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菊小筒天牛的发生与防治

2018-01-15李少华王荣成王云鹏尹萍郑方强王建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李少华 王荣成 王云鹏 尹萍 郑方强 王建华

摘要 菊小筒天牛是为害菊科植物的一种重要害虫,对药用菊花的危害尤为严重,主要以成虫咬食和幼虫蛀食菊花茎杆,严重影响菊花的正常生长。为进一步明确菊小筒天牛的发生和危害状况,笔者对山东农业大学中草药园菊花上的菊小筒天牛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观察,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对菊小筒天牛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明确了其发生规律,从而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菊小筒天牛;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2-0099-03

Abstract Phytoecia rufiventris is an important pest on compositae plants,especially Dendranthema morifolium,and its adults and larvae damage the stems of chrysanthemums,seriously affecting the normal growth of chrysanthemum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P. rufiventris,the occurrence of P. rufiventris on chrysanthemums in the Chinese herb medicine garden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The paper summarize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 rufiventri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laboratory observation and other researches,described its damage character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Lastly,th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hytoecia rufiventris;morphological character;damage character;occurrence regularity;control measure

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系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有的品种可作为观赏花卉,有的品种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1]。近年来,随着药用和食用菊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增加,其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因不合理防治而带来的杀虫剂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导致菊花良品率下降,严重影响了菊花的药用价值,危害了人们的健康,从而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菊小筒天牛(Phytoecia rufiventris),别名菊天牛、菊虎,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小筒天牛属昆虫[2],为菊花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和日本,国内则分布于山东、河南和四川等2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3]。前人对菊小筒天牛的生物学特性[2-7]、防治方法[8-13]和人工饲养[3]等方面已有研究报道。为了探明菊小筒天牛在山东省泰安地区的发生规律,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笔者于2017年通过田间调查发现,菊小筒天牛对菊花的危害率一般在20%~30%。有研究报道,其发生严重时危害率可达50%以上[11],对菊花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笔者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结合前人的研究,对菊小筒天牛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等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成虫体长6~12 mm、宽1.5~3.0 mm。体圆筒形,触角丝状,10节,长约8 mm;头、胸和鞘翅均为黑色,前胸背板中央具1个橙红色卵圆形斑;鞘翅披有灰白色绒毛,有纵向的圆形和楔形刻点且排列紧密但不规则;雌雄成虫鞘翅均未达到腹末端,两翅合拢处有“人”字形缺口;腹部和足大部分为橘红色或橘黄色(图1)。雄虫体长与雌虫相近,但雄虫触角比体略长。成虫寿命约40 d。

1.2 卵

卵呈长椭圆形,表面光滑,长1.5~3.0 mm、宽0.5 mm。初产时淡黄色,后为黄褐色(圖2)。卵期8~12 d。

1.3 幼虫

菊小筒天牛初孵幼虫乳白色,体圆柱形,尾端渐细,体长2 mm,头小,呈黑色,见图3(a)。老熟幼虫淡黄色,圆柱形,体长9~12 mm,头小,黄褐色,见图3(b)。幼虫上唇淡黄色,近长方形,前缘略平,两侧弧形,唇缘及中央具有较多的毛,唇基梯形,光滑无毛。上颚黑色,凿状而坚硬。前胸背板近方形,前半部有一淡褐色斑,中线不明显;侧沟深褐色,斜向后缘;后半部具颗粒状蝙蝠形斑,两侧有斜浅沟,呈倒“八”字形。胸足退化,腹部淡黄色,各节较长,节间缢缩明显,第1~7节背腹面具步泡突。中胸侧面和腹部1~8节两侧各有1对褐色长圆形气门。肛节半球形,具多根黄色刚毛,肛门3裂。幼虫6龄,历期90 d左右。

1.4 蛹

裸蛹,长7~10 mm,体淡黄色或黄褐色;第2~7腹节背面具有黄褐色刺列,中、后胸中部有纵沟,尾部向下弯,端部较平截,多数具黄褐色刺毛;羽化前复眼、鞘翅和触角逐渐由黄色变成灰色,最后成为黑色(图4)。蛹历期10~15 d。

化蛹前由老熟幼虫利用木质部纤维做成蛹室,长13~15 mm、宽约4 mm,见图4(c)。此时幼虫不再取食,头部向下,虫体逐渐缩短变粗,经过13~20 d的前蛹期,蜕皮变成蛹。

2 寄主与危害特点

菊小筒天牛已知的寄主植物主要有菊花、艾蒿、紫菀、一年蓬、茵陈蒿、小飞蓬、苦艾、白术、北苍术和马兰等[3,6-7,11]。此外,经调查发现,该天牛还为害菊芋。

2.1 成虫危害特点

成虫啃食菊花茎杆表皮,受害部位出现长条斑。产卵前在菊株上部的嫩茎处一上一下交错对向咬伤茎杆,形成2道半圆形伤痕,然后将卵产于两伤痕之间的髓部。由于伤痕产生,植株上部茎梢失水,呈现萎蔫弯曲或下垂,甚至干枯死亡;春季风大时,伤口处未产生愈伤组织者,易遭风折(图5);也有一部分植株伤口愈合后,形成略微肿大的瘤结,致使菊花茎枝生长迟缓甚至停滞。

