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8-01-15左娟,陈静
左 娟,陈 静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贵州 遵义 563000)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加上在治疗的过程中还会有众多因素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这无疑给心血管内科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无形中增加了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如下:
一是护理人员自身的因素。护理人员自身的临床经验与专业知识上的欠缺是影响护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血管疾病的特性决定了护理人员需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部分刚毕业的护理人员工作经验欠缺,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工作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疏忽大意、警觉性低以及用药和操作不规范等,导致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安全带来威胁。另外,部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安全因素。部分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积极甚至是拖拉敷衍,只会机械完成医嘱上的要求,对于患者关心不够,容易导致突发情况的产生,影响到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是医院管理上的因素。医院管理制度上的缺失也是带来隐患的重要原因,由于医院疏于制度建设,导致护理管理规章制度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修正,失去了正确的指导和行为规范后护理工作流程不合理。另外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落实不到位,使其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职业素养得不到加强。
三是患者自身的因素。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是医院单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有患者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因此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是影响到心血管内科护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更加明显。如果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焦虑、情绪波动大,不遵照医嘱服药,不配合治疗很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威胁到自身的安全。
2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针对性管理的措施探讨
针对性管理最早源于金融领域,是一种防范风险的有效管理方法。心血管内科护理相比于普通的护理工作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因此它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应用针对性管理措施,预测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风险,找带来风险的因素,从而将护理中的风险降至最低。
2.1 规范管理制度,杜绝管理风险
一套完整、规范的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制度可以为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保驾护航,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首先,构建管理小组确保责任的落实。针对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的现状,有必要通过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对于每个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通过建立管理小组进行监督和指导,保障相关的责任落实到位。
其次,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考核是评判相关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效果及责任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考核机制,构建合理的评分机制对于每个护理人员进行评分,通过分数来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考核的过程可以交由管理小组的负责人员来具体执行。
再次,建立奖惩机制。进行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奖励先进,惩处失职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通过惩罚机制来鞭策员工。给护理人员树立起正面的典范和反面的教材,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在护理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最后,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提出了系统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工作要求。以心血管内科的特点为依据,建立起全面覆盖突发抢救、安全管理以及风险责任制度,使护理工作朝着明确化和具体化的方向迈进。
2.2 完善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
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是影响护理工作的重要因素,素养的提升除了要依靠工作中进行经验的积累以外,还要有科学的培训提供支持。培训的内容应该涵盖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护理人员从是护理工作的根本,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护理人员掌握有关心血管的相关知识,熟练相关的护理技能,使其具备在具体工作中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护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二是进行服务意识和技能的培训。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只有具备以患者为本,为患者服务的服务意识,掌握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服务技巧,护理工作才能收获更好的成效。因此,必须将服务的知识纳入到培训的内容当中。
2.3 进行风险分析,加强预防措施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发现风险性因素后要及时上报,以防微杜渐。定期排查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对医疗设施、护理管理等进行排查,并形成规范排查报告上报给相关的负责人,以确保不会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另外,还应该定期组织护理危险因素讨论会,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相应的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