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
2018-01-15董长海
董长海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照用药类型的不同分为甲组与乙组, 每组30例。甲组采用泮托拉唑治疗, 乙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出血量、停止出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甲组患者出血量、停止出血时间分别为(185.5±12.8)ml、(1.8±0.7)d, 乙组患者出血量、停止出血时间分别为(256.9±18.8)ml、(2.8±0.8)d, 甲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于乙组、停止出血时间明显短于乙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 与乙组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与乙组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别, 不过相对于奥美拉唑来说, 采用泮托拉唑治疗, 可以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出血量明显减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6.074
在内科临床急症当中, 消化性溃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症类型, 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风湿病等疾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阿司匹林及非甾体消炎药为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患者较为常见的治疗药物, 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于这种病症治疗的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止血, 对胃酸分泌加以有效抑制, 加快患者溃疡愈合的速度。在临床上, 以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的首选药物, 两者均为质子泵抑制剂, 可以对胃酸分泌进行有效抑制。本文探讨分析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按照用药类型的不同分为甲组与乙组, 每组30例。甲组患者中,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4~59岁, 平均年龄(43.1±5.3)岁,
胃溃疡19例, 十二指肠溃疡11例, 溃疡直径0.4~1.7 cm;乙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24~60岁, 平均年龄(43.3±
5.6)岁, 胃溃疡18例, 十二指肠溃疡12例, 溃疡直径0.3~1.7 cm。
经过临床诊断,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 以呕血、头晕、便血、血压下降、乏力、腹部灼痛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溃疡类型、溃疡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甲组采用泮托拉唑治疗, 乙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均要进行常规治疗, 包括绝对卧床休息, 为其提供优质的营养支持, 治疗期间禁止饮食, 此外给予补液以及心电监护等。具体用药方法如下:①甲组患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疗, 将剂量为40 mg泮托拉唑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2次/d[1]。②乙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 将剂量为40 mg奥美拉唑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2次/d。两组患者均给予3~5 d的持续性治疗[2]。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的过程中, 对两组患者停止出血时间以及出血量加以详细记录, 并将数据整理归纳进行组间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疗效判定标准[3]:临床症状经治疗消失, 溃疡和体征以及瘢痕三者均消失, 为显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经治疗明显改善, 经胃镜检查溃疡缩小面积>50%, 为有效;以上指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有病情加重,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出血量、停止出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患者出血量、停止出血時间分别为(185.5±12.8)ml、
(1.8±0.7)d, 乙组患者出血量、停止出血时间分别为(256.9±
18.8)ml、(2.8±0.8)d, 甲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于乙组、停止出血时间明显短于乙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头痛1例, 腹泻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乙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腹痛2例, 便秘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甲组显效22例(73.33%), 有效7例(23.33%), 无效1例(3.33%), 治疗总有效29例, 总有效率为96.67%;乙组显效23例(76.67%), 有效5例(16.67%), 无效2例(6.67%), 治疗总有效28例, 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消化性溃疡来说, 出血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对于严重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来说,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发生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几率较高,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4-6]。以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的首选药物, 两者均为质子泵抑制剂, 可以对胃酸分泌进行有效抑制, 可以对胃壁细胞泌酸小管 H+-K+-ATP酶的活性进行有效抑制, 是对胃酸分泌进行阻断的最后关键步骤, 通过它们的药性机制, 在胃腔中, 壁细胞中H+不能进行转运, 最高对胃酸形成进行有效抑制, 使胃内的pH值得以有效提高, 降低胃蛋白酶活性, 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早的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 使血凝块处于稳定状态, 此外, 可以加快患者溃疡面修复速度, 促进血痂的形成, 具有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等诸多优点, 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首选药物, 也是最强的抑酸药, 被广泛应用于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过程中[7-10]。endprint
本研究将本院两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甲组患者出血量、停止出血时间分别为(185.5±12.8)ml、(1.8±0.7)d, 乙组患者出血量、停止出血时间分别为(256.9±18.8)ml、(2.8±0.8)d, 甲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于乙组、停止出血时间明显短于乙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 与乙组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与乙组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别, 不过相对于奥美拉唑来说, 采用泮托拉唑治疗, 可以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出血量明显减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兴丰, 陈亚萍.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1):124-126.
[2] 刘占京. 奥美拉唑针持续给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8):109-110.
[3] 黄绍精. 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12):52-53.
[4] 夏文江, 陈桂英, 石维维. 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疗效对比. 中国药师, 2014(12):2100-2101.
[5] 何旭, 孙雪飞.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3):2970-2971.
[6] 白凌英. 泮托拉唑與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 医学信息, 2015(1):224.
[7] 王静, 黄力生.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11):464.
[8] 陈秀容.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对比. 药品评价, 2016(b12):51.
[9] 张洪明. 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医药前沿, 2014(29):102-103.
[10] 邓舒妮. 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疗效比较. 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24):57-59.
[收稿日期:2017-08-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