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流行研究进展

2018-01-15覃灵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2期

覃灵华

摘要 柑橘黄龙病的出现和蔓延已经引起各柑橘种植国家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预防和治理工作,本文概述了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从高接换种、生态条件、品种、栽培管理、气候诱发、柑橘木虱虫口密度及黄龙病病原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该病的发病因素,以期为预防黄龙病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发生概况;发病因素

中图分类号 S436.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2-0110-02

柑橘黄龙病又称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它由韧皮部杆菌属细菌(Candidatus Liberobacter sp.)侵染引起,是柑橘产业上极具毁灭性的病害,能侵染各种柑橘类植物,截至目前,还没有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也没有抗(耐)病柑橘品种可以利用。当前柑橘黄龙病正在全球柑橘种植区不断蔓延,已经成为制约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 柑橘黄龙病发生概况

早在18世纪中叶,印度就有黄龙病相关的报道,除去地中海盆地、太平洋岛屿、澳洲和西亚之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都相继发生过柑橘黄龙病[1-4],给柑橘种植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中国于1919年在华南地区首次发现柑橘黄龙病[5],截至目前,已经遭遇重大损失,19个栽培柑橘的省区已经有11个遭受过柑橘黄龙病危害,受灾面积已达总面积的80%,产量损失占总产量的85%左右[6]。因此,关于柑橘黄龙病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缓,而国内外的学者们也致力于黄龙病的研究,以期尽快研制出特效药或抗病品种,以减少柑橘种植户的损失,然而该方面的研究较有挑战性,很难从源头上解决。因此,如何预防黄龙病的感染,从源头切断黄龙病的发生及蔓延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柑橘黄龙病的发病因素

2.1 高接换种

高接换种所需的接穗,在采集、调运过程中,必须经过合格的检疫,如夹带了部分带病接穗,则容易引起黄龙病的感染和传播。除此之外,经高接换种后的柑橘树,生长势特别旺盛,春、夏、秋“三梢”的抽发量大于未经高接换种的同类柑橘树。因此,更易受木虱危害,有利于黄龙病的传播。叶志勇等[7]在浙江台州市院桥、澄江2个乡(镇)共调查了5组高接换种与同果园同树龄未经高接换种的果园,发现高接换种果园平均株发病率显著大于未经高接处理的病株率;部分学者研究也发现,浙江黄岩20 hm2示范基地因高换接穗带菌,引起黄龙病蔓延,导致该基地果园完全荒废[8]。由此可见,在种植柑橘苗木时,应尽量不采取或使用经过检验合格后的枝条进行高枝换种,以降低发病几率,避免损失。

2.2 生态条件

生态条件如纬度、海拔、坡度等对黄龙病的发病和流行有较大的影响。部分学者通过调查发现,温州蜜柑在山地与平原2种地势的果园种植,黄龙病感染率山地果园>平地果园[7]。而谢钟琛等[9]研究表明,不同坡向椪柑园发病率间无显著差异,但零坡向即平地发病率均显著高于8个坡向发病率,而坡度大的果园发病率相对较轻;同时,高纬度和高海拔生态环境不利于木虱的生存和繁殖,其中纬度比海拔影响更明显,且纬度与海拔对黄龙病的交互影响作用显著。部分学者则认为,海拔高度和经纬度因素的影响,其实质是温度的影响,即海拔越高或经纬度越高其温度就越低[10],低温限制了木虱生存繁殖及黄龙病的蔓延。白华菊等[11]认为,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阻止黄龙病的蔓延。在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发病少,病害扩展慢;在日照短、湿度大、具有良好防护林的果园,病害少,扩展慢[12]。因此,在生态条件选择时,应尽量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地区,因为有坡度能够使空气流通更好;同时,选择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以使当地平均温度较低,制造不利于黄龙病蔓延的条件。

2.3 品种

不同的柑橘品种对黄龙病的敏感程度不同,部分品种表现出高抗病,而部分品种易感染黄龙病。叶志勇等[7]对所调查的4个品种进行调查,发现黄龙病感染严重程度为椪柑>温州蜜柑>本地早>槾橘。从寄主感病性来看,柑橘黄龙病主要危害柑橘属、枳属和金柑属植物,从树龄感病来看,六年生以下幼树感病最为敏感[13];部分学者也认为,幼树易感病,中成年树较耐病;树势强的抗病力强,树势弱的易感病;春梢发病轻,夏秋梢发病重[14]。谢钟琛等[9]研究表明,不同柑橘品种间,发病率差异显著,其品种发病率排序为感病宽皮桔 20.09%(其中椪柑占调查果园的9%,其次为福桔、蕉柑)>温州蜜柑14.02%>甜橙9.92%(其中雪柑占60%,其他为脐橙)>柚 5.69%(其中琯溪蜜柚占91%,其他为沙田柚、文旦柚),表明柚类最耐病,温州蜜柑与椪柑等宽皮桔最感病。刘登全等[15]选择了椪柑、琯溪蜜柚和晚熟温州蜜柑3个柑橘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发现椪柑对柑橘黄龙病表现高度感染,晚熟温州蜜柑表现高抗,而琯溪蜜柚则有一定程度的耐病性[16]。白华菊等[11]也认为,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柑橘树抗病或耐病性有差异。椪柑、玉环柚、蕉柑、大红柑、福橘等较易感病;普通(中、晚熟)温州蜜柑、甜橙较耐病;官溪蜜柚、金柑較抗病。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适应程度不同,不能因为某个品种抗病性强而选择栽培该品种,还要考虑该品种是否适应生长。因此,在选择柑橘栽培品种时,应进行全方位考虑,尽量选择抗病品种;除此之外,幼树较老树更易感染黄龙病,栽培初期应加强管理。

