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优秀基层党员干部标准之我见
2018-01-15李楠
李楠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又该怎样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笔者认为,必须要调整心态和精神状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转变作风,加强道德建设,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努力做到“六个自”:
一是自觉立戒。心中有戒,万事无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心中有戒”。一个“戒”字,可谓一字千钧。它是党员干部律己、修身之道。在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也是人民赋予的。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心里有人民,必须坚定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手中之权也只能用来为党工作、为人民谋利。使用手中权力必须要有所“戒”,必须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定,自觉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职位越高,权力越大,但权利越大,责任也越大,权力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意味着要“戒”得更严、更深,对自己的约束要更紧。
真正领悟了“戒”的真谛并付诸行动,既能守住为民服务的基本准则、基本方法,又能给自己在人生路上系上“安全带”。就会对悖离党性和人民的事保持戒心,言有所禁,行有所止。就会在面对亲情、友情以及所谓的“面子”时,才能处理好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做到敬畏法纪、秉公办事。逐步形成心中有戒懂规矩,自觉守戒讲规矩的新常态。
二是自守底线。共产党员最不能逾越的就是底线,这底线是入党誓言,是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无私奉献的承诺,守住底线,就能抵御诱惑。时下,一些“出事”的党员干部,并不是没有底线,而是跨过了“底线”,偏离了法纪、道德。底线是不能随意跨越的,一但跨越就难以控制。有的党员干部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认为一次两次在自己的可控范围,结果“自信”使自己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无法回头。
很多“出事”的党员干部就是从吃顿饭、收点礼等“小意思”开始,结果贪念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难以停步收手,最终被查处。底线守不住,是底线意识不强,所以,我们要自觉敬畏底线。敬畏底线,就犹如在思想深处植入了一根‘琴弦”,无论怎样演奏必须保证不掉线。自觉敬畏底线,关键靠自身,加强党性锻炼,自我进行廉政教育,自觉培养道德意识,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让底线意识在脑中更加鲜明,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轻易逾越。
三是自弃虚名。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自弃虚名就是淡泊名利,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内心清净,内心清净才能心无旁骛干事业,保持奋发向上的状态。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更应该修一颗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以豁达的精神和超然的态度对待名利,用高尚的品德和境界约束自己的名利之心,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上。名利之心人皆有之,人都是有欲望的,但欲望有正常和过度之分。修养淡泊之心就是祛除过度之欲,掌控欲望而不为欲望所奴役。党员干部肩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任,更应严于律己,自觉遵纪守法,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名利面前,思想上保持一份清醒,行动上恪守一份理智,坦然面对个人进退得失,不计较、不攀比,真正经受住名利的考验。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遇事从群众角度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多为群众办实事,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动实实在在的发展,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为群众排忧、解困作为工作出发点,随时了解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排查了解掌握矛盾纠纷线索,凡是符合群众利益,有利于和谐稳定、为民解难的事都要竭力去做,以务实精神办好群众的事情,只有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才能得到群众的好评和拥护。
四是自重守信。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既是做人的底线和起码要求,更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修养。试想,一个没有诚信之人,做了坏事、错事人人唾骂,做了好事群众也未必领情。因此,只有讲诚信,才能和群众走到一块、说到一起,才能听到实话和真话。
现在我们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党”和“透明型政府”就是为了把党和政府的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公诸于众,让百姓了解并理解党和政府是如何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但如果党员干部自身的诚信度不高,势必引起群众的“信任危机”。党员干部只有从自身的诚信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与群众建立起“鱼水”联系,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才能正身明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是自觉担当。担当,简单地说,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它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但也有个别党员干部感到现在要求得太严了,管得太紧了,于是出现“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现象。从表象上看,这些干部是“平庸主义”“好好先生”,奉行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从根本上看,还是缺乏权为民所用的公仆情怀、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当前正值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前进道路上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担当、能够担当、敢于担当,直向矛盾和问题,主动接受挑战,大胆开拓创新,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改革事业的发展,才能在担当中成就中国梦。
六是自律创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党员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作为党员干部既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做事认真负责,又要开拓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做事缺乏创新,最多只能把一件事做对,而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创新是融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等要素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是一切工作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要在求真务实中开拓创新、在大胆探索中实现突破、在拓宽思路中推行举措、在把握规律中增强预见,做一个“务实型”、“创新型”的党员干部。
总之,六个“自”,个个都是一道坎,个个都是一张问卷。过得去,答得好,才能正确对待困难挫折、成败得失、进退升降,才能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