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古开新 自出机杼
——包俊宜的书法状态

2018-01-15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书坛格调笔法

吴 鹏

近些年来,包俊宜先生的书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乃其作品所透出的非凡气度,不仅在于临池工夫之精妙,尤有自家面目的呈现。

艺术创新之难,难于通变。“变”之前提,先在于“通”。今人作书,未能通而求变者,甚矣!“通”不是广临诸家名帖即得,更需由此潜沉内化。虞世南云:“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纵有终日临池工夫,如赵壹所描述的“十日一笔,月数丸墨”,然若无心领神会,至多为一“书匠”,遑论“书家”之名!

纵观几年来包先生的书作,其有“变”,也有“不变”。“变”者,是其涉猎更广、借鉴更博、取法更深,“不变”者,是植根艺术传统的根柢,与古为徒,不改其志。这其中尤以秦汉碑版营养的汲取为典型。对比当下书坛热潮,其所变者,则见诡谲无常,让人无所适从。包先生身在书坛前沿,感受到当代书法的盛势,当然也看到一些积习与流弊。

▲ 《厚德载物》 包俊宜 书

当代书坛的发展,另一个很大的流弊是对获奖作品的跟风,如前些年米芾格调的流行,近几年二王书风的复归,甚至为追求展厅效应而进行的拼贴、染色、杂体、钤盖,等等方面,从形式到内容,从纸笔到印章,似乎都在暗示着书法发展的旺盛状态,然而,我们看到的书法却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了。不可否认,回归传统,以古为徒,扎实功底,这是书法的根本门径,然而,一旦有人出新获奖,则其身后即景从尾随,亦步亦趋,以至千人一面,所谓标榜个性,却只见别人,未有自己,世人多所模仿,个性反成为共性。

这是一个关于书法取法的问题,其实也老生常谈但又永不过时的话题。今日书法普及之广,前代难以想像。由于现代科技如印刷术、数码技术以及网络等方面的便捷,已经超越了古人见一法帖如为平生大慰的狂喜心态,实乃平淡无奇之常事而已。然今学书之人,动辄大言学古,自诩遍临诸家,广拜名师,实则以获奖为门径,而多以展赛评委或时下红人为师,以叩求成绩的肯定,乃至获取身份的认同,适时应景,投其所好,本无己意,何来风格。而其功利之欲,稻粱之谋,亦前所未有。明人项穆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今人之作,可否为法,尚待时间的检验,明鉴者亦当不少。唯因此故,实实在在的法古,正是学书之正途,而借古开新,自成一家,方可彰显艺术精神。

包俊宜先生初探书学的时代,并不是一个以比赛为标准的时代。其时,贵州名宿陈恒安先生治六经故训,兼擅文史音律。因以小学之故,先生精擅大篆,凡三代吉金鼎彝、秦汉铭石简牍,多有用心,直至晚年,仍临池不辍。其承续近代文脉,也引领黔地学风,案牍之余,常以书自乐。其人其学,为世所重。老先生一生淡泊,包先生少入其室,得其亲炙,不亦幸哉!其书法根柢,也由于与陈恒老先生的因缘,着力于上古篆隶之书,进而旁涉历朝诸家各体。故其虽以大篆名世,却并未停留在传统创作意识中过分强调点画的精致和笔法的纯熟上面,他不纯以篆法写篆书,而是熔汇汉隶、魏碑的意味,既有金文姿态的秀雅神韵,又有隶魏笔法的古拙趣味,其势开合自如,其境变幻莫测。

包先生的书法并无时人做作的痕迹,它给人的视觉冲击,并不是如上述展厅效应似的装饰效果,而是笔法经营和体势构想的结果使然。其点画之间,放纵笔毫之时,也不忘细心收拾,故其章法有时虽散,神却未乱,而笔力之精,已经不斤斤于篆籀笔法之谨严有度,在融合的格调后,所呈现的状态已非仅显大篆的端肃整饬,故其笔法已不拘泥于中锋,而更多地蕴涵汉隶魏碑的形式与格调,在视觉冲击力的表现上,别开生面。其书法正如一壶醇酒,须得细细品味,其内涵深厚,非可一览而无馀。

作为当代书法创作一位引领者,同时也是贵州书坛的重要领军人物,包先生不仅对贵州书法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奖掖扶持、整体推进,不仅把贵州书法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贵州书法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书坛格调笔法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格调时刻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左传》笔法
出租屋捣鼓计划低成本拗出新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