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2018-01-15门慧春
门慧春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科室部门,所收治的患者因各种创伤、意外事故及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损伤,病种多、病情危重、变化快,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1]。风险管理在十九世纪由法国学者提出,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发展为一门学科。因医疗行业具备的高风险性,风险管理逐渐应用于医院管理中,尤其是在急诊科护理中运用,可减少护理差错发生,提高患者治疗与护理的安全性及效果。笔者现以120例急诊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护理工作中运用风险管理,对其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对研究知情签署了同意书;且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18~72岁,平均(43.85±7.28)岁;观察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20~70岁,平均(44.04±8.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由护士认真贯穿护理制度及常规护理事项,密切注意患者体征、症状变化,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行基础性处理及营养支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1.2.2 观察组
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风险管理。
1.2.2.1 风险识别。由医护人员调查近些年来急诊护理期间出现投诉、纠纷等事件,掌握护理风险事件出现事件,一般护理高风险事件:吸痰护理、吸氧护理、压疮护理、感染护理、输液护理等,时刻注意高风险护理事件,并采取针对性风险管理。
1.2.2.2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院领导根据急诊科科室特点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激励奖惩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1.2.2.3 加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组织急诊护士风险管理制度的学习,时刻监督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尤其是夜间、双休日及节假日薄弱时间,也是急诊患者高峰时间;强化护士应急预案的培训,准确操作急救设备及使用急救药品,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措施,不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准确、及时、记录护理文书,病历留档,每月定期审查病历。
1.2.2.4 重视沟通。急诊患者病情复杂、进展快,急诊科护士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时刻注意患者及家属的表情及行为,讲解护理及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及必要性,规范沟通语言,避免出现护患纠纷。
1.3 观察指标
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调查两组患者护理缺陷发生情况;对急诊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护理文书书写、护患沟通、基础护理、应急预案操作等内容,共计百分制,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缺陷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1.67%(1/60),对照组护理缺陷发生率15.0%(9/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5,P=0.021)。
2.2 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93.27±3.85)分,对照组护理质量(84.59±4.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31,P=0.000)。
3 讨 论
医疗行业具高风险性,临床风险管理的应用,旨在降低医疗事故差错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工作。急诊科建立风险管理时,通过识别、评价及处理护理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避免护理纠纷发生、经济损失及形象受损[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的15.0%,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应用,可减少护理缺陷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应用效果较高。
急诊科护理期间运用风险管理:(1)可使护士与患者之间透明化,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护理模式转变为“理解配合型”模式,使患者与家属能充分理解各项操作,避免出现护患纠纷;(2)由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开展讨论大会,制定风险处理方案,定期检查风险管理落实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及时修改,加强风险管理效果;(3)实施的每个环节,重视双向交流,不仅包括护患间沟通,也应与其他科室的交流,耐心听取患者及家属的诉说及投诉,将部分合理反映置于风险管理中,将被动预防风险转为主动化解风险,进而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及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运用风险管理,能提高护理管理安全性,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强化护理质量,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