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联大时期的焦工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8-01-14

关键词:中国矿业大学工学院焦作

刘 波

抗战期间,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私立焦作工学院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所私立工学院,加入了西北联大办学共同体,而且是作为西北工学院的四大主体成员之一继续办学。1938—1946年,在西北工学院这个办学实体中,私立焦作工学院把多年办学积淀形成的办学物质、办学经验、办学文化用于服务战时教书育人的伟大实践,不仅将“焦工精神”融入西北联大,而且与其他成员高校的精神文化密切互动,共同构建和形成了西北联大精神,同时“焦工精神”在西北联大精神的滋养下也得到了发展和升华。“焦工精神”一直是矿大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今天建设世界一流矿业大学最深刻的文化底蕴,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

一、 焦工精神的形成及内涵

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起至1938年焦作工学院加入西北联大前夕,学校经过近30年的办学,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校园精神,即爱国报国、好学力行、习勤尚勇的“焦工精神”,彰显着矿大前辈学人办学的艰难与抗争,研学的勤勉与执着,兴学的团结与奋斗品质,是矿大人传承不止的宝贵财富。

(一) 爱国报国的坚定抱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远大抱负和崇高品格。1909年成立的焦作路矿学堂,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依赖出让矿权换来的,更是河南地方士绅和广大民众依据《河南矿务章程》,为挽回国家权利,通过多年努力争取而来的。从建校起,便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弘毅”的家国情怀,形成了现代知识分子兴学爱国、科学报国的传统。

20世纪初,中国的高等教育以法政类为众,工科院校极少,学生多选择就读法政科类,“治实业者绝少”。因为治实业“须穷年方堪深造”“勘测则远历途程,作工则下探幽邃”*此处参阅《外交部特派河南交涉员演说辞》,1915年,存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因此,焦作路矿学堂成立之初,就为兴工程以利实业,办实业以报国家,师生“发奋忘食以至其道,用心衡虑以求其通。学成专门之技术,蔚为有用之人才”*此处参阅《福中总公司督办张训词》,原件存于中国煤炭档案馆,福中总公司案卷,第1743卷.。“源深流自远”,矢志矿学、爱国报国是路矿学人的初心,也是焦工精神的源头。

1915年6月1日,在福中矿务学校开学典礼上,外交部特派河南交涉员许沅(后兼任福中矿务学校校长)提出:学生要“抱定力,献身实业以挽回权利收自强之效;服勤劳,注重体育以备他日降大任于肩头;爱名誉,勉益加勉做到立品与修业并重。”*此处参阅《外交部特派河南交涉员演说辞》,1915年,存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体现了学校创办者对学生的期望,也为焦工精神乃至矿大精神写下了第一笔注解。

如果说焦作路矿学堂只是利用外资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专门学校,到福中矿务学校乃至福中矿务大学时期,学校已经愈发突出实业报国、教育兴国的特质,对校名“福中”二字的解释也从最初的“福公司与中原公司合办”逐步转变为“造福中国”。学校师生始终以行动实践爱国报国的信念,在多次爱国运动中得到彰显。从1910年办学之初参与爱国保矿运动开始,广大师生始终积极投身爱国运动,牵头或参与开办平民夜校、工人学校,宣讲革命理论,传播科学知识。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爱国运动中也都表现出了积极勇敢的姿态。1925年,罗思危等中共党员先后被派往焦作驻在福中矿大,他们带领学生下矿井、进窝棚,帮助煤矿工人建立了秘密工会,发动和领导焦作煤矿工人罢工斗争*薛世孝.中国煤矿工人运动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190.,使反帝爱国运动在焦作向纵深发展,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关心国事、传播文化、贴近实践、联系群众的传统,至今仍在矿大校园传承和发扬。

