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回归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探讨

2018-01-14孙峰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1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学科素养新课标

孙峰

【摘要】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全面的知识贮备、“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正确的学生观。文章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初步对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回归学科素养的创新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中学化学  新课标  学科素养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164-0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最终更要让学生“会学”。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解题的思维方法,从优化解题的思路着手,强调素质化教育下化学实验课程的动手性和操作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空间,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化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升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一、在化学理论知识中以分层教学引领学生回归学科素养

有研究指出,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一刀切”的现象极为普遍,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进而出现优秀生“吃不饱”,一般生“吃不消”,而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针对上述中所提及的状况,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实行,必须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予以确定,进而最大限度的展现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与强化功能,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制取氧气”一节进行讲解时,对甲、乙、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对甲层次的学生设定较高的目标,即对选择发生装置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初步构建“论述分析、设计实验、开展实验”的教学思路;对于乙层次的学生,制定提升层的教学目标,即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基本原理,了解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参与与否等等;对于丙层次的学生,制定较为基础的教学目标,即认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学的分解反应,并且区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之间的不同。基于以上分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即可做到头脑清晰,解答明了。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固然重要,因为它是学生通往更高级学府的“引玉之砖”,然而如果我们的化学教师能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应试教育的突破点,摒弃既往的死记硬背,流水线式的题海战术,即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一举两得。

二、以化学实验引领实践教学回归学科素养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化学实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的过程检验化学理论知识,从而解答化学疑难问题,并举一反三地对中化学的疑难问题领悟透彻。譬如在对于“乙醛为何能使溴水褪色?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和变化?”通常这样的问题会让很多学生感觉到棘手。在化学实际实验操作课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对乙醛使溴水褪色化学反应实质的进一步理解,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对比实验:

实验1:将1ml乙醛化学试剂加入到1ml的溴的CCl4溶液中,此时溶液会产生分层现象,下层物质显示无明显现象的橙黄色。此实验证明了乙醛与溴水不能产生加成反应。

实验2:将1ml乙醛化学试剂加入1ml的溴水中,先振荡试管然后静置于桌面,此时会发现溴水褪色。该实验证明了乙醛与溴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在以上的对比实验中,在溴的CCl4溶液里溴仅作为溶质溶解于CCl4溶剂中,溶质与溶剂间无化学反应发生;而溴水中的溶质溴除了溶解与溶剂水之外还发生了化学反应①: Br2+H2O=HBr+HBrO;生成的HBrO与乙醛发生了氧化反应: CH3CHO+HBrO=CH3COOH+HBr 使反应①中 HBrO 浓度降低,最终溴水褪色。通过以上所列乙醛与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较圆满地向学生解释了乙醛使溴水褪色的本质是氧化反应而不是加成。

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

化学思维的拓展对于中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的意义比较深远,例如在化学课程中关于“氮族元素”的一章是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到这一章节内容时,往往会产生疑问: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为什么氮气却反而比白磷活泼性弱? N 比 P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为什么氮气却反而比白磷活泼性弱?针对这一类疑问,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磷元素强。而物质的活泼性与其分子内的化学键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氮分子内存在的是 N≡N 三键,而白磷分子内存在的是 P-P 单键,氮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很大,不易断裂,故 N2 稳定;白磷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较小,易断裂,故白磷分子较活泼。

如此一来,在倡导学生的积极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踊跃表达个人的见解,笔者再根据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逐一进行讲解,为学生释疑解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化学的课程学习中往往均能能做到思维活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化学课程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翔.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的难点与对策[J].学周刊.2014.11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学科素养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基于微课的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在新闻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