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阐幽发微
2018-01-15何文
何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阅读不仅仅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在于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及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探求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及社会意义,提高对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阅读;语言分析;文意再现;探疑释疑
《易经˙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意思是:说明、显露、弘扬深奥、隐微的道理或事物。就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而言,就是老师将深奥而隐含的思想阐发和挖掘出来,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接受的过程。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会学生进行理解阅读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
初中语文课标中对阅读有着非常详尽的解读,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学会阅读,增强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阅读不仅仅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在于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及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探求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及社会意义,提高对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只有增强阅读能力才能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阅读必须借助文字作为载体,从而了解作者意图及文字所传达出的情感。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了解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过程,对于培养初中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对阅读的学习可以从语言分析、文意再现、探疑释疑三个方面进行。
一、语言文字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阅读之始也是从语言文字着手。字成词,词连句,句组成文章。要想读懂文章内容,必须从最基础的字的音形义入手。字词掌握不好,自然也就词不达意,造成作文时错别字乱用、混用,究其根底,还是因为没有仔细思考在何种的语境可以使用何种的词语。字典的使用习惯培养格外重要,必要时,老师需要如同说文解字中的注解一样,对学生进行字的详细释义,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中国汉字是形意结合,相信老师的注解也会为学生点燃理解词义的兴趣。除此之外,要教会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使用特定的词语。
近几年中考的阅读试题中,语言赏析是重要题型,这也反映出,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品味的重要性。就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言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相同的词语放在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再加上,反语等手法的运用,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句式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阅读时需要指导学生对文中语言使用进行辨析,提高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从语言文字入手,细致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八年级中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学生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也”字,但是,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前面并没有文字,为何作者一开始就使用关联词“也”,为什么要在文章一开头就说这句话,“也”字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会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到鲁迅先生青年时期爱国求学的拳拳之心,和对青年留学生在异国他乡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极端厌恶。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讨论之后,也就能够理解作者为何会离开东京前往仙台求学。从简单的一个“也”,就能使学生发现众多信息,感受到鲁迅的爱国之情,这就是借助语言为载体,深入到课文所设置的情感中。
课文的部分词句可以进行仔细斟酌,但是不可以以偏概全,阅读不能放弃全文而将某些段落研究到底,教师应该有所选择,不可有失偏颇。
二、文意再现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好的文章是因为文中蕴含作者美好的情感,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必须与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要与作者的内心联系起来,就需要调动学生所有的体验,将文字变成可知可感可闻可触的活生生的形象,对文意再现。
善于联想和想象。对文意的扩展想象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一些场景描写。可以采取朗读加上想象的方法,使作者笔下的情景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再现。例如七年级鲁迅先生的《社戏》月下行舟:“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在学生朗读之前,可以先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再让他们想想,这里面是从人的那些感官的角度进行描绘的,人的感觉又分为那些呢?学生就会说有视觉,听觉,嗅觉等等,再辅以想象如果是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出行心中的感觉,那么此时,相信在同学们眼前浮现的就是自己和伙伴们在月夜欢乐出行的场景了。这么快乐的场景又是由那些事物和感觉构成的呢?逆向分析,学生感受到了写作中情景交融的含义。学生在阅读中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得到的是跨越时空的美感。
三、探疑释疑
朱熹有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會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阅读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知识结构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调动他们一切可以运用的感官。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生疑、解疑、探疑再释疑的一个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学生不容易提出疑问的地方处设置疑问,都可以使学生进行疑问。学生在有疑问之后,可以组织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的课堂就会变得有活力。还可以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在学生进行解疑时,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过于干扰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被迫困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考当中的闪光点,将思维和语言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探疑释疑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并有更多的兴趣投入到阅读当中。
陆游有诗云:“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细心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打开学生思维,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帮助学生施展语文才华。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春城.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探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