学校易名焦作工学院仅一个月,就爆发了“9·18”事变。随即焦工学生自治会成立了“学生抗日救国会”,明确表达了“非攻无以言守,非战无以言和……甘为玉碎,耻作瓦全,全体师生暂作后盾。”*河南焦作工学院抗日会宣言[J].焦作工学生, 1931(1).的誓愿,并通过组建豫北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反日联合会,发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为声援和响应“12·9”运动,全院学生144人南下赴南京请愿,表达“誓死反对冀东伪组织,并督促政府早定救国大计,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敌”*焦作学生爱国运动,誓死反对冀东伪组织[N].豫北日报,1935-12-25.的诉求,激起强烈反响。“12·9”之后,国民政府颁布教育令限制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焦工师生拿起文化运动的武器,通过编纂抗日刊物《呼声》,创作、排演话剧《抗日》《六个无名英雄》《良心》《放下你的鞭子》等,彰显爱国精神。

(二) 好学力行的精神品格

福中矿务学校至福中矿务大学时期,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既欲挽回权利,亟当培养人才”*此处参阅《河南巡抚使田训词》,原件存于中国煤炭档案馆,福中总公司案卷,第1743卷.的办学目的,强化了“养成采矿冶金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强调修业与立德并重,倡导学生“以操行学业相砥砺,养成良善之品格”。日常行为管理规范,学业标准严格,注重实践教学,促成了学校“勤奋务实、立品修业、不怕艰苦”的良好风气。

1931年8月,福中矿务大学正式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据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全国18个私立独立学院中,以工学院命名的,只有焦作工学院一处。学院虽偏居太行一隅,但“常有一种独立精神。……在本院求学之士易与实际问题相接触,而无大城市之引诱,读书时间自然较多。真实学问及吃苦耐劳之习惯,自亦容易养成”*张清涟.私立焦作工学院20周年纪念会报告词[J].焦作工学生,1935(9).。务实劳作、不断进取的校园风气是焦工精神的具体表现。

易名之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焦作工学院坚持立校之初确定的“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79.的办学使命,制定了组织大纲,确定了“教授工程学术,养成建设人才而应社会之需要”的办学宗旨*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42.。这期间,全校师生以“同舟共济之精神,朴实耐劳之习惯”*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50.,使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迎来了办学的第一个辉煌期。学校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倡导知行统一。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教风、活跃学术、引导学风,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除严格的课业标准之外,焦工规定学生学习满3年后,须赴国内各大矿厂实习1年方准予毕业。为鼓励学生“研究工程学术发表有条理之思想或有根据之调查”,学院还设立了“张仲鲁先生工程论文奖金”*佚名.私立焦作工学院一览[M]. 出版者不详,1936:84-85.。学生均能“利用环境以证学理,而广见闻”,“遍观名厂尽量实习”*焦作工学院改进概况[J].焦作工学生,1935(1).,在实践中提升学业水平。1933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特派督学《视察报告》对学院办学风貌给予充分肯定:“行政系统简要。……(经费)分配方法,亦能合度。收费标准及奖金之规定俱称得宜。……主要教授,对于专攻学科,颇有造诣。教学训导,多能负责。校舍环境清幽,屋宇宽绰,建筑紧牢,布置得法,新近所建之科学馆,尤合实验之需。……所需教本,多为欧美原文,教学实习,均属认真,……学生耐劳勤学,恪守校规,足征训练之有素。”*佚名.教育部督学视察河南省教育报告[M].出版者不详,1933:33-34.务实精进、好学力行的育人理念和精神追求彪炳于世,以致“风尚所及,奢靡斯除”。蔡元培对此十分赞赏,专门为焦工学生题词“好学力行”以示嘉勉。这期间,也是学校精神文化形成的时期,表现为校旗、校徽、校歌等文化标识系统的正式建立。

(三) 习勤尚勇的使命担当

从1909年建校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学校先后4次易名,经历了2次办学属性的转变:一是从福公司外资建校,转变为由福公司与河南中原公司合资办学(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二是到1931年再由合资完全变为由民族企业独资举办的私立焦作工学院。这段办学史既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艰难处境下挽回权利、振兴教育事业和民族工矿事业的一个主体性张扬的进程”*邹放鸣.从焦作路矿学堂到中国矿业大学——西北联大与矿大精神[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16.,也反映了学校爱国救亡、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在学院办学目标上,就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培养铁路煤矿和采矿冶金人才;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就是焦作工学院1934年制定的校歌“太行之阳河水东,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源深流自远,物阜民用丰……”。

