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生节目的“度”
2018-01-15齐思勤
齐思勤
【摘 要】民生节目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是连接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听众的重要平台。把握好了会为百姓答疑解惑,深得民心,把握不好则会给政府、各职能部门添乱,甚至导致社会不安定。因此,办好民生节目把握好各环节的“度”尤为关键。
【关键词】民生节目 度 政府 听众 把握
民生节目,顾名思义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节目。是替百姓说话,为百姓传话,解决百姓难事的节目。那么怎么替说话、怎么给传话、怎么为民办事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实际问题。说不好、传不好、办不好就容易适得其反,造成百姓对相关单位、对政府、对节目,甚至对社会的极度不满,容易出乱子。那么民生节目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倒成为“惹是生非”的平台。因此把握民生节目的“度”尤为关键。鉴于此,“帮忙不添乱”成了阜新广播电视台开办民生节目首要遵循的原则,既要为百姓做事,又不给政府部门找麻烦,既要为经济发展出力,又要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显而易见,要想做到“帮忙不添乱”,就得在把握“度”上下功夫。
一、导播切电话应把握的“度”
对于民生直播节目来说,导播接听热线是直播能否成功的第一道关。导播怎么筛选电话内容尤为重要,不是所有的热线内容都可以公之于众,这就需要导播做认真筛选。首先情绪异常的热线不能切进直播间。民生节目的听众涉及各个层面,其中不乏有性格偏执固执己见者,不乏有脾气暴躁不善沟通者,这些人遇到事情就会表现得急躁、过激、异常等,这样的电话如果切进直播间,主持人与其交流的过程中稍有不慎触怒于他就很容易造成对方言语失控。其次电话内容已超出政府部门所能解决范畴的问题不能切进直播间。热线直播节目的生命力就在于有求必应有因必有果,百姓才会信赖节目。如果政府暂不能解决的问题切进直播间有因而无果,这样的问题多了,久而久之节目就会失信于民,就会失去生命力。再有就是社会敏感问题不能切进直播间。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时间段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敏感问题,换言之在百姓当中反响强烈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在这一时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就绝不能在直播节目中出现,一旦出现就有可能造成群情激奋,抑或出现引发某些事件的“导火索”现象。
二、主持人在交流中应把握的“度”
直播节目的主持人处在风险第一线,电话内容是不可预见的,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在直播间要时刻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倾听谨慎做答。这就需要主持人把握语言交流的“度”。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主持人在直播间要处理好嘉宾、听众、主持人三方关系,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所以面对嘉宾我们不会视其高高在上,不能使用“特别邀请”“感谢您做客”等词语。比如作为《行风热线》的嘉宾,无论哪一级领导都是人民公仆,他们和老百姓是平等关系,走进直播间为广大听众服務是其应尽的义务。而面对广大听众,我们还要具备应有的热情。所以我们应做到诚恳、和蔼、亲切,要用语言消除其惧或怕的心理,让参与节目的听众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达到轻松和谐的交流效果。
有些听众打进热线后第一句话往往会说,“我求您一件事啊”,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及时进行纠正,“不能说求,我们愿意为您做事”等,让听众充分感受到民生节目的温暖,感受到平等交流的愉悦。摆正了与两者的关系,主持人就自然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连接双方的桥梁纽带,是把握节目稳步运行的掌舵人。主持人在直播间还要时刻把握以事实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节目的公信力。对听众所反映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防止听信一面之词。所以我们在交流时往往会说,“这位听众如果您反映的问题属实的话……”,“好的这位听众,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您听我们下期节目中记者调查了解的结果”等,切忌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切忌口若悬河无所不能,切忌语言低级粗俗不礼貌。
三、记者采访中应把握的“度”
民生节目的记者很多时候都是根据问题线索做针对性采访,那么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相关单位某一环节没有做好导致问题没能解决,听众将此问题反映上来,无疑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了相关单位的工作不足。那么记者在核实该问题时如果沟通不当反倒会在双方之间造成隔阂,问题解决的难度反倒大大增加。因此记者采访时首先要让相关单位明白听众向媒体反映问题的意图,无非是在寻找便捷的解难之路而非告哪个单位的状。相关单位弄明了个中缘由也就消除了误会,对记者的核实采访也能够予以正确理解,明白媒体是在帮助听众解决问题,而不会片面地认为媒体要曝谁的光。这样记者的采访也就会顺理成章,反之采访就会陷入僵局难有结果。
记者把握采访的“度”,还有一个方面是有关听众提出的问题,对此记者不能认为听众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需要认真分析梳理,分清其需求的合理性。听众所提的问题也不是百分之百合理,一旦遇到听众投诉理由不充分以及无理要求时,记者也会向听众说“不”,因为我们清楚节目绝不能助长一些人的错误思想和贪念。每当此时,记者在拒绝受理的同时还会进行“说教”,让其从心底认识到自己所求的不合理性,从而摒弃对相关单位的怨情。记者把握采访的“度”,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需要考虑社会反响。民生问题不是所有事都能公之于众,对于那些媒体不宜介入的问题,比如司法部门已受理的案件,在没有结果之前媒体不宜介入,那我们的记者会婉言谢绝。还有不宜在节目里公开报道的问题,我们会采取一对一解释的做法,向反映问题的听众说明白相关原由,而不会在节目里公开报道此事。
四、节目本身应把握的“度”
民生节目是百姓心目中最接“地气”的节目,它离不开老百姓油盐酱醋水电气热等生活琐事。这就需要节目本身也要把握一个“度”,作为一档媒体的民生节目,不能一味地就事论事、婆婆妈妈、喋喋不休,应该站在民生平台看更高层面。在听反映解难事的同时,还应不断地去影响和改变听众的小我意识,从而弘扬正能量,培养听众内心的大爱思想,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这些年来,我们的两档民生节目采取各种做法引领百姓充满大爱,比如我们在节目中赞扬好人好事,呼吁大家关切集体之事,倡导市民互帮互助等。实践证明,现如今两档节目中完全反映自身难事的越来越少,而反映公共事业、集体利益的则越来越多,30分钟的节目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