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18-01-14赵盼盼
赵盼盼
【摘要】基于新课改的倡导,现代高中化学更加偏重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其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同时结合学生实践活动,致力创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进而打造出“研究、探索、钻研”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高中教育 化学教学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168-01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面对教学模式日趋多元化的转变,其教学思想也应做出积极改变,通过教学情境的积极创设,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有效提升。具体可通过有趣实验的设计,利用演示将“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诱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同时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对学习目标的树立更加坚定。例如在对C2H4性质的相关内容讲解时,教师可借助C2H4溴水褪色的“神奇现象”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思考,将自身观点积极表达后并与周边同学展开讨论,以此为探究式教学落实好初衷。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学生思考空间的拓展,鼓励他们在自家水壶除垢中仔细观察所运用到的化学知识,搞清其中的化学原理;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教师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促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并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以此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先学后教,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为其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所在,故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任务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废除知识的单向传递模式,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利用“先学后教”对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形成引导,同时在此基础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启发,展开交流和讨论于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以此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所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类学习方式在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与参与机会的同时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摒弃掉传统机械式灌输教学方式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如此可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进而体现出学生间的差异性及其学习的创造性和个性,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与问题意识的加强因知识双向互动的实现而更加效率。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先由教师制定出自主学习的提纲,以此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的依据,以防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入无序与盲目状态。随着自主学习的不断推进,便可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促使其对教材的研读充分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展开,同时标记出学习过程中所遇难点与存在问题之处,如此便能使其在上课听讲时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可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对学习重点与难点实施不断调整,使教学知识点更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对CO2性质教学中,可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同时以生活现象(如钟乳石自然现象、温室效应与地窖死亡等)为联系使其对CO2性质进行主动思考。但是这只仅仅局限于较浅层次,还有诸多问题需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将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具有针对性的通过相关实验进行探索,同时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与启发下对教学知识实施归纳和总结,从而使其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3.合作教学,强化学生探究能力
作为我国新课标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应融入现代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的组合来培养其合作精神,同时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通过实验信息资料的共同搜集,促使实验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例如在实验室制备Fe(OH)2时,教师可对学生合作交流实施引导,对实验现象共同观察,以此确定实验过程的难点与关键点,具体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设计两套方案:①使用滴管把经过煮沸并完全冷却的蒸馏水配比NaOH溶液吸取后添加到放入铁屑、稀硫酸的Fe(OH)2溶液中,随后再挤出;②将NaOH溶液、铁屑以及稀硫酸等试剂进行密封制备,对两个试管分别加入NaOH溶液、铁屑以及稀硫酸,随后打开试管之间的止水夹,同时塞进木塞,经过反应之后将止水夹关闭,合作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实验方案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也进一步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任务的实施,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坚定。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的密切交流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而对教学需求实现了更好的迎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惠娟.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J].高考,2017(15):54.
[2]颜士刚.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