由于学校主要培养路矿人才这一特殊的办学定位,同时又处于国弱民贫、战争频仍的艰难岁月,特别需要师生习勤尚勇。从事路矿建设行业,经常在野外、井下甚至危险环境下工作,必须要有过人的胆识、健康的体魄。学院倡导勇敢精神,鼓励学生勤于锻炼,做到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协调发展。规定“各科成绩平均列入超等,体育、军事训练及品行优良者”方可给予奖学金。从1933年起,举办全校体育考试,“以示其与操行及学业成绩并重之意”。当时学生组建有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和网球队等,“各项田径球类运动均按时演习”。学院还先后组织参加过国民政府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和多届华北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

“9·18”事变之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学校师生没有空议爱国救亡,而是积极增设军用地质、军用化学、防毒等选修课程,并组织青年义勇军,进行军事训练,演习打靶、武术、行军拉练等,以备抗战之需。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救亡,从争取国权到追求民族解放,面对民族大义和国家兴亡,焦工学人不畏艰难和阻挠,勇担使命、勇敢抗争,真正把科技报国、抗日救国、保家卫国等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时任院长张清涟所述:“尽匹夫应负之责任,服民生在勤之义务;……于科学有新发明,于社会有真贡献;为国家争人格,为母校增光荣。”*此处参阅《焦作工学院同学录》,1934年,存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这也正是矿大虽多次变迁,但百折不挠、薪火相传,得以在艰难困苦中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更是矿大人应永远传承的精神财富。

二、 西北联大时期的焦工精神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7年10月—1938年11月,焦作工学院被迫辗转迁校。学校起初在西安暂时复课,后迁到甘肃天水办学。1938年7月,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私立焦作工学院与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北平工学院等合并组建西北工学院。1938年11月,焦作工学院自天水迁往陕西城固,开始为期8年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时期。这一时期,学院走出了太行山麓,在颠沛流离中艰苦办学,与诸多学校交流融合,焦工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滋养和丰富。

(一) 在共克国难中,进一步坚定了爱国救亡的信念

与诸多学校一样,学校在“7·7事变”后被迫迁校。1937—1938年,学校历经三迁,在繁忙的搬迁、停顿、复课间隙,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学们仍表现出吃苦耐劳、积极乐观、勇于担当的精神面貌,与民族同呼吸,与学校共命运。辗转迁校使广大学生深切认识到个人、学校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坚持“读书不忘救国”,以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反抗日本侵略,唤起民族觉醒。焦工同学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其中,张朝俊等学生奔赴延安抗日根据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 在交流融合中,进一步丰富了焦工精神的内涵

国立西北工学院汇集东北、华北、中原高等工程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完整的培养教育体系。它集中了焦作工学院和东北工学院的图书和仪器设备,聚合了北洋工学院和北平大学工学院的优秀师资,整合了四校优秀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焦作工学院在这种交流融合中,与其他学校共用资源,相互砥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校园精神的内涵也在碰撞交流中得到充实。在共同的价值认同中,基于西北联大“公诚勤朴”校训,1939年西北工学院确定了“公诚勇毅”的校训,倡导报国、诚信、勇敢、果毅,与焦工精神中倡导的“爱国报国、好学力行、习勤尚勇”同声相和。这一时期,焦作工学院自处西北工学院之中,经历、见证和参与了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战时的迁徙和大后方坚持办学的那段极不平凡的历史。学校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峥嵘岁月中保存和延续了矿业高等教育的火种,培育了国家工程建设的一批精英。同时,也陶冶和熔铸出工学院所独有的好学力行、刚健勇毅的精神品质,为矿大留下了一段独特的历史和特殊的精神文化遗产。

