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课堂提问实效性之思考

2018-01-15张赫

神州·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提问实效性历史

张赫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教育部统一教材的出版,可以说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的细化和深化,如何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环节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一项新的课堂环节,笔者想结合自己的一些歷史教学实践,并以课堂案例的结合来粗浅的谈一谈实现历史课堂提问环节实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提问;实效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提问既是促成课堂教学目的达成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更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情绪,从而促进学生对冷冰冰的历史的感性认识。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进行梳理、归纳、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技能,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当今课堂要求教师转变主体者为引领者,注重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主体者,所以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过于强调教师灌输的方式在近些年来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于是某些教师矫枉过正,从一个“死胡同”过度到了另一个“独木桥”。具体到课堂提问环节上,就表现为随意提问,过度提问、僵化提问等等,从而使得课堂提问失去了本应有的效应。

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呢?我根据自己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研究和领会,认为课堂问题设计如果想有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提问的心态和语气

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以及培养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态和身份,学生和自己是在一条水平线上,不应抬高自己贬低学生,更不可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和目光去斥责或讥笑学生,对任何一名同学都应表示尊重和友好,这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以引导和启发为主。教师的提问神态要平易近人,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问题,参与课堂。另外,提问要针对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二、要注意提问的频率。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一定限制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要紧紧相扣,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课堂上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频率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重要性而定,要掌握一个适中的节奏。过多,学生疲于应付问题,无法总结自己的课堂的需求;过少,则缺乏必要的紧张感,学生容易游离课堂。

课堂提问,要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特别是启发性的提问,就像辛亥革命为什么是成功的又为什么说是失败的,问题提得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前进。如果问题提得不当,则容易混淆学生视听,甚至背离教学大纲初衷,误入歧途。

三、要注意提问的挑战性。

问题的设置不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必须教师依据课标和大纲,结合课本教学重难点,其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一般情况会有三个标准:首先,要有针对性,紧紧围绕课堂;其次,要有开放性,要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第三,要有概述性,充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种挑战性的标准就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在努力的基础上能够回答的出来的或是稍加点拨可以形成正确答案的难度,太简单的题目无法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太难的题目则会使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对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导火索,而资本主义本身的贪婪和侵略才是鸦片战争的内在原因”。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者地位。

四、要注意提问的纵向和横向的延伸。

课堂的提问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况和实际应用,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学活,要把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在课堂上我们的提问一定要注意切合实际并多加以“纵横联合”。古人云:“六经皆史”,而我们说:“生活皆史”,历史来自于现实,现实中孕育着历史。

如:在讲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失败原因、意义、影响、教训等内容,自己总结看看太平天国起义对于我们现实有什么教育意义或者可以借鉴的地方。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积极投入问题之中,比较、分析,各抒己见,从而得出了对起义的失败教训的全面认识。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及时发现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点,适时的点播学生的思维,引申学生的领悟力,使学生学有所获的同时学以致用,那样才能凸显历史课堂的理论精神和学以致用的有效结合的魅力。

五、问题提问的角度要明确。

在教学课堂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问题,可能答案是一个。学生经常分不清楚问题和答案,胡乱作答,结果搞的是听了一节课,记了一本书,答了一整篇,错误一大堆,效果很不理想。原因何在呢? 原因就在于提问的角度明确不明确。

课堂提问,就是“要把提问放在历史教学一节课时间上的‘黄金分割点上。”课堂提问一定要掌握好尺度拿捏的分量,不应唾手可得,但也不可望而生畏,而应该让学生在听讲读书的同时--积极思考用笔书写后获得正确的“果实”。只有这样,才能可以说我们的提问达到了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的必须,更是课堂的必要;但又只能言传意会,不可刻意模仿。所以各位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探索方法,才能提高自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充分挖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真正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问实效性历史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新历史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