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途径探寻
2018-01-14杜莹
杜莹
【摘要】盲校学生具有先天生理缺陷,决定了其心理特征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以盲校小学语文为例,探讨其教学模式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盲校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51-02
盲校学生均为具有视力残疾的学生,普遍都是等待教师来讲解课文,直接影响了语文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策略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以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既提高其知识水平,提高其语文素养,也可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一、盲校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阻碍
(一)主体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在当前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遵循新课程改革而逐步推进主体课堂教学,但是盲童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差和自主性不高的特点,因此无法获得预期效果。即便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互动交流的有效性却比较低,多数情况下依舊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
(二)学生的心理缺陷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盲校学生具有视力缺陷,因此其普遍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限于知识学习与内容解读,还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的情感表达。只是盲校学生多数缺乏表达自身想法的积极主动性,即便在教师要求下进行朗读,也难以真正体验语文情感。
(三)学生因视力障碍的认识能力低
盲生都具有视力障碍,通常很难对客观世界进行完整的认识。因此,盲生在学习语文时,由于自身的视力障碍和对外在世界感性经验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在认识能力低的情况下,影响自身对文本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二、盲校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实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新课标下,依旧要坚持做好学生主体课堂教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优化相关教学模式。因此,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兴趣,以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而盲童具有视力缺陷,要求教师需通过声音与语言来刺激学生的听觉,促使其积极地去想象和感受文本内容。比如在《雨点儿》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来播放不同雨点的声音,如雨点落在空地上、花朵上、小草上的声音,让学生在脑海里勾勒“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场景图,激起学生对雨点的好奇心和兴趣,营造好氛围,利于导入新课。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要去没花没草的地方,后来有花有草的地方,生机更盛,没花没草的地方迎来了有花有草的生机。在这样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盲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其中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语文情感,疏导学生自卑的心理,让语文主体课堂成为温润学生心田的“雨点儿”,激发其对未来的希望,从而寻找生活的亮点,激发其对知识的渴望,从而提高其积极自主性,达到优化主体课堂的目的。
(二)实现情感体验教学模式的优化
要提高盲生的学习效果,并且丰富其情感,塑造其完美健康的人格,就需要优化情感体验教学模式,让盲生在充分体会语言与情感的过程中,既获得充足的语文知识,又可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要求教师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策略来展开情感体验教学。比如在《荷叶圆圆》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光盘示范阅读的方法来引导盲生去感受文章各种角色的心情,包括小青蛙、小鱼儿、小蜻蜓,甚至是小水珠落在荷叶上的心情。教师依旧要注意通过听觉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促使其掌握文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喜欢的人物来解读其情感,也可以采用小组分享阅读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三)从感知生活入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具有视力缺陷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上比较缺失,且在盲文限制下容易在理解文本词句时遇到许多困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需从感知生活入手,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便在视力受限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盲生并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其视力缺陷而引起的生理阻碍与心理阻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且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够先进合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盲校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及当前教学现状出发,探索有效措施优化教学模式,提高盲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章秋.浅析聋校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6):49
[2]刘爱臻.浅谈聋校语文教学的几种方法[J].中华少年, 2017(5)
[3]徐浩.盲校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情感读本,2017(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