(三) 在动荡岁月中,进一步型塑了严谨治学的学风

当时聚集陕西的各学校因仓促迁校,很多办学必需的图书、器材、设备等均未携带。在重组为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的各个学校中,焦作工学院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仪器用具等均相对完整地迁移。因此与其他高校不同,焦作工学院每迁入一地均能很快复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运行保持相对稳定。1937年10月20日,学校自焦作启程迁往西安,24日抵达,25日即行复课。西安迁天水复课亦然。西北工学院时期,焦作工学院师生主要安排在矿冶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系,其教育培养工作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淘汰制”,教学活动则一直秉持焦工的模式,未尝因战乱迁移而有所失。学院规定了严格的课程规范、考试办法等学业标准,当时,学生有一门课补考不及30分、两门课补考不及40分、四门课补考不及格等就会被退学*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02.,一年级学生的淘汰率在35%左右。漂泊流离中仍能秉持严格标准,保证培养质量的治学精神更显可贵。矿大办学史上,育人为本、教学优先、严谨治学的办学传统贯穿在学校多次易名、迁校的始终。

(四) 在艰难困苦中,进一步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古路坝办学,由于交通不便、商业不兴、生活用品供给不足,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很差,教室、宿舍都是茅草屋,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广大师生能牢记使命、勤奋向学,求知若渴、认真钻研,苦中作乐、积极向上。学生每天都“睡得很晚,都是点洋蜡看书,同学们把两张桌子并在一起,对角蜡烛,这样可以既保证亮度,又节省。‘开夜车’和‘开早车’的同学在教室里常能碰面。”夜幕降临,西工每栋房屋里都有勤学的蜡光彻夜不熄,形成了“七星灯火”的动人景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偏僻的古路坝、七星寺得到进一步昭显。

综上所述,西北联大时期,共同体多所成员高校办学互动频繁、文化相互交融,这是焦工精神进一步得到滋养、丰富的重要时期。在民族危亡的时代境遇下,中国大学自觉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大学学人在民族大义和救国思想的激励下,发扬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慷慨赴国难”“舍生取义”等爱国主义传统,将抗战精神与大学求知育人的职能有机融合,催生了西北联大等战时大学共同体所特有的内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因此,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激励下,升华后的焦工精神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士大夫精神”,承接了西北联大的时代精神品质,体现了以“公诚勤朴”校训为核心的西北联大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办学品格的趋同性以及学人风骨的相似性,真正在办学育人中把科学报国、抗日救国、保家卫国等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了一大批工矿学人,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矿大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扎下了深深的历史根基。

三、 焦工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嬗变

新中国成立后,私立焦作工学院收归国有,学校获得了新生,先后在天津、北京、四川、徐州等地办学,焦作工学院的办学传统、学术积淀和精神文化不断汇入中国矿业大学,焦工精神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从民族主义指导下的学术救国、实业救国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兴国、科技强国,不断发展成为以“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核心意蕴的矿大精神。

(一) 1978年前:饱含服务煤炭工业的革命热情

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筹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矿业学院的创办,象征着中国重工业的伟大前途”,“矿院担负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上,是仿照苏联的高等学校成立起来的非常专业化的新型学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高等教育的经验。”*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29.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国家明确把中国矿业学院办成为煤炭工业建设服务、专业性很强、具有苏联高等工业教育模式的专门学院。由私立工学院转变为国立矿业学院,标志着学校从解放前的私立工学院成为人民自己的大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模式由效仿借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西方大学向学习借鉴苏联高等教育体制与办学经验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天津时期的矿院毕业生大多以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严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受到社会的好评。”*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32.学校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的精神风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适应国家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在毛泽东发出“开发矿业”的号召之后,1953年,中国矿业学院迁至首都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在煤炭大开发、工业大建设的热潮下,北京矿业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听从祖国召唤,向煤山矿海进军,致力于为新中国煤炭能源事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广大师生怀抱着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自豪之情,以更加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和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投入到“终身为人民工矿服务”的事业中。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重庆三汇坝办学,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员工仍然以对事业的忠诚,坚守使命、培养人才、服务国家,传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焦工精神,在华蓥山上自建7万多平方米校舍,积极为行业和地方培育人才,顶住压力开展科学研究,有10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并于1978年再次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不可否认,这一时期办学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大学精神的内生机制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但是,师生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和“历代矿院人用坚强的意志形成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优良作风”*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232.仍然得到坚持和发扬。