2.4 栽培管理

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栽培管理是影响黄龙病发生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叶志勇等[7]在南城、头陀、上洋3个乡(镇),对管理比较规范的蔡家洋、民建、新岙、董岙4个柑橘基地与黄岩全区进行比较,发现管理完善的基地平均病株率更低,主要原因是山区乡(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人数较多,而老年人对柑橘果园管理不善或管理水平有限,最终导致木虱大量繁殖,致使黄龙病的暴发流行;柑橘黄龙病急剧增加,与柑橘的低产、果农的低水平管理有很大关系,目前柑橘生产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管理参差不齐,为柑橘传媒昆虫繁衍与传毒以及病原扩散蔓延提供了条件。苏树发[17]也认为,柑橘种植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黄龙病发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种植的松散管理模式,较难进行统一栽培管理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导致黄龙病大量传播。而肥、水及抽梢管理好的果园嫩梢老熟速度快,且抽梢一致,木虱取食机会少,病害发展速度延缓。因此,良好的栽培管理措施能制约木虱种群数量。唐仙寿等[10]也认为,地方政府对柑橘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柑橘生产经营体制及柑橘产区业务主管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生产者的种植管理水平和行业品德素质等人文环境优劣与柑橘黄龙病防控效果成正相关。许巧玲[18]也认为,科学的栽培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柑橘的抗病力,而且通过控梢可使柑橘木虱发生较少,病害发生也较少。白华菊等[11]也认为,栽培管理和植物保护措施是影响黄龙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栽培管理水平决定了柑橘园的收成,管理细致,如及时摘除多余的嫩梢、控制木虱繁殖、植被在可控范围内等,可以减少黄龙病的发生和蔓延。

2.5 气候

季节和温度对黄龙病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影响。颜振陆等[19]认为,大冻害后树势减弱,抗性降低,而春旱与暖冬等气候会导致柑橘木虱大发生,病虫危害加剧。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对木虱种群非常不利,寒冬会导致木虱无法过冬,降低黄龙病的传播,从而进一步减少黄龙病的发生。谢钟琛等[9]对闽东南和闽西北地区的年活动积温与极端低温进行研究,发现闽东南较闽西北地区柑橘木虱越冬成活率高、发生代数多,同时柑橘生长梢次多,易吸引木虱取食与增殖,因而被感染几率增加。部分学者认为,温度、湿度、降雨量与黄龙病病原因素有间接的正比关系[20-22]。白华菊等[11]也认为,黄龙病的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有重要关系。黄龙病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3~35 ℃;而温度22~28 ℃、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和蔓延。因此,选择冬、夏季为极端温度、湿度较低的地区种植可以减少黄龙病的蔓延。

2.6 柑橘木虱虫口密度及黄龙病病原

柑橘木虱虫口密度决定了黄龙病的传播速度。柑橘木虱虫株率与病区病情轻重具有一定关系,零星和轻发生的乡(镇),平均虫株率均在10%以下,中、重发生的乡(镇)平均虫株率在10%以上[7];果园病株率超过10%,如果传病木虱数量较大,病害将严重发生[13];病害的蔓延速度是由介体木虱的密度决定的[18];黄龙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为苗木带病率、田间病株率及介体木虱的种群数量[11]。

病苗、病树、病穗及病虫是黄龙病的载体和发病源头,是黄龙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颜振陆等[19]认为,苗木带毒是黄龙病远距离或向新区传播的重要途径,柑橘苗木在上市前未检测,病苗流向市场,造成远距离的人为传播,致使黄龙病蔓延危害[17,19]。唐仙寿等[10]认为,黄龙病病原物主要存在于柑橘黄龙病疫区的病树、病苗、病穗及病虫等载体中,为防止黄龙病传播,应及时清除病原物,控制好病原物的扩散。李雪燕等[23]调查发现,少数育苗户或橘农受利益驱使,擅自违规引入带菌接穗苗木,导致果园荒废。此外,部分地区在挖出病株后又选用在病区果园内随意繁育的种苗进行补种,造成病害反复侵染,加速病害流行[24-25]。因此,首先,要从源头杜绝,不种植带病苗木;其次,病树率要控制在10%以内,而且还要控制木虱的密度,目前认为,木虱是黄龙病传播最直接、最快速的媒介。

