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2018-01-15刘建飞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和平

_刘建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世界使命”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积极作为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对于中国如何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则需要理性研判、辩证施策。

一、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有两个重要关键词,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在当今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命运已经息息相关,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联。中国的外部环境高度依赖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实现中国与世界双赢的目标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作为。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没有卓有成效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难成功构建;反之,如果没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积极作为,那么就不是成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正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代性、先进性的主要体现。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从根本上说就是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然而,当今世界还是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世界,维护国家利益依然是各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脱离这个现实。因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统筹好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世界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既要尽力而行,也要量力而为。在国际事务中,绝对的利他主义是行不通的,也是有害的,特别是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端民族主义仍然盛行的当今世界,必须防范一些国家和政治势力蓄意侵害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中国的贡献主要应当体现在倡导先进理念、弘扬共同价值、发挥表率作用、搭建合作平台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许多符合时代潮流的理念,比如合作共赢、相互尊重、正确义利观、共同安全观、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响应,联合国已经多次将这一理念写入有关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没有固定组织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共同体,共同价值的构建至关重要,没有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难以被充分认知,共同责任也难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联合国总部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表明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其灵魂。

二、继续在和平发展上作出表率

世界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中国在和平发展上已经作出了表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仍然要坚持和平发展,并将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起来。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向世界的一种宣示。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向世界申明,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中国吞下损害自己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以和平发展为指针,中国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全球伙伴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大国关系和同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要摈弃历史上的大国外交模式,走出一条同世界各国都友好相处、不冲突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大国外交之路,特别是要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在大国关系中,最具挑战性的是中美关系。面对中美关系由普通大国同超级大国的关系转变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特别是近年来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在美国兴风作浪,使得双边关系走向冲突对抗,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和“冷战陷阱”的风险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特朗普总统时强调,“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从而为中美关系标定了方向与路径。特朗普政府上台一年来,中美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稳定。

中国要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在发展上,中国同周边各国的互利合作持续深化,合作共赢局面越来越明显。在安全上,中国妥善处理领土海洋权益争端及热点问题,不让这些争端和问题干扰大局。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同相关国家共同努力使热度降温,并努力排除域外国家干预的负面影响。在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事件中,中国释放了极大的诚意,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取得了让各方都满意的结果。朝核问题虽然一直处于僵局,并且因美朝矛盾激化而更显不确定性,但是中国一直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则,扮演东北亚局势稳定器的角色。此外,中国还适时推进一些双边关系的发展。中韩关系因“萨德”问题一度恶化。中国抓住韩国文在寅新政府调整对外政策的契机,推动实现文在寅总统访华,使双边关系重回正轨。中日关系在安倍政权上台以来一直较冷,但是在安倍政权表现出改善对华关系的意愿后,中方作出积极回应,为双边关系再正常化创造条件。

三、将“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成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重大拓展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十八大以来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这两项重要倡议,而“一带一路”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几乎覆盖世界所有地区,所以由相关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的成功自然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大会于2016年11月首次在决议中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决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途径就是国际合作,并且是共赢式的合作,而“一带一路”就是一种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7日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指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就是中国设计的促进共赢式国际合作的平台或机制。

在合作共赢理念引导下,“一带一路”已经展现出其鲜明特点。首先是开放性。已有国际合作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是面向所有国家,而“一带一路”可以说是向全球开放的。其次是平等性。有些西方学者将“一带一路”比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非常不恰当。马歇尔计划不仅具有封闭性,只针对西欧国家,而且是美国单向实施的援助,不是平等的经济合作。而“一带一路”是相关各方在自愿基础上的平等合作,不是某一国单向的援助。中国虽然是提出者和倡导者,但是中国主张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居高临下式的强加。中国作为“丝路命运共同体”中经济实力相对强的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投资可能会多一些,但完全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或胁迫。最后是互惠性。西方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有许多经济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发展中国家也有所获,但是相比之下,双方获益是不均衡的。而中国同相关所有国家的经济合作一定是互惠的,而且还是均衡的,否则合作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和平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大国气象
博弈·和平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期盼和平
外交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