(二) 1978年后:矿大精神的形成与凝练

1978年,学校重新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82年,整体搬迁江苏徐州办学。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办学基本经验,进一步坚定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自觉,明确将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作为办学基本经验*1980年3月25日至4月1日,学院党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对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办学情况作了基本估计,总结了基本经验。会议认为30年办学的基本经验是: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2.要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决依靠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3.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各项工作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进行;4.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办好学校的先决条件,搞好建校是人心安定的物质基础;5.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徐州办学近40年,事业发展走向中兴。学校从一所矿业类专门学校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矿大人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坚持面向煤炭能源行业办学的价值坚守和使命追求。学校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管理等领域的精英和行业领军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地方和行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煤炭能源工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面对行业形势和高等教育格局的新变化,学校始终高举“矿业”这面旗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为煤炭能源行业进步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矿物与采矿工程学科进入全球学科百强,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两个学科位居全国第一,学校成功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序列。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丰厚养料,呈现出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精神生产规律的精神文化复兴态势。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永恒的,但时代的变化会赋予其新的内容。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发展,焦工精神已经涅槃为矿大精神,即: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好学力行的实践精神、造福人类的崇高境界。从焦工精神演变而来的矿大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独特性和开放性的辩证统一。其中包含着多种文化元素,如“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优良校风。

四、 弘扬焦工精神、矿大精神,建设世界一流矿业大学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根基在于人才的支撑,关键在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大学精神是大学前行的原动力和灵魂支撑,也是办学育人的强大动力与核心内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努力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矿业大学的奋斗目标砥砺前进,必须传承和弘扬焦工精神、矿大精神。

(一) 矢志永葆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保持办学定力,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大学只有和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有发展、有作为;只有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才能形成特色、树立品牌;只有坚守信念、坚定信心、弘扬独特的办学传统,才能克服办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推进学校事业不断发展。一百多年来,矿大人始终秉持爱国奉献的崇高情怀,从“矿业报国”“实业报国”到“服务煤炭事业、为祖国开采光明”再到“开发矿业、引领行业、服务国家、造福人类”,一代代矿大人振兴民族、爱国奉献的理想从未动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未懈怠;好学力行、造福人类的信念从未改变。学校抓住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紧密围绕国家“能源革命”重大需求和“双一流”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能源矿业开发利用办学特色,努力成为能源矿业领域代表世界最高学术水平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二) 发扬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要破解建设世界一流矿业大学的许多难题,必须深化改革。改革更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必须弘扬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始终牢记使命,是不断拼搏奋斗的精神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的豪情,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激情,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热情,大力推进以供给侧为核心导向的综合改革,努力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制度障碍,打破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三) 发扬好学力行的实践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才。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矿业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其他工作。发挥学校精神文化育人的独特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为立德树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加强文化传承创新,讲好矿大故事,传递矿大声音,擦亮矿大“名片”,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和校友对学校和行业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进而把学校打造成为一个情感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价值共同体。

(四) 追求造福人类的崇高境界,不断开拓进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矿大智慧

马克思曾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面对当前世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难题,矿大人有责任、有义务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能源革命,大力推进国际教育科技合作,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为世界能源革命、科技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把矿大特色、中国情怀与世界视野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努力引领世界矿业科学教育的发展;积极输出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自信,在世界高等教育和能源科技舞台上发出矿大声音、展示矿大力量、贡献矿大智慧。

新时代,必将有新的精神。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将不断创新和发展办学精神,以更加执着的事业追求、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更加有为的实际行动,取得更大的办学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矿业大学工学院焦作
焦作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壤修复生态材料研究 黄占斌课题组
硼和氟掺杂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其甲醇制丙烯反应性能
临轩听雨
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
基于GNSS—R的土壤湿度反演研究
A Syllabus designed for business English
The rationale for Business English Syllabus