-01-15张鸣
过去的时候,戏饭不好吃。学唱戏,得有童子功,打小开始练。但是,谁家孩子要是进了戏班学戏,就等于进了地狱,那个苦,不是一般人能受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早上天没亮就得起来,晚上还得伺候师傅抽大烟,师傅安歇了,才能休息一会儿。练基本功,是每天的事儿,马步扎不好,打;跟头翻不好,打。练云手,膝盖弯曲度得永远一个样儿,所以,膝盖下面,绑上竹签子,稍微动作不合格一点,竹签子就扎到肉里。练跷功,绑上跷,就不能拿下来,干什么都踩着跷去。去农村演戏,来回路上,大车拉着师傅和道具,徒弟们就踩着跷跟着走,一走几十里。吃不下这个苦,戏饭就甭吃了。
即使这样苦,吃戏饭还得有天赋,头一样,嗓子得好。不仅声音好听,而且要洪亮。过去唱戏,没有扩音设备,不管多大的场地,你的声音都得到位,还得把嘈杂声压住。有的人童年嗓子还行,成年倒仓之后,就塌了,那也不行。碰上这种事,梨园行里的人就会说,这孩子,祖师爷不赏饭。
其实,戏饭不好吃,更在于这个行业,被人看不起。天底下没有比中国人更喜欢听戏看戏的民族了,从宋元开始,唱戏就成了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的最爱。到了清末京剧兴起之际,各种戏曲,已经成了百姓的流行歌曲。
但是,这样喜爱戏剧的民族,却高度看不起唱戏的。歧视优伶的风气,是什么时候起来的?还真不好查。至少,在唐朝还不这样,那时,虽然像样的戏剧还没形成,但唐明皇李隆基也的确喜欢跟优伶混,喜欢到梨园打鼓。所以,戏剧界一直奉他为祖师爷。五代后唐的庄宗李存勖,对戏子的感情,比唐明皇还深,连国家大事,都听他们的意见。但是到后来,就不行了。娼优不分,做了戏子,堪比做了娼妓,属于标准的下九流,子孙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我想,转折点可能发生在元朝,那时,戏剧兴盛,儒学衰落。唱戏的旦角,都是妓女,地位比儒生还高。蒙古人走后,读书人气不过,找蒙古人找不到,只好把气撒在唱戏的头上。
当然,唱戏唱成了角儿,达官贵人还是会捧的。但捧归捧,打赏不吝啬,见面也亲热得不得了,但里面尽是玩狎的味道,没有尊重。清代官场,流行逛相公堂子,更是把唱戏的当作妓女的代用品。至于引车卖浆者流,虽然迷起戏来也跟当下的歌迷似的,但个个都看不起唱戏的,打心眼里觉得他们低人一等。这一点,从戏园子的场景就可以看出来。尽管戏已开锣,但台下该干什么干什么,说话,聊天,嗑瓜子,跑堂的,送手巾把的,來回穿梭,每个人都是能弄多大动静,就弄多大动静。台上唱戏的,要想博个好,非得用嗓子把这些声音都压住才行。只有到了大轴和压轴戏开演,台下才会安静一点。因为这时候上来的都是角儿了,不好好听,对不起戏票的钱。
所以,到了民国,走出国门,得到洋人青睐的梅兰芳,才会对洋人给的那个博士学位,那样在意。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艺人们,才有了点地位,这个地位,还是借洋人之手挣到的。
(摘自“张鸣微信公众号” 图/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