2.2 幼虫危害特点

幼虫孵化时,自卵侧缘咬破卵壳,纵裂而出。随后在茎杆内自上而下蛀食髓部和木质部,虫粪多排于蛀道内,蛀食至茎基部时,从侧面蛀一排粪孔,将虫粪排出蛀道。因此,后期在根茎外可见到虫粪屑。当幼虫蛀食到根茎部还未发育成熟时,则转株危害[5],直至发育成熟。此时被害植株茎杆被蛀空,导致生长不旺、不能正常开花或整株枯死。

3 发生规律

菊小筒天牛在泰安1年发生1代,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在菊花根部越冬,少数以蛹越冬,越冬虫态中幼虫约占50%,成虫约占30%,蛹约占20%。翌年3月下旬成虫开始活动,咬食嫩茎,5月上旬为成虫发生高峰期,5月中旬为幼虫孵化盛期,5月下旬至8月下旬进入幼虫危害期,7—8月幼虫危害较重,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绝大多数幼虫发育成熟,进入土表以下的根部准备越冬。

成虫具有假死性,白天活动,在9:00—10:00和15:00—16:00最为活跃。但成虫白天畏光,因此多在菊花叶背避光交尾,并于14:00—15:00选择健壮的菊花植株产卵。成虫在同一处一般产1粒卵,偶尔产2粒。有研究报道,每头雌虫全生育期可产卵29~68粒[6]。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避免长期连作或与其他菊科植物邻作(如菊芋)。因菊小筒天牛寄主种类多,大面积种植菊花时要及时清除周边有较粗嫩茎的菊科杂草(如小飞蓬等)。3月下旬至6月,当发现菊花嫩梢出现萎蔫或折断时,结合整枝及时剪除受害茎杆,必要时深挖有虫老根,集中带出田外烧毁。同时,每天在成虫活动盛期,人工捕杀。菊花收获后,清理田间的枯死植株,清除越冬期的有虫老根,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4.2 化学防治

防治成虫:菊小筒天牛成虫发生盛期,可在晴天9:00—10:00和15:00—16:00的活动期,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 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防,每隔5~7 d喷1次,连喷2~3次。防治幼虫:在田间发现植株嫩梢萎蔫或折断时,可以用一次性100 mL注射器吸取20%噻虫嗪微胶囊悬浮剂9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溶液剂200倍液,从菊茎第2道咬痕下方2 cm处,斜向下往茎内注入2~5 mL药液(视茎杆粗细和幼虫危害时间长短而定),毒杀茎内幼虫。

4.3 生物防治

据报道,菊小筒天牛的天敌主要有赤腹茧蜂、姬蜂、肿腿蜂等[13]。因此,可在菊花田周围种植适宜的蜜源植物吸引上述天敌来搜寻并寄生菊小筒天牛,防治虫害时尽量不用广谱性杀虫剂。也可于6月中、下旬,在菊花田按肿腿蜂与天牛数量比为2∶1的比例释放天牛肿腿蜂,对菊小筒天牛的寄生率可达57.23%,有较好的控制作用[13]。

5 参考文献

[1] 李仁烈,李祚兴,金克勇.几种菊花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江西园艺,1999(6):39-40.

[2] 王直诚.中国天牛图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974.

[3] 江志伟,尹新明.菊花天牛的为害调查及人工饲养[C]//河南省昆虫学会.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87-91.

[4] 樊瑛,杨春清.菊天牛的研究[J].中药通报,1985,10(5):6-7.

[5] 杨克琼,彭素琼.菊天牛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昆虫知识,1991(2):93-94.

[6] 张英俊,张玉岱.菊天牛的初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1985(2):69-74.

[7] 王大洲,彭进军,张润娟.菊小筒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J].河北林业科技,1999(2):26.

[8] 王志华,董立坤,于静亚,等.武汉地区菊花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17,46(3):38-41.

[9] 方春华,刘轩武,李延山.滁菊菊天牛的发生及防治[J].安徽农业,2003(3):25.

[10] 徐登高,任杰群,冯春刚,等.重庆市万州区菊天牛的发生及防治[J].北京农业,2015(28):64-65.

[11] 束兆林,赵来成.菊天牛的发生危害与防治[J].植物医生,2001,14(2):32-33.

[12] 张春桃,陈轶,蔡建武,等.觀赏性杭白菊病虫害综合防治及无公害栽培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3):25-26.

[13] 程慧珍,陈君,张国珍,等.应用天牛肿腿蜂防治菊天牛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2):716-717.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