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
2018-01-15辛向阳
_辛向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科学判断,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站在全球发展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着鲜明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遵循人类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时代
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这个大时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这就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这个大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这个大时代的重要部分,我们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辉煌的未来。这个大的历史时代注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大有能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发挥巨大生机活力的时代。2013年1月5日,在新进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例如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第一条鲜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在坚持国体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考察和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在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经历“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他把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并认为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邓小平则明确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半程中的一个伟大时代,这个时代要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党的十三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更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完成这些艰巨的历史任务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肩负的使命: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社会主义不断赢得比较优势、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各种各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1989年,布热津斯基出版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开篇便说:“这是一本论述共产主义的最后危机的书。书中描述和分析了共产主义制度及其信条逐渐衰败的过程和日益加深的困境。书中断言,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的实践与信条将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一论断,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明确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其不断发展的成就和制度优势在终结“历史终结论”和“共产主义失败论”的同时,证明了邓小平的远见卓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是依附别国的盲路,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是创造人间奇迹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善于谋划未来、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化解风险的先进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能够把中国人民意愿不断变成现实的现代化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991年苏联解体后出现了一极世界的格局。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军事优势,以推进“民主化”为名,把很多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经济政治体系中,不仅造成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战乱不断,而且造成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局面。我们发展的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真正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这种开放型经济是为各国造福的经济,它一方面为一些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经济积累,另一方面提供制度借鉴。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1月10日在越南岘港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发表了题为《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 谋求亚太更大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未来15年,中国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发展将更加全面。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2万亿美元。我们进口的24万亿美元的商品很多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会为很多国家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红利。我们对外投资的2万亿美元有很多是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这会为这些国家培育出现代化的种子,为这些国家打下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因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使很多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加快速地实现自主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更加能动创造历史、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要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有更好的养老服务。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对养老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但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为此,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时代,是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业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通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十九大报告提出,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是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还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时代
一个伟大的时代一定是有伟大信仰的时代。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路德学说在德国和欧洲北部地区迅速传播,各地都建立起了追随宗教改革主张的新教教区,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历史的主题就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这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提出的论断。他说:“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也不管这不信仰是什么形式),都只能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弱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我们不赞成他的结论,但他对信仰重要性的认识无疑有其正确的地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进行伟大斗争的时代,赢得伟大斗争需要伟大信仰。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坚定的信仰。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既包括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仰,又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信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建设伟大工程的时代,建设伟大工程需要伟大信仰。新时代要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在全党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为什么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而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