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食物”短缺,孩子怎能不靠网游“充饥”?
2018-01-15
在与网游争夺孩子的“战争”中失败的父母,该反省自己对孩子精神上给予的是爱还是害
9月3日,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的日子,然而南通海门市初一新生许天赐,却再也不能上学了。
8月30日凌晨,许天赐不幸坠楼身亡。警察在调查中发现,许天赐坠楼前一直在玩一款叫《绝地求生》的游戏,也就是玩家口中的“吃鸡”。
他母亲认为,儿子的死是沉迷游戏“吃鸡”导致的。
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广泛普及,青少年不再需要偷偷跑到网吧打游戏,一部手机、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玩起来。特别是近年大热的以追击、捕杀为主题的网络游戏,以环环相扣的情境设计、感官的强刺激性,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走进网络游戏。
以爆款游戏《王者荣耀》为例,腾讯公司最新数据显示,该游戏注册用户中11岁至20岁的玩家比例高达54%,其中不乏大量农村青少年。目前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因素中,游戏成瘾占到82%,已成为未成年人面临的主要网络危害。
不久前,教育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此次方案出台,是国家层面的举措之一。然而,只靠国家采取强制性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舆论呼吁,家长和学校应站在应对第一线,陪伴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建立新的、更有意义的兴趣领域,帮助孩子加强自制力。
“严管”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方法何来?
“父母是一門专业,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长期从事青少年健康心理问题研究的许绍阳老师认为,儿童时期心灵营养缺失,在青春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早恋、撒谎、没有安全感等,沉溺网络虚拟世界只是各种问题的一个表象。
许绍阳说:“就像我们饿了要吃东西,心灵也一样需要食物。‘心的食物是什么?是一种身心的感受,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舒服不舒服。沉溺网游的孩子为什么疯狂地摄取它,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在‘心的食物方面一直处于饥饿状态,而这更多来自父母给予的成长环境。”
同样,8月30日,在雅加达亚运会的电子竞技(电子竞技Electronic Sports,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体育项目)英雄联盟决赛中,中国队以3:1击败韩国队获得冠军,当晚,国内各个游戏论坛被疯狂挤占。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办公室专家库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委员会副会长宗春山说,“中国电竞队的胜利来源于我们强大的分母。”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给人提供精神娱乐的工具,以其独特的回应性、交互感和控制感,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和释放压力,从而产生极大的归属感。宗春山认为,“正因如此,当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趋同,一些未成年人很难在校园生活中得到认同感时,虚拟世界的电子游戏成了他们精神寄托的出口。一些未成年人忽略了虚拟与现实的区别,导致社会主流观点对电子游戏产生恶感,所谓的‘电子海洛因进一步被妖魔化。”
“网络游戏只是一个替代,一个载体,一切一切都在弥补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他们缺了什么。”宗春山说,“没有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愿意承认教育的失败,总希望找到一个替罪羊。”
“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大?”
小女孩摆弄着茶桌上的“玩具”说道,“这个小脚丫真好看呀,上面还有一只小虫子。”
守在一旁的妈妈强调道:“这不叫小脚丫,这叫‘知足,那个小虫子是蜘蛛。这也不是什么玩具,它是茶宠,饮茶品茗时把玩之物,它是用紫砂……”
还没等妈妈解释完,小女孩的视线已转移到别的地方。
这一幕,许绍阳在心理咨询辅导时常常遇到。这名只有4岁半的小女孩迷上了网络,除了游戏,她还可以用爸爸妈妈的手机进行网购,快递送来的东西不一定是她需要的,但她却特别上瘾。这个出生在优渥家庭的小孩子,父母都是高学历,高龄得女,妈妈更是倾注了全部精力,不惜辞掉不错的工作,亲自在家带孩子。
了解了背景,辅导前,许绍阳习惯在一种放松的情境里观察:妈妈气质高雅、知识渊博;小女孩聪明可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小女孩的每一句问话,都成了妈妈随时“开讲”的最好理由。两人的对话总是“从惊喜开始,到无趣结束”。
在不到10分钟的观察中,许绍阳内心已有了答案。妈妈除了内疚自己做得不够“好”以外,更多是委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大?”
