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和肽素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2018-01-15郭永军杨祥邓素贞陈洁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6期

郭永军 杨祥 邓素贞 陈洁文

【摘要】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术处理心脏骤停患者中不同時间点和肽素的水平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 90例行心肺复苏术的心脏骤停患者, 根据恢复自主循环成功与否进行分组, 将恢复自主循环成功患者作为自主循环恢复组, 将恢复自主循环失败患者作为自主循环未恢复组, 各45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两组心肺复苏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和肽素水平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自主循环恢复组患者心肺复苏5 min、心肺复苏15 min、恢复自主循环成功或者失败和肽素水平均高于自主循环未恢复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4.2088、13.2518、21.4013, P<0.05)。同时, 自主循环恢复组和自主循环未恢复组和肽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自主循环恢复组患者心肺复苏15 min和肽素升高值为(4.89±0.35)poml/L、恢复自主循环成功或者失败和肽素升高值为(9.12±0.42)poml/L, 均高于自主循环未恢复组的(1.29±0.21)、(2.35±0.37)poml/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行心肺复苏术的心脏骤停患者中检查和肽素水平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抢救成功的可能性, 指导是否需要延时复苏, 提升救治成功率, 值得借鉴。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和肽素;水平变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6.049

心脏骤停是急诊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经常遇到的状况, 通过心肺复苏技术使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是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共同愿望。为达成此目的, 近年来研究的重心转移至如何通过延长复苏时间来提升患者存活率上, 虽然通过延长复苏时间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有所提高, 但往往无法改变患者随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最后死亡的事实, 而且肋骨骨折、肺挫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上升;另外目前大部分辅助检查项目都是在恢复自主循环之后对预后与病情进行评估, 如何能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通过生物学检测及早发现患者复苏成功的可能性, 为复苏时间及复苏意义的判定提供参考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发现, 和肽素与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创伤等多种急危重症密切相关, 是心血管疾病短期死亡的有效独立预测因素, 是全新的生物标志物[1, 2], 且具有检测方法简便, 检测所需标本量少、稳定性高等优点。本次研究通过对90例行心肺复苏术的心脏骤停患者和肽素水平的动态检测, 发现其水平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的判断有参考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4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行心肺复苏术的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标准:剔除因多种因素不能采集血液标本的患者。根据恢复自主循环成功与否进行分组, 将恢复自主循环成功患者作为自主循环恢复组, 将恢复自主循环失败患者作为自主循环未恢复组, 各45例。自主循环未恢复组患者中女20例, 男25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30岁, 平均年龄(50.23±7.26)岁。自主循环恢复组患者中女21例, 男24例, 年龄最大74岁, 最小31岁, 平均年龄(54.23±6.65)岁。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排除肺源性心脏病、血液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既往心肌梗死等)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其中女21例, 男24例, 年龄最大73岁, 最小32岁, 平均年龄(53.46±7.05)岁。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依据《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判断所有心脏骤停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标准、心肺复苏标准、恢复自主循环标准以及终止复苏标准, 对于15 min内成功心肺复苏抢救之后成功恢复自主循环患者, 采集成功恢复自主循环以及抢救15 min时的静脉血;对于15 min以上成功心肺复苏抢救之后未成功或者成功恢复自主循环患者, 采集成功或者未成功恢复自主循环、抢救5 min、抢救15 min时的静脉血, 将采集的静脉血置于EDTA-K2管中, 室温下3000 r/min离心15 min, 取血浆保存于-70℃环境下等待检测。标本应用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和肽素检测试剂盒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法进行测定。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和肽素的水平以及和肽素水平变化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采集标准数量及对照组和肽素水平 采集到心肺复苏 5 min时血液标本90份, 15 min时血液标本85份(有5例患者在15 min内成功复苏), 心肺复苏成功或失败标本90份。健康体检人员血液标本45份。健康对照组和肽素水平为(10.01±2.46) poml/L。

2. 2 两组患者和肽素水平对比 自主循环恢复组患者心肺复苏5 min、心肺复苏15 min、恢复自主循环成功或者失败和肽素水平均高于自主循环未恢复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4.2088、13.2518、21.4013, P<0.05)。同时, 自主循环恢复组和自主循环未恢复组和肽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3 两组患者和肽素升高值对比 自主循环恢复组患者心肺复苏15 min和肽素升高值为(4.89±0.35)poml/L、恢复自主循环成功或者失败和肽素升高值为(9.12±0.42)poml/L, 均高于自主循环未恢复组的(1.29±0.21)、(2.35±0.37)poml/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endprint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急診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复苏过程中即使能够有效及时的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 通过人工的方法短时间内恢复患者心脏泵功能, 但是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生存率仍然比较低[3]。和肽素是抗利尿激素(AVP)前体羧基末端的一段多肽, 与AVP等分子释放到血液中, 在血液中长期保持稳定, 经肾脏排泄, 在体内几乎不降解;通过与钙连蛋白/钙网织蛋白系统相互作用, 促使错误折叠单体进行重新折叠, 进而保障了AVP生物学效应的稳定及对其前体的校正作用[4]。目前研究表明, 和肽素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程度存在极大关系[5-7]。

作者本次研究显示, 自主循环恢复组患者心肺复苏5 min、心肺复苏15 min、恢复自主循环成功或者失败和肽素水平均高于自主循环未恢复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4.2088、13.2518、21.4013, P<0.05)。同时, 自主循环恢复组和自主循环未恢复组和肽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自主循环恢复组患者心肺复苏15 min和肽素升高值为(4.89±0.35)poml/L、恢复自主循环成功或者失败和肽素升高值为(9.12±0.42)poml/L, 均高于自主循环未恢复组的(1.29±0.21)、(2.35±0.37)poml/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分析可发现和肽素水平对患者病情严重情度及心肺复苏成功与否有预测作用。既往研究表明患者受到的打击越严重, 病变越厉害, 和肽素水平越高[8]。但本研究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组和肽素水平比自主循环未恢复组高, 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心脏骤停后循环停止, 已生成的AVP无法释放入血[9, 10], 心肺复苏成功后,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使AVP释放入血。②自主循环未恢复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缺血严重, AVP形成少且人工循环脑灌注少, 致释放入血和肽素较低。

综上所述, 心脏骤停后前期和肽素升高是心肺复苏预后良好的关键因素, 但如果复苏之后和肽素持续升高则提示预后不良, 因此对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过程中检测和肽素水平变化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项公强, 夏晓乐, 张万里, 等. 心肺复苏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的临床意义.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10):19-22.

[2] Potocki M, Breidthardt T, Mueller A, et al. Copeptin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yspnea. Critical Care, 2010, 14(6):R213.

[3] 曹炳华, 覃冬华, 莫建义, 等.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和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3(6):1052-1054.

[4] 何景招, 李少洪, 姚一鸣.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变化及意义.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0(3):175-177.

[5] 雷间红, 成伶俐, 邓素贞, 等.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25):158-160.

[6] 徐静, 董亮. 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28):40-42.

[7] 井军虎, 李立宇, 李建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和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山东医药, 2014(37):19-20.

[8] 祝建勇.和肽素在急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2012, 5(1):53-55.

[9] 朱琛颖, 蔡英, 张代富. 和肽素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2(1):7-10.

[10] 滕丽莉, 邵莉, 张华. 和肽素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09, 30(4):153-156.

[收稿日期:2017-1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