3 结语

截至目前,柑橘黄龙病的病原细菌仍未培养成功,也未有柑橘黄龙病抗病品种的报道。因此,黄龙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在种植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黄龙病的蔓延,如高接换种、木虱虫口密度、气候因素、柑橘品种、栽培管理、生境及黄龙病病原等,与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发病流行密切相关。因此,在今后的栽培管理中,应更多地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首先,从源头出发,不种植带黄龙病病毒的苗,种植前应该做好病毒检验工作,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其次,大面积栽培时,应该做好隔离和防护,避免交叉传染,统防统治;第三,尽量栽培高抗病品种,及时关注黄龙病及柑橘培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最快做出相应调整;第四,柑橘生长梢次多,需及时摘除不需要的嫩梢以减少木虱的取食,从而减少木虱的繁殖和扩散;第五,尽量选择高纬度、高海拔及低温、有一定坡度的地区种植,以减少黄龙病的发病及蔓延;最后,人为管理对黄龙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黄龙病的预防和蔓延,行动上要种植检疫合格的苗木,不种植感染黄龙病苗,减少木虱的繁殖,选择适合的基地,选择高抗品种。

4 参考文献

[1] BOV ?譩 J M.Huanglongbing:a destructive,newly-emerging,century-old disease of citrus [J].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6,88(1):7-37.

[2] GOTTWALD T R.Current epiderm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citrus hua-nglongbing [J].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2010(48):119-139.

[3] DA GRACA J V.Biology,history and world status of huanglongbing[J].Hermosillo,Sonora México,2008,2:1-7.

[4] 高玉霞,卢占军,刘志芳,等.柑橘黄龙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37-40.

[5] REINKING O A.Diseases of economic plants in South China[J].Philippine Agriculture,1919(8):109-135.

[6] 陈凯男,李充璧.柑橘黄龙病研究概况[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7):1048-1050.

[7] 叶志勇,余继华,孟幼青,等.浅析柑橘黄龙病发病流行的主要因子[J].中国植保导刊,2007(11):25-27.

[8] 赵琳,孟幼青,林去彪,等.浙江省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防控对策[J].浙江柑橘,2008,25(2):1-20.

[9] 谢钟琛,李健,施清,等.福建省柑橘黄龙病危害及其流行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 3888-3897.

[10] 唐仙寿,何世忠.柑桔黄龙病暴发蔓延关键因素的关联性分析[J].中國热带农业,2015, 65(4):54-57.

[11] 白华菊,龙梦玲.柑橘黄龙病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3):13-16.

[12] HARTUNG J S,STATES U,PATHOL M E,et a1.Evidence for transmi-ssion of‘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through citrus seed taken from affected fruit[J].Plant Disease,2010,94(10):1200-1205.

[13] 柏自琴,周常勇.柑橘黄龙病病原分化及发生规律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33-137.

[14] 姚河凤,林捷新,林晓邡.脐橙黄龙病的综合防治[J].现代园艺,2012(6):82.

[15] 刘登全,崔朝宇,蒋军喜,等.不同柑橘品种对黄龙病的抗性鉴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36(1):97-101.

[16] 蒋自珍,袁亦文,孟幼青,等.不同柑橘品种对柑橘黄龙病抗性试验[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9):23-24.

[17] 苏树发.探讨柑橘黄龙病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风,2010(20):286.

[18]许巧玲.柑橘黄龙病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76.

[19] 颜振陆,陈玉燕.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果农之友,2007(12):31.

[20] ATWAL A,CHAUDHARY J,RAMZAN M.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field population of citrus psylla,Diaphorina cjtri Kuwayana(Psylli-dae:Homoptcra)[J].Journal of Research-Punjab Agricultural Univers-ity,1970,7(3):333-338.

[21] 赖传雅,王忠文,黎起秦,等.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2] TSAI C H,SU H J,LIAO Y C,et al.First report of the causal agent of Huanglongbing(“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infecting kumquat in Taiwan[J].Plant Diseas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lant Pathology,2006,90(10):1360.

[23] 李雪燕,項宇,胡文召.中国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J].中国植保导刊,2011(4):14-16.

[24] 王洪祥,龚洁强,李学斌.台州市柑橘木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浙江柑橘,2003,20(1):27-28.

[25] SILVIOAPARECIDO L,GUILHERMEFERNANDO F,PEDROTAKAO Y,et al. Ineffectiveness of pruning to control citrus huanglongbing caused by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mericanus[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7,119(4):46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