“类似的案例非常多,原因都不复杂,就是孩子‘心的食物缺失。”许绍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女孩渴望从妈妈那里得到‘心的食物,是肯定、认同、鼓励,内心的感受是舒服的。在一次次被妈妈纠正中,内心的挫败感不断累积,当拿起大人的‘玩具,驾轻就熟地操控着手机时,这种快感恰恰是她‘心的食物所需要的。”
许绍阳认为,在当下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输不起”的父母在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爱”和“害”时,“往往以爱的名义,不顾一切地把自己认为对的‘心的食物塞给孩子,根本没有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
“如果不改变这种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既不存在经济问题,也没有感情出轨等,但夫妻感情、子女教育就是出现了危机,因为彼此不知道‘心的食物是什么。”
“很多家长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给孩子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
“很多家长已经没有了欣赏孩子的能力。”有着十几年青少年健康心理公益培训经验的许绍阳,在他参与的每一次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夏令营的开场白上,总会问同一个问题:“在座的都是亲爸亲妈吗?”因为在入营前的调查表中,“十大罪状”被家长填得满满的,在“您认为孩子最令人满意的行为、特长”里,大多数家长都表示“没有”。
“当一个孩子得不到外界认可、欣赏,内心饥渴时,他会去向哪里?会去向外寻找,网游成了一个出口,满足了他获取‘心的食物的需要。”许绍阳说,现代网络游戏的设计,本质上就是吸引玩家,通过声音、图像、身份、奖励等,快速让心理获得满足感,“手游”成了最好吃的“心的食物”。
换句话说,网游和家庭都在争夺孩子。孩子“心的食物”是缺失还是满足,对待网游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被‘心的食物喂饱的孩子,他也会玩网游,认知世界、放松心情、调节压力,但不会上瘾。因为内心的丰盈,现实生活中的满足感不需要虚拟世界去填补。”许绍阳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爱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接纳、舒服,就像满足味蕾的“妈妈的味道”,未来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吃了多少好滋味,“妈妈的味道”却永远是最美好的。
“而很多家长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给孩子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一位父亲甚至因为孩子沉溺网游,跟许绍阳扬言,“要是我们家孩子考不上大学,我也不让他们游戏公司好过。”
今年初,许绍阳见到一对父子,孩子还有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却仍沉溺网游。做心理辅导时,看着一旁喋喋不休的父亲和一脸叛逆的孩子,许绍阳对孩子说:“摸着你的胸口告诉我,这个时候,你最想对你爸爸说些什么?”鼓励下,孩子大着胆子说道,“让他闭嘴。”
“青春期的孩子,一句话说第二遍,他就烦了。”从心理学讲,烦了,就是剥夺他“心的食物”,不如换做鼓励。但这里有技巧,不是简单的“孩子,你真棒!”“很多道理家长都明白,但执行难,他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对他有天然的控制欲。”
“我们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给予他足够的尊重与爱,问题就会趋于好转。”许绍阳说,亲情更是一种“心的食物”,特别是一些幼龄儿童,抬眼看见妈妈,寻求妈妈爱抚,都是浇灌心灵的养分。“当把幼小孩子交给一个他不亲近、不熟悉的人,同样是一种‘心的食物缺失,所以说留守儿童更缺少关爱,‘心的食物更饥饿,也就更容易成为网游的主力军。”
“父母是一个专业,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是一个专业,不是你有了孩子的出生证,你就荣升为父母了,那只是入学通知书,证明你可以学习相关知识了。”许绍阳认为当下不少父母“多少有些自以为是”,“我们买个手机还弄一堆说明书,这么一个灿烂的生命,我们连学习都不用,就会教育他了?”
