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药效试验
2018-01-15徐飞
徐飞
摘要 为了确定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适宜剂量,以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选用不同剂量的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开展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用量应高于0.36 kg/hm2,防治水稻白背飞虱的适宜用量为0.27~0.36 kg/hm2。
关键词 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白背飞虱;褐飞虱;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2-0089-0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1]。褐飞虱成虫和若虫群集于水稻下部刺吸汁液,常导致水稻“冒穿”“透顶”“塌圈”,稻田受害严重时颗粒无收;稻飞虱的成虫、若虫还可传播水稻齿矮等病毒[2]。白背飞虱成虫和若虫刺吸水稻汁液,受害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受害重的稻田成片、成团倒伏死亡[3]。笔者选用不同剂量的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开展防效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的药剂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供试水稻品种:常规粳稻南粳46。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0.18 kg/hm2(A)、0.27 kg/hm2(B)、0.36 kg/hm2(C),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0.225 kg/hm2(D),以空白作对照(CK)[4]。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6.7 m2。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地设在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新路村。防治褐飞虱试验地2016年5月25日播种,6月15日移栽,9月7日施药;防治白背飞虱试验地2017年5月23日播种,6月13日移栽,8月8日施药。施药期为低龄若虫高峰期。设计药量兑水750 kg/hm2,使用新加坡利农HD400背负式高压喷雾器,喷细雾,工作压力0.3~0.4 MPa,孔径1 mm[5-6]。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褐飞虱药效调查: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7、15、21 d各调查1次残留虫量。白背飞虱药效调查: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5、10、14 d各调查1次残留虫量。安全性调查:药后1~25 d观察水稻生长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2.1.1 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由表1可知,药后3 d,处理A、B、C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在46.91%~61.71%之间,处理D的防效为61.92%,与处理C的防效无显著差异,极显著高于处理A的防效,显著高于处理B的防效。药后7 d,处理A、B、C的防效在 49.67%~63.97%之间,处理D的防效为73.84%,极显著高于处理A、B、C的防效。药后15 d,处理A、B、C的防效在59.11%~70.03%之间,处理D的防效为86.68%,极显著高于处理A、B、C的防效。药后21 d,处理A、B、C的防效在66.78%~78.34%之间,处理D的防效為96.28%,极显著高于处理A、B、C的防效。
2.1.2 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由表2可知,药后1 d,处理A、B、C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效在73.29%~87.85%之间,处理D的防效为80.49%,与处理B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处理C的防效极显著高于处理D的防效。药后5 d,处理 A、B、C的防效在81.44%~92.68%之间,处理D的防效为84.57%,与处理A、B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处理C的防效显著高于处理 D。药后10 d,处理A、B、C的防效在88.18%~95.09%之间,处理D的防效为91.68%,与处理B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处理 C 的防效显著高于处理D。药后14 d,处理A、B、C的防效在75.83%~82.55%之间,处理D的防效为87.5%,极显著高于处理A、B、C的防效。
2.2 对水稻的安全性
经观察,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在本试验处理剂量内,对水稻无药害。
3 结论与讨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0.18~0.36 kg/hm2对水稻褐飞虱的校正防效均显著低于对照药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0.225 kg/hm2。建议在使用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褐飞虱时应加大用药量,用药适期为低龄若虫高峰期,兑水量为750 kg/hm2,施药方法为喷雾。
在本试验条件下,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0.18~0.36 kg/hm2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效与对照药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0.225 kg/hm2的防效基本相当。建议在使用50%噻虫胺·异丙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时,用药量为0.27~0.36 kg/hm2,用药适期为低龄若虫高峰期,兑水量为750 kg/hm2,施药方法为喷雾。
4 参考文献
[1] 李蔚.水稻褐飞虱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J].福建稻麦科技,2017,35(2):24-26.
[2] 郭进宏.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17,35(9):119.
[3] 亢云龙,田琳,刘多文,等.白背飞虱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6(19):119-120.
[4] 韩民利,郑振宇,邢春强,等.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118.
[5] 张晓平.不同吡蚜酮复配制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5):92.
[6] 王晓荣.2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