目前,我国的准妈妈教育还更偏重于生理层面。许绍阳曾尝试开设一门“0岁到青春期”的课程,从心理学的发展思路来讲述一个孩子心理成长的变化,“非常有价值,但大家并不感兴趣。”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来咨询的家长总会跟许绍阳重复,“我要是早几年听您一个小时,也不至于今天出现这么多问题。”
“如今我们社会有这么多庞大的公益社团,多少做一点,我们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一个家长听明白了,觉悟了,就会少一个问题孩子。从民族的发展角度,我们就多了一个种子,我们应该尽量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
不久前,一则以“日本孩子的公开课”为主题的视频在网上刷屏。视频中,年纪不大的孩子徒手侧翻、倒立行走、跳跃鞍马的游戏场景引发了大批网友的感慨。“我们小时候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宗春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几个月前,宗春山刚刚参加了一个以“把游戏还给儿童”为主旨的国际游戏论坛。论坛上,不同国家都带去了自己的特色游戏项目。看着欧美一些国家展示“丢手绢”“攻城”“骑驴”等游戏,宗春山很激动,“这不就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游戏项目吗?而且我们还有自己的游戏儿歌,什么‘我们要求一个人,你们要求什么人……”
宗春山一边哼唱着,一边跟记者展示游戏的样子,“他们的游戏没有儿歌,只有动作,显然是拷贝了我们的游戏。中国有着悠久的儿童游戏传统,如今我们的孩子已经不太会玩了,这些游戏却恰恰在国外的户外游戏中被展示出来。”
游戏是一个未成年人对成人世界模拟认知的过程,道德、规律等社会规则以不同的形式为儿童提供认知世界的能力。“‘失补偿是弗洛伊德的儿童游戏理论。”宗春山说,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包括几个重点,第一是“精力过剩论”;第二是“进入社会的训练”,如格斗、捕食等,在游戏里有道德等规律可循;三是挫折宣泄论,通过游戏补偿生活中失去的一些东西,获得满足感。
户外游戏一直以来都是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同样有着良好的户外游戏基础。近年来,由于在校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加重以及电子网络通信设备的快速普及,很多学生成了“低头族”。
“不久前,我接触了一位到中国家庭游学的比利时中学生,当他看到中国孩子人人手里都有智能手机时很惊讶,因为他们大多数学生的手机还仅仅是简单的移动电话。”宗春山说,目前,我国在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使用率上远远超过许多欧美国家。
此前,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关于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其实早在2007年,意大利就禁止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英国于2012年宣布,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
在希腊,不仅学生不能用手机,连教师的手机都只能以教学为目的。芬兰禁止向初三以下学生销售手机,违者最高罚款10万欧元。美国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不得把手机带入教室。
“孩子们发现虚拟世界比现实更安全,自己可以伪装”
从2004年起,就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单机游戏成瘾问题”的宗春山认为,“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问题”与“户外游戏”相互交融,又互相对立。“相對复杂,除了原生家庭遗传以及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外,大多数未成年人沉溺其中,是通过网络游戏找到了自己情绪一个出口。”
“沉溺网游是精神情感空虚的表现,当人的内心受到巨大刺激时,也容易过度依赖互联网。”宗春山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2003年的“非典”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死亡的威胁让人们感到恐惧焦虑;另一方面,学校停课,导致不少待在家里的孩子迷上单机游戏,这也是我国网络游戏发展的雏形阶段,刺激了互联网的发展。
“当下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唯分数教育、应试教育、排序教育,教育的文艺功能、体育功能不能给未成年人更多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们也只能用别的方式去缓解焦虑。”宗春山说,當生存对他们已经不是问题时,精神上的寄托就显现出来,“当现实生活、学校教育给不了时,那么一个相对的载体——手游就容易绑架了他们。”
宗春山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由于被家庭、学校等寄予更高的期待,其承受的压力比人们想象中大很多,孩子往往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就更容易沉溺网游。
“青春期的孩子处在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空白期,特别是留守儿童,情感上的依恋断开了,所以他们会自动去寻找情感补偿,当他们发现虚拟世界比现实更安全,自己可以伪装,不用紧张、慌乱,谁也看不见谁,‘我成了一个符号,甚至可以在里面用暴力的语言去攻击、宣泄,‘镜头里的人给了他们极大的满足感。”
“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沉溺网游中?”宗春山解释,人的大脑在青春期阶段,会快速分泌激素,当大脑兴奋、人体快速分泌多巴胺时,他需要同等的刺激才能满足内心的需要。“而游戏中紧张、刺激、未知、死亡、满足等感觉,恰好迅速弥补了他的心理需求,产生愉悦感。”
在宗春山接触的案例中,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因为高一生了一场病,再回到学校时成绩出现下滑,不能接受现实,于是逃避到游戏里,并且很快成为一名职业玩家,是各个游戏论坛里“神一样的存在”。
5年前,他月收入就已过万元。他的公务员父母眼看着曾经优秀的孩子在“不务正业”的路上渐行渐远,不能接受现实,就把孩子“押”到宗春山面前,请他说服孩子回到学校。在现场,孩子对父母说道:“我不会回去了,我现在自食其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宗春山说,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游戏有一种原罪,“我们常说玩物丧志,对新生事物有着一种天然的抵触,认为它影响学习,于是网络游戏被妖魔化。”
这些也对游戏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腾讯等公司已上线“防沉迷系统”,或让家长参与调控,给其权限让沉迷游戏的孩子“一键下线”……这些都是游戏公司正视自身责任的表现。
“如今青少年沉重的学习负担,户外游戏与体育锻炼的严重缺失等,已严重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宗春山说,“我们最根本的事业是发展教育,